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有盛衰,文化亦有盛衰。自《诗经》诞生以来,中国诗歌经过近3000年的发展,几度衰荣,以大的历史周期看,变中有不变之规律,盛衰轮回中亦有不可逆转之趋势。令人欣喜的是,因白话文时代的到来,诗歌之发展俨然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然而,新文化运动已100年有余,当我们重新审视中国诗歌这100年来的发展,情况却并不乐观。无论古诗还是新诗,都似乎陷入某种瓶颈。对于古典诗歌,当我们嘲笑民国时期的文人们“诗味淡薄”“不伦不类”时,建国后的一些诗歌似乎更加“诗味寡淡”“不肖前贤”。几十年前钱钟书等一批国学大师,传承着古人之薪火,而近几十年来,拿得出手的传统诗人越来越少。今日国人如何评价古典诗歌的现状?——虽生犹死。今人未见多少传世之作,在社会层面亦无什么声音,唯一能听到的,是来自唐宋诗人们遥远的吟唱以及今人对古人的一片跪拜之声。这样的境况,如何不让人痛心?
而现代诗似乎也陷入瓶颈,找不到突破口。一方面参与创作的诗人超越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一方面诗歌又被困在诗人群体里,逐渐脱离并远离读者,几近自产自销。无论在启迪性灵还是教化人心方面,它对当今社会生活的介入和影响都微乎其微。这样的境况,如何不让人忧心?
作为一位对民族文化与精神传承尚有责任感、使命感之人,每当考虑到民族诗歌的未来,都绕不开一些古老的命题:究竟什么是诗歌?诗的评判标准是什么?诗歌的优劣该由谁做出判断?诗歌为什么会走向边缘化?写诗究竟需要什么能力?诗歌的未来又在何处?我翻阅过很多典籍,没有回答。
最近看了张天佑的《北海诗话》,有一些感想和欣慰。
《北海诗话》是一部传统诗歌理论專著,是自成理论体系的诗话。
中国传统诗(词)话体例大多为片段式、随感式,有主张、无体系,有理论、不严密,如宋人严羽的《沧浪诗话》和近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之所以很少能自成严谨的理论体系,我想,根本上还是诗歌有其神秘难解之处,因不能看透,也自然无法建立一个完善的系统理论来阐释有关诗歌的一切。
当我仔细读完《北海诗话》时,似乎经历了一场宏大的仪式。张天佑以不同的眼光与视角,正在洞穿诗歌古老的秘密。
张天佑揭示的关于诗歌的“秘密”如此平常地出现在我们周围,他希望从正面系统性地回答以下话题:
“诗歌之本质、诗之优劣标准、诗之评价主体、诗之传播规律、白话诗之未来、古典诗词之未来、诗之音乐性多指向性普世性、诗歌创造力的来源、诗歌盛衰之因由”等,全书章节环环相扣,前后互为呼应。作者虽自称《北海诗话》为传统理论专著,然而实际并非那么“传统”,全书没有任何诗词鉴赏内容,作者引用的古人诗词,都为论证自己的观点与理论。因作者之本义并不在“品第赏识,指摘风雅”,而在“如何开园沃土,繁耕续种,复使百花之盛开”,故能立意高远,有所发见。《北海诗话》中的“真理”并非是张天佑的发明,而是其对古人诗歌作品总结后所得的客观规律。因此,《北海诗话》实际应称为“《北海诗理》”。
那么,在张天佑看来,诗歌之未来在何处?
1、于诗之体裁而言,诗之未来在白话诗,不在古诗。进入白话文时代后,由于人们的生活语言及书面语言皆为白话文,那么只有用白话文所做的现代诗方能代表时代面貌,而以文言文为主的古典诗词,无论如何都为一副“旧面孔”,并无法充分表达今人之复杂思想情感。
2、诗歌之本质为双重生命体,即由语言之含义(文字美)及语言之发音(音乐美)所构成的浓烈生命。古诗和现代诗虽有体裁之别,然同为诗歌,其文学之义相通。诗为语言之艺术,无论何种体裁,需同时做到语言美和音乐美,其在辞句上方可达到凝练之效果。在此基础上,先在字面上打动读者,然后言更深层次寄托方有意义。
3、音乐性为语言之本质特征,而音乐性由汉语发音的平仄、深浅、长短、清浊、口鼻共振、唇齿咬合、句式结构等组成,那么平仄则只为音乐性之一部分,而非全部。故而对于古典诗词,其未来便在放开格律押韵的束缚,以作者的创作为第一主导,这便是张天佑提出的诗为正音体,词为自度体,平仄无固定,韵部不主一,自求平衡与和谐。
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体系,又能将文学创作根植于大众读者;既能以客观之眼,看到诗歌发展的必然趋势,又能将诗歌改革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立志“存薪火之将断,挽诗道之将衰”。那么,相信只有非常之人,方可为非常之事。基于张天佑对历史规律及现实情况的判定,其个人有不为大众所理解之行为,也在情理之中了。
“言真情,表真心,观当世,照苍生”,其诗集封面此语,谁说不是一个有责任与担当之人所做出的承诺呢?
言到此处,张天佑此人究竟诗歌水平如何?由于本人非古典诗歌领域专家,只能罗列一些自认为还挺好的句子,呈给读者:
千鸿飞影无征鸟,唯见烟雨满华山;
秦关古道西风重,汉水楼台夜月明;
秋水无波青黛冷,花容欲解春风开;
故国几度惊寒雨,鸿断深秋残照楼;
关河冷却残照渡,芦花飞尽水生寒”;
一望楼山沉雨夜,十年人海卧风尘;
春风连云渡,花柳共江来;
夜深风未静,天寒雨初歇;
人心沧海变,天道火烛明;
大明天下落,沧海旭中升;
一夜杨柳风,千里燕云路。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