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探索图像、图像学研究理论对小学美术教育的优化——以核心素养培养理念下的《对折剪纸》为例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22071
王佳彬

  (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福建 厦门361026)

一、解析“图像”及其在图像与文化的联系

“图像”是我们这个读图时代的高频词汇,在百度中,图像有“画成、印制的形象”的含义。这个定义中阐释了图像的制作方法,是画成和印出的形象。但是核心素养下的“图像”一词不仅仅是这样简单的释义,绘制的是“图形”,而非是“图像”,“图像”更着眼于“像”,是人的视觉接受后在大脑中所形成的基本印象,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形式的分析和意义的解读。图像作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信息传播的媒介,其承载的形式非常的广泛,比如绘画、招贴、广告、电影等。

  从我国的典籍中寻找有关图像对应的表述,南宋郑樵在《通志》中讲到“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这原本是用来阐释一种治学的方法,即使在古代,图像也是辅助人们理解知识的工具,在这里,可以梳理“图”与“像”的关系,“索”图的外观而“理”自己的主观理解,通过观察事物,抒发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在今天的中小学美术《新课标》中,明确规定了“图像”的主要对象是“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美术家及其他们创造的视觉符号”,这种对“图像”的分类主要是基于美术史的总结,如果文化就是一个区域内全体人民的生存方式的集合,文化就是包含着全体人民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价值取向、审美方式等一个综合体。如果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图像”一次,当今的人类无疑正在经历一场全新的文化革命,网络传播正在改变着这个世界。在这一场视觉革命中,图像扮演着先锋的角色,它不仅不断的给人们视觉上的新鲜感,同时还进行不同价值观的“攻防战”。

  在这样的一个图像的时代,“单纯的面向美术作品”的传统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因此,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的图像识读,不能停留在看生活中或者美术史中的图像那么简单,换言之,在学校的美术教育中,美术教师应该引导着学生去“以分析图像的方式”来观察身边的世界、中华的灿烂文化和世界文明。

  下面就以人教版美术二年级上的《对折剪纸》这一课为例,谈谈核心素养下结合图像学中的“瓦尔堡方法”理论对小学美术造型表现课进行图像识读的方法。

二、图像学中的“瓦尔堡方法”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新课标》中对“图像识读”如何以图像的方法去看,再次需要引入美术理论史中“图像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图像学”,据我分析,最早起源于中世纪,是基督教徒对神像的分析,谓之“图像”。它正式进入美术史研究是图像分析的先驱阿比·瓦尔堡(1866-1929 年),1912 年他首次提出“图像学”的这一先进的概念,瓦尔堡建议将图像理解从神像的解释外延到更广阔的领域。美国学者潘若夫斯基(1982-1968 年)又对瓦尔堡的方法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做了对图像的简单的分类。

  根据潘若夫斯基的理论,图像学就是对图像进行意义上的解释和价值的判断,这个定义必须植根于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才能得以完成,比如挖掘作品更深层次的地域文化、作者的经历和绘画流派的影响等关联的要素,都需要考虑到其中。

  在《图像学研究》中,潘诺夫斯基比较清晰的理顺了图像识读的三个递进的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图像的物质特征和它的形象,着眼于观者对事物的物理认知和视觉的事实。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观者的生活经验就可以进行最初的感受。此阶段属于“前图像志”的层次。

  第二个层次是关注图像所再现的故事或特性的主题的解释,理解图像这一层面需要了解一定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等。该阶段属于潘氏理论的“图像志”的层次。

  第三个层次重在挖掘图像的“社会文化之域”,分析图像形成与当时社会文化语境的密切关系,这个阶段就是“图像学”的阶段了。

  《新课标》中对“图像识读”的要求特别指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以练习、比较的方法进行整体性的观看,感受图像的造型、色彩、材质、肌理、空间等形式特征”,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让学生通过一定程度上的美术感知,理解作品,培养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在中小学的所有的科目中,没有一个学科比美术更能培养学生的视觉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所以基础教育更要加强学生的欣赏小论文的书写能力。在分析作品时,不仅要分析作品的文化,还要理解作品的形式、色彩、材质、主题等等,也就是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也很重要。艺术家想表达思想离不开美术材料的使用,离不开美术形式的运用,那些线条、明暗、空间、体积、色彩和肌理的合理利用,最终呈现有意蕴、有文化的作品,所以观念的表达离不开作品形式的苦心经营。

