在文革中,他是革命小将中的风云人物。他曾经是北京市中学红卫兵的领袖,多次与毛主席、周总理及中央文革有密切的接触。他曾经担任了北京中学红代会核心组的组长,北京市革命委员会的常委。后来,他并没有得到重用,他下农场种过地,也到过工厂当工人。他是谁?他是钟锤。
钟锤,一九四七年生于河北省的唐县,此地属于太行山区。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开赴前线抗击日本侵略军,聂荣臻将军率八路军一一五师一部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钟锤的父亲参加了抗日队伍,由于他有文化,便在太行老区当了校长,钟锤的父亲也算是一个老革命。
钟锤是在农村长大的,解放后随父母到了北京。他父亲在北京市委工业部当了一名处长,整天忙着开会和工作,有时还要出差,一出就是好几天半个月。母亲在一家大工厂里当宣传部部长,也忙得很。父母没有时间照顾他,钟锤就在住宿制的北京小学里读书。刚来北京时,他还带着山里孩子的脾气,跟城里的孩子很少往来,性格也比较内向。但他喜欢学习,在小学时成绩就比较突出。
在三年【1959、1960、1961年】困难时期,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中的严重左倾错误,中国面临着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导致了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在农村,经历过这一时期的人们称之为过苦日子、过粮食关和饥饿荒,大批的农民从农村跑来城市讨饭。政府在崇门南边的护城河边,搭着许多席棚,里面住着要饭的农民。
钟锤虽然年纪小,但很懂事,他跟那些农村的人合得来,经常跟他们聊天,问他们乡下的情况,对他们的痛苦表示同情,有时也给他们一两毛钱买东西吃。
城市的居民不象农村的人那样困难,日子要好过一点,因为他们粮食供应有定量,发粮票。在粮食最紧张的时候,市委干部大院里也办起了食堂,干部和他们的家属吃饭有粮票饭票。钟锤动了心:食堂里有的是粮票,何不拿【偷】一点粮票给那些饿着肚子的乡下人呢?
于是,钟锤约了几个要好的同伴,在晚上偷偷地爬进了食堂,偷了一些粮票,第二天就分给了那些没饭吃的乡下人了。
钟锤在偷粮票给那些挨饿的农民的时候,他并没有感觉到自己是在做“坏事”,而是一种侠义的行为。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对农民和农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在小学就看过小说【夏伯阳】和【敌后武工队】,里面写的是农民们支持革命,对革命事业做出很大的贡献。现在农民们在挨饿受难,我们为何不为他们分担一点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