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文化馆,广东 广州510075)
一、广东群文活动“走出去”的基本现状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迈进新时代,广东改革开放再出发,践行时代使命,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文化强省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加快了步伐,广东群众文化活动越来越活跃,乘着时代的东风“走出去”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一)积极开展省内外文化交流活动
“春雨工程”是文化部实施的一项重要惠民工程,自2011 年起,广东省每年联合各边疆省份组织开展“春雨工程”广东省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活动整合我省的群文优秀资源、人才和作品,融合文化、志愿、边疆、少数民族四个元素,以“大舞台”“大展台”“大讲堂”等形式向当地展现南粤特色文化,给群众送去多彩的艺术表演、展览、讲座等活动。该活动已环绕神州大地走过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四川省、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地,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化民族文化交流,推动民族友好和睦、和衷共济,携手共建文明家园,共同促进两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和发展。(二)大力组织群文展示性活动
一是2018-2019 年,广东省响应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开展全国广场舞展演活动的号召,组织全省各地市分别开展了“舞动南粤”——广东省集中展演和“我和我的祖国”——文化新生活全国广场舞展演活动,活动线上推广、线下展演相结合,每年评选出10 部优秀原创作品,并推荐本地队伍到北京、天津参加全国集中展演,通过网络互动和现场展示的形式,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新中国成立70 周年,带动群众性文体活动繁荣发展,与全国各地进行广场舞交流,以舞会友,向全国各地展示广东时代风采、文化风尚、群众风范。二是广东省积极开展由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中国文化馆协会联合各级文化馆共同实施的“百姓大舞台”品牌活动,至今已连续开展三年。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同饮一江水”广东劳动者歌唱大赛等被纳入“百姓大舞台”常规品牌试点活动,在此基础上每年新增多个大型群文活动。活动与国家公共文化云展开网络联动,广东大型群文活动的成果和魅力在公共数字文化制播与展示中辐射全国各地。
二、广东群文活动“走出去”面临的问题
广东群众文化活动在广东文化深化改革以及大发展、大繁荣中蓬勃开展,在奋力开创新时代广东改革开放新局面,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建设文化强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建设等行动计划部署为广东文化“走出去”提供了丰沃资源,但广东群众文化活动“走出去”仍是“边缘”域块,面临着如下几个主要问题。(一)广东群文活动“走出去”的思想意识薄弱
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紧密合作和相连是时代发展趋势,广东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文化+”战略,虽随文旅融合发展,对外文化交流频繁,但固有的政府包办意识使广东群众文化活动“走出去”大多局限在对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弘扬之中,如南狮、粤曲仍是不少对外文化活动的主角,活动缺乏当代时尚、鲜活、丰富、多元的特点,以导致其他省市及国家地区对广东群众文化活动知之甚少,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对广东群众文化的特点仍停留在岭南“传统”文艺的认识上。(二)广东群文活动“走出去”的政策力度不足
广东深入实施“十三五”时期群众文艺发展规划,积极探索群众文化“走出去”路径,群众文化活动基本上是依托外文化交流项目和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等以政府单位为主体进行开展和传播,缺乏民间渠道、平台和政策机制的针对性支撑,政府给予民间、个体开展文化交流的空间狭小,政策扶持力度不足,致使群众文化活动“走出去”的组织形态单一,对群众文化活动展开对外交流和自由活跃发展存在一定的制约。(三)广东群文活动“走出去”的品牌匮乏
广东群众文化活动“走出去”的内容贫乏,大多是没有经过二次“加工打磨”或“创新塑造”的原生态的、传统的文化资源,即使有关文化机构曾积极探索群众文化对外交流活动新品牌,如广东省文化馆主办的2016 粤港澳歌手大赛、2017 粤港澳台校园歌曲唱作大赛取得了一定社会效益,但品牌效应较小,由于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加之存在政策和受众局限、内容单一化和作品质量、数量不足等问题,“品牌”自然匮乏。(四)广东群文活动“走出去”载体单一
