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氤氲古典文化的通透和雅致

时间:2023/11/9 作者: 鸭绿江·华夏诗歌 热度: 26858
吉狄马加,彝族,著名诗人、作家、书法家。1961年6月出生于四川凉山,1982年8月毕业于西南民族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历任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文联《凉山文学》编辑部编辑、主编,凉山文联副主席、主席、党组书记,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兼秘书长、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兼《民族文学》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兼办公厅主任、《民族文学》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兼机关党委书记、《民族文学》主编,青海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现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

  当下,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已经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共识,因为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将进一步激发人民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历史自豪感,是坚持文化自信的最主要內容,通过诗歌这种艺术形式,来书写和理解我们悠久的传统文化,这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正是在这样一个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环境中,杨清茨的诗集《玉清茨》的出版,可以说是对弘扬传统文化的一种最为积极的响应。

  杨清茨是一名诗、书、画兼通的才女型诗人,她的现代诗创作表现出明显的古典文化特色。

  在她的诗歌当中,少见逻辑思辨抑或是语言游戏的成分,而是以一种与现代生活充满距离感的书写形式,用一颗禅心冷眼旁观日常的俗世生活。

  “重彩”“晕染”这一类中国画的技法不仅在杨清茨的诗歌当中表现为一种显文本,也作为潜文本,影响了其诗歌的形构。不管是写暮春之景还是写高山雪月,诗人十分注重诗歌所呈现的画面感,“这盘色彩调了很久/要华丽而生一幅重彩/光阴就地取材,混搭出精品”(《我以诗歌为幌子》)。诗人“以诗歌为幌子”,实际仍是以文字的形式作画。

  文白相间的语言,古今杂糅的意象,杨清茨将自己的人生之悟注入这些极具陌生化效果的诗歌形式中,在古典与现代的对话中做着微妙的平衡练习。“窥探者用水墨/泼一湖/晕染斑驳,远山云烟”而“你用一个手机/鱼在你的像素中/如同一个观众/看自己绝色出演”(《倾城之演》)。“水墨”“晕染”与“手机”“像素”两组时空跨度极大的意象构成了巨大的诗歌张力,使读者在时空穿梭的过程中获得一份看待生活的全新视角。

  禅心素笔,诗意栖居,杨清茨的诗浸润在传统文化的厚重积淀当中。生活与诗互相熔铸,生活化的诗与诗化的生活,二者都氤氲着中国古典文化的通透和雅致。

  当然,杨清茨的诗歌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体现出多维度的创作路向。这里不仅有“关西并州/威名夸四海/娥眉娇颜犹在/长矛舞乾坤/雁翎震天地”(《杨门女将》)这样充满豪杰之气的历史回溯,也有“你将迎战狂风暴雪的战歌绣进了它/你将29岁的生命之光绣进了它/这血一样的旗帜/是歌乐山燃烧的牢火/是你质朴而光彩夺目的青春”(《绣红旗——江竹筠之赞歌》)这样热血沸腾的英雄缅怀。

  诗人并没有沉湎于古典的精致当中无法自拔,也关注着厚重的历史,注视着我们切身的现实生活。她的《绣红旗——江竹筠之赞歌》《示儿书——江竹筠之赞歌》《木棉花开红似火——刑场上的婚礼》等等红色诗歌,可以看做是诗人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的贺礼。

  在弘扬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诗歌创作语境当中,杨清茨的诗提供了一个生动美好的读本。她以一个女性诗人独特的思维向度,并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她眼里和心灵中的传统文化之美。我相信这些诗歌一定会给读者朋友们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在此,祝贺《玉清茨》的出版,也祝愿杨清茨能够写出更多更优秀的诗篇。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