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科技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一、当前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简述
我国高校的声乐教学一直沿袭西方传统美声的教学模式传承下来,已经形成了一种墨守成规的状态,即所谓的传统理念根深蒂固。首先,从师生关系方面来看,教师占据教学中的绝对权威地位,采取一种教师灌输学生无条件接受的方式进行日常教学;学生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教师和学生之间严重缺乏平等对话的机会,某种意义上教师也缺乏与学生对话的欲望,学生要做的就是全盘接受。这样的师生关系现状,使得教学环境极其严肃,加重学生的思想负担,也不利于师生间的沟通,不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从教学手段方面来看,教师用语言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依靠自己天生的模仿能力(这种能力参差不齐)对教师的演唱示范进行再现。这种以教师示范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目前是占据绝对地位的。这种情形只是教师单方面的努力,没有调动学生的力量参与到教学中来。
再次,从教学质量的评定标准来看,还停留在学生音域是否比原来宽广、音量比原来是否增大、音色是否比原来更加优美纯净、能否胜任更大的声乐作品等因素的考量上。以这些标准来评价课堂教学的质量高低。这种评价标准属于基础性标准,所有这些要素都是歌唱艺术的基础,而真正的歌唱牵涉到演唱风格的把握、作品处理的合理以及歌唱语言的准确性等方面。
最后,从声乐教学美学标准方面来看,还停留在给学生声音定规格的层次,认为只有某种特定的音色是正确的音色,其他所有音色都是错误的,要求学生发出特定音色和共鸣的声音。这是一种狭义的美学标准,禁锢了声乐教学对声音“美”的追求视野,也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声音条件,需要因材施教,而因材施教的核心就是尊重个性。
二、“发散化”思维的理论来源
“发散化”思维主要来自于后现代主义教育观的相关理论。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后期出现于西方社会的哲学与文化思潮,它的最大特征就是“解构”和“建构”,是对传统理念的一次深度反思和重构。后现代主义教育观是其理论体系里的重要环节,是后现代主义在教育领域里的显现。“发散”的关键就是将原有的陈旧体系进行深刻反思(解构)和重构(建构)。由于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带有浓厚的“解构”色彩,那么势必对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传统范式产生深度冲击。这种冲击是建立在对原先教学传统的“背叛”之上的,那么由老旧的范式转变为新的范式这一过程也就成为必然,“解构”之后的新的“建构”过程。这一过程它的实质就是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在我国高校声乐教学中的理论渗透。此外,后现代主义的这个“‘后’描述一种‘不是’现代的东西,它可以被解读为一种试图超越现代时期及其理论理论与文化实践的积极的否定。后现代话语包含了某种事物已经终结,而某种新的东西正在来临的意思。”因此,“发散化”就是将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稀释、分散之后再进行丰富和重组,使其焕发新的活力(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一个拆解和组合的过程)。
三、高校声乐教学“发散化”的策略分析
利用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作为支撑,我国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发散化”(“解构”和“建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一)师生关系
在高校声乐教学课堂上,教师的权威地位应该首先做出改变,课堂中更多的是师生之间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即便是老师讲述歌唱技巧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嗓音条件、接受力和理解力等方面的实际能力,运用合适的语言和方式,并结合师生间不断的沟通,才能确定最终的、正确的教学思路。而且声乐演唱艺术是一门心理活动极其活跃的艺术,许多的发声技巧需要学生的全情投入,调动所有的感官系统和想象力才能有良好的学习进步。如果在课堂上师生地位不能平等,沟通不能顺畅,那么教师就无法准确得知学生对教师语言表达的具体接受程度,学生也无法传递自己的真实感受,那么整个教学质量就得不到有效保障。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时刻都会感受到压力,那么心理活动就会受限,学习效果自然大会打折扣。(二)教学手段和方式
传统的声乐教学是教师坐在钢琴边,带领学生练声并为学生演唱时演奏钢琴进行伴奏;整个教学都以教师的启发式教学为主导。这种手段和方式应该做出改变,我们既可以保留传统的老师钢琴伴奏学生演唱的教学形式,也可以运用音响伴奏或清唱形式(如果教学需要的话),特别是教学的场所不一定在琴房或教室,可以走出课堂,到音乐厅、户外广场、KTV(特别是流行声乐教学)等场所进行教学,而且教学的内容也不仅仅局限在教师教学生学之上,还可以扩展到教师带领学生观摩歌唱家的独唱音乐会、歌剧演出、参与歌唱家的采访、观摩声乐大师班等方式,都可以纳入高校声乐教学的范畴之内,并给与学分。(三)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高校声乐教学的质量,不能仅仅停留在音色、共鸣、音域、音量等基础发声素养上,而应该在内容方面有所扩展,在要求方面有所提升。比如:可以加入作品风格的把握是否准确?不同时期的作品需要有不同的演唱方式,和表现方式;还可以对学生作品的处理作出评判,比如:强弱处理是否到位,快慢对比是否明显,歌曲中特殊的节奏型和变化音是否演唱准确等;最后还应该对学生的歌唱语音进行评判,比如中文歌曲中的普通话咬字吐字是否标准,外文的语音是否地道拉丁语系的小舌颤音和大舌颤音是否标准单辅音和双辅音是否明晰等,咬字吐字是歌唱美的基础,是应该重点考量的范畴。这样的思路便是全方位、多维度的对声乐教学质量进行了监控,无死角的监控,无形中提高了对声乐教师的要求,对学生而言将在课程学习中收获更多有益的知识,更利于自身的演唱技能提高。
(四)声乐教学美学标准
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发声的调整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是声乐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这个声音的调整中,我们不一定要事先设定一个声音的规格(所谓的规格),然后用这个规格去要求每一个学生。这样的后果就是扼杀了许许多多拥有不同嗓音条件和天赋的学生。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美声唱法,也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民族唱法(从某种意义上讲几乎每一个人都适合流行唱法,因为它最注重个性),即便是同一种唱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所擅长的音色和音域。我们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调整后的声音是否好听上,而不是固守在某一个特定的、唯一的声音上。总而言之,只要是好听的声音我们都应该认可它,允许它存在;不能因为它没有达到教师心目中的所谓规格而否定它。四、结语
我国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初衷是为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而做出的尝试,“发散化”也是诸多尝试中的一种。本文依托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当前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弊端进行了剖析,这就是一种“解构”的过程,而后也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策略,这就是“建构”的过程。通过这一系列的“解构”和“建构”我们基本理清了,未来我国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那便是在稳定中谋求变化,在变化中找寻突破,需要扩宽声乐教学的视野,提高声乐教学的美学层次。相信在各界同仁的一致努力下,我国声乐教学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未来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