三、视觉分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下面以我们所熟知的《中国剪纸》为例,谈谈如何在教学中运用潘若夫斯基的图像学的知识。

  1.教学镜头一:学生课前感受各式各样的剪纸艺术,初步体验剪纸艺术感。

  在课前,教师布置教室,悬挂粘贴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剪纸艺术作品,同时播放轻快的民乐,营造欢乐喜庆的艺术氛围。学生这个时候走进教室充分的感受剪纸的魅力,这时教师鼓励学生谈谈自己进入教室的感受,学生小组内互相讨论后,发表见解,比如“这些剪纸大多是红色,是节日的颜色,只有很喜庆的节日时才会张贴剪纸”,“剪纸是民间美术,是我国独特的民族文化”等。根据潘氏的《图像学研究》第一个层次的分析学生可以了解到,剪纸勾起了学生对生活和文化的一种回忆,学生在观察和回忆中就开始观察图像并感受图像所表达的情感。

  2.教学镜头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了解剪纸艺术的相关知识。

  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教师可以承接环节并提出简单的问题“何时何地见到过剪纸?”“剪纸有什么用途?”“剪纸的题材都有哪些?”

  学生根据经验思考后教师总结:(1)在传统的节日和人们的礼仪等民俗活动中,人们用剪纸表达理想愿望,美化环境,烘托节日气氛;(2)剪纸常常作为绣花的花样。以此拓宽学生视野,了解剪纸的民俗文化。

  3.教学镜头三:进一步了解有关剪纸的表现观念

  教师发放资料袋,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启发学生思考剪纸的题材及其内涵,展示鸡、鱼、生肖、福字等剪纸作品帮助学生理解。如这些题材都取其谐音——吉祥如意、子孙满堂等,学生了解了剪纸作品表现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蕴含着美好生活的追求,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意识。当师生分析到这一步,就可以明了一幅图像作者的目的,当然并不是画面中所有的意义都能用图像学的知识解释出来,学生应该会有各种各样脑洞大开的猜想,这也是一幅作品的艺术性不可复制之伟大所在。

  4.教学镜头四:探究剪纸的造型装饰与形式特点

  教师提供剪纸艺术作品,也可以欣赏课本上的剪纸作品,与学生一起共同探讨剪纸图案的装饰特点,这时学生可以离开座位,把自己发现的图形画在黑板上,帮助学生理解其特点:(1)剪纸中间镂空,互相连接,外形是一个整体。(2)图案的装饰有月牙形、锯齿形,圆点及表现富裕的元宝、铜钱形状等。

  在课程的最后,我们做了一次学习成果汇报,在汇报的同时,还提出了问题,“你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或是“你还想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小组代表发言,归纳一些内容方向供学生课下进行探究,比如:剪纸艺术的造型装饰特点,不同区域的剪纸特点……我鼓励一个课程结束以后,学生课下去收集相关的知识,这样才能将知识持续的理解下去。

  5.教学镜头五:定位中国剪纸艺术的价值意义

  我们都熟悉的现代主义艺术大师马蒂斯、毕加索的作品就是充满着平面的视觉魅力,这似乎与中国平面剪纸的艺术魅力不谋而合。引导学生思考中西方艺术的差别与联系,使得学生在立足于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又将视野拓展到世界,从而了解到剪纸在世界大舞台中的地位,同时也了解了更多风格的艺术表现形式。让学生体会艺术世界的博大精深,有意识将民族的与世界的艺术相联系,这对学生今后的终身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强调“文化的理解”。

四、总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图像学的知识是多么的具有独特性和价值,美术教师就是要在平常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艺术史观的渗透,潘氏的图像学研究给我们的美术教育以丰富的启示:

  第一,对图像的“识读”并不是简单的描述,而是从挖掘图像背后的文化。

  第二,图像识读是一个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的过程,经由具体的图像而进入人类文化的核心密码,体验文化的温度和知识的厚度。

  第三,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寻求理解”的过程,我们不仅要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深深的情感,还要对世界优秀的文化学会包容。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思维,依据学生自己的思考去解释作品。同时教师还要利用多元的、多角度的美术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和价值观,这对培养有健康审美的未来中国公民具有重要意义,对它准确的把握也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进行美术教学,充分发挥美术学科德育的作用。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