广东群众文化活动“走出去”具有广阔空间,但交流载体仍比较单一。广东群文活动交流区域狭窄,大多局限在省市、部省,国外则集中在东南亚国家且机会有限;与社会及国际有关机构缺乏紧密联系,没有建立起固定的、多样化的面向全国甚至世界的交流平台;本能地在民间社会团体、文化企业组织、策划、实施对外交流活动中设置高门槛,阻碍了群文活动对外交流的多样性发展。(五)广东群文活动“走出去”人才短缺
广东群众文化资源尚待开发,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开发力度不足,群文作品质量、精品数量仍需提升等问题的存在,直接反映了广东群文活动“走出去”存在人才短缺、队伍薄弱的挑战。缺乏精通群文活动“走出去”组织策划的专门人才;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缺乏针对性;对外交流队伍建设不被重视,呈现规模小、专业性不足的现象;与之对应的人才引进机制仍不够成熟等问题有待解决。三、广东群文活动“走出去”的对策建议
(一)转换“走出去”思维,融汇创新,开拓新格局
广东群众文化活动要想拓宽发展道路,“走出去”是路径之一,为实现“繁荣广东群众文化,开拓群文活动新视界”的“走出去”目标,需要摆脱固有的观念束缚,解放思想,增强创新意识,走出“群文活动便是艺术活动”的局限思维,用更加开放的格局处理好“传统”和“新生代”的关系,要立足本土,还要立足当代,融汇创新,搭乘“湾区文化建设”“文化强省建设”“文化+”等战略航船,让更具代表性的广东群众文化活动,如艺术的、娱乐的、休闲的展演、展览、讲座、比赛“走出去”,让代表广东精神的优秀群众“走出去”,向全国甚至世界展现岭南群众文化活力和自信。(二)依托国家战略布局,加强“走出去”政策机制的建构和完善
紧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思想,广东加快文化强省建设,坚持“人本”主义,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提升是关键,因此建立有效实施和奖励机制,鼓励和支持本土群众文化活动“走出去”尤为重要。盘活群众文化活动“走出去”形态,为民间团体、文化企业提供必要的政策优惠,打通交流渠道,建设交流平台,逐步为市场提供更多自由。(三)立足“品牌化”发展,丰富“走出去”内容
广东群众文化活动“走出去”立足“品牌化”发展是关键:一是文化机构、企业、民间团体、个体积极树立品牌意识;二是深入调查研究,摸索国家、地区对广东群众文化活动需求的规律和特点,挖掘审美需求,促进文化供需平衡,增强交流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丰富“走出去”内容,立足文旅融合新趋势,结合现有文化资源,勇于创新,积极创作、开拓富有时代特征和广东特色的群文作品和活动,打造除艺术文化外的多元品牌,突破广东群文互动与目的国和地区的交流合作局限。(四)充分运用新载体,探索“走出去”模式
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需要借助一定的传播媒介,“互联网+文化”为提升活动传播力创造了多元的交流合作平台,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窗口。如何运用好互联新载体值得探索,一方面,可以依托“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海外中国文化中心”“驻外旅游办事处”等国家平台,为广东群众文化活动寻找更加宽广的文化交流纽带;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数字文化馆平台、自身门户网站、社会购买服务企业各终端平台和微信、微博、短视频等社交网络与世界各地民众建立双向交流,获取目的国和地区的活动需求,拓展活动受众,使各地对广东群众文化活动及精品加深了解。(五)着眼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走出去”人才整体水平
广东群众文化活动拓宽发展空间需要培养和组建一批“走出去”的专业的人才和队伍。一是可通过政府及鼓励民间机构开设针对群文交流合作活动的策划实施教育课程,挖掘新的专门人才,为现有专业人才提供业务技能继续教育的机会,组建专业队伍,促品牌开发提升,推作品提质提量;
二是扩大对外交流队伍规模,完善人才引进机制,通过人才优惠政策,定期、定量地从国内其他地区或国外吸引或引进一批先进人才或团队,为本地对外交流与合作注入新的人才力量,特别是青年人才,同时为实现广东群众文化活动“走出去”更快更广的发展带来及时有效的新理念、新做法、新活力。
四、结语
广东群众文化活动“走出去”是新时代文化大发展的趋势,是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在召唤,“走出去”是广东群文活动丰富形式的体现,根据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传统与新型载体相互搭载,深入挖掘广东文化资源,并赋之予时代特色,同时获得政府机构的支撑以及社会团体、民间企业的协同合作,才能让广东群众文化活动以更“成熟”的面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通过群众文化活动讲好广东故事,描绘广东生活,传播广东文化,从而更好地展示广东特色、广东魅力、广东自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