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析书画艺术与摹仿的相互关系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24615
尹艺瑾

  (澳门城市大学,澳门999078)

一、前言

书法,为何称之为书法,而不叫书写?是因为书法的“法”是注重规范性,制约性和稳定性的,书法中包括了所选用的字体,用笔方式(起、行、转、顿、收),以及结字(字的结构),并且书法具有极强的艺术性,而书写则不这一特性的。其中结字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不然,从视觉角度上来看,不够美观,甚至有可能不能视其为书法。

  在学习书法及书画的过程中,临摹与摹写字帖是必不可少的,更深层来说,这便涉及到摹仿说的理论概念。在古希腊早期理论叙述中,德谟克利特是提出摹仿说的第一人,在中国的美学上是没有摹仿说的,西方的摹仿说是彰显出来的。但是早期的摹仿说更接近于现在说的仿生学,指的是人类的很多东西都是从动物当中的行为模仿的。从古希腊到现代,摹仿说在西方艺术界都一直占据着一定的支配地位,“摹仿”是古希腊的哲学用语,后被引进美学领域以及艺术学领域。

二、摹仿与书画同源

书画本同源,不分你我,相辅相成,甚至书法对绘画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书法和绘画一样,需要有骨,有筋,有肉,更要有气,谢赫六法的第一法和第二法就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这是很重要的书画理论,强调了书法绘画要有骨、筋、肉、气,每个字都需要这几点,不然只能叫字,而且写每个字串起来的一整篇作品需要有联会贯通的“气”,这样看起来就会舒服,这样才能叫书法。目前笔者的书法还比较拘谨,没有“气”,还需要时间的历练,不断丰富人生阅历,才能不断进步,以到达这样的境界。书法中也是有“道”的,书法有很多的重笔并笔,可以算是“混沌”的,也就是阴阳所交合。在书法中笔画有粗细,字体有大小,墨法有浓淡,章法有黑白,这也许就是阴阳属性。

  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拿起毛笔对字帖以及画谱进行临摹与模仿。这样才可以更快的领略到古代艺术家的笔法的运用与神韵。由理论而知,毛笔有很多握笔方式,但是以“拨镫法”最具代表性,古今学论著大多把“拨镫法”视为执笔方法,但是很多笔者通过对古今文献以及书法运笔规律的综合分析,认为“拨镫法”是用笔之法,是执笔与运笔之综合,首先是执笔法,然后是在此前提下的运笔法。但“拨镫法”是最“中和”的,因为是最传统的,最“中庸”的一种方法,具体的方法就是食指压住,大拇指按住,中指钩住,无名指顶住,小指抵住。握好笔之后,在进行运笔,需要坐姿正确,手肘以及肩部放松,还有就是不能急躁,这也体现了“心和”,让人在写书法以及绘画的时候完全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与对书画进行摹写相通的概念中,古希腊早期最后一位哲学家、美学家苏格拉底,在他的美学理论中也提到了——论绘画的美。他说,艺术不是一种简单的摹仿,指的是绘画是一种概括聚中的,但是艺术的外形有是要摹仿的,苏格拉底更侧重于艺术(绘画)对人的心灵的描写。他认为艺术(绘画)是要能够描写人的心理活动,要画出看得见的东西和看不见的东西。

  因此,无论是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还是西方古典哲学家美学家都认识到摹写对于艺术理解的重要性,并且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书画都需要去摹写才能够更深刻的领略要处。

三、对书画中的思想摹仿

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提到“成教化,助人伦”,强调的是绘画的社会文化功能,特别是道德教育意义,否定了将绘画仅仅只看作是怡情悦性之事,对绘画题材领域的扩展和价值功能的开发都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上古社会,无论是艺术活动,还是美术活动,都是巫术的或者礼教的祭祀活动,后来的绘画都有一种很浓厚的礼教色彩掺杂其中,直到现代,有很多人用绘画表达一些深刻的教育意义,都表现在“成教化,助人伦”这句话中。从古至今,人们喜欢把人的精神品格和自然之物联系在一起,才有了后来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说法。在花鸟画中体现的更为明显,到现在梅、兰、竹、菊,一直都被人们所喜爱,被称作是“四君子”,也就是“比德”,也是人们受儒家思想深刻影响的表现。

  在临摹与摹写法和绘画时,需要调整整个人的审美态度,老子提出“涤除玄鉴”,庄子提出“心斋,坐忘”,都是说要把自己的心胸洗的干干净净,就是进入到一个空灵的“虚”的世界中去,好比写字,画画一样,整个人心静如水,进入到那个“虚”的世界中去,抒发自我,张扬个性。理解到这些更深层次的意蕴与品质后,继续去临摹与摹写,可以体会到字体与绘画中更深层次的韵味。

  在古希腊的盛期,柏拉图——苏格拉底的学生,提出的艺术理论中也有对摹仿说的描述。他说,摹仿说是理念的原型,艺术摹仿是现实的影子,艺术是影子的影子。柏拉图是站在客观唯物主义上提出的摹仿,他与他的老师认为的有些差别,他所说的摹仿是指对物质世界的物象进行摹仿,是物的外形相似,所以他认为艺术摹仿是现实的影子,他认为自然界是不是真实存在而只是理念世界里的影子,所以摹仿艺术只能是影子的影子。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摹仿说影响深远,摹仿构成艺术的本体属性,摹仿有三种方式,按照事物的本来样子摹仿,按照人们所想的样子摹仿,按照事物应用的样子摹仿,这三个和现在很多东西都是分不开的,人类的活动都是和艺术是息息相关的,中国有六义说,西方是两种艺术,实用艺术和摹仿艺术。当然,人们为什么要摹仿呢?那是因为摹仿是人的天性,使摹仿的本能上升为艺术,人们为什么喜欢摹仿?因为摹仿使人感受到愉悦,这种愉悦是美的愉悦。而且,音乐不是在摹仿客观事物,是在表达人们的感情。

  在对传统书画进行摹仿和临摹时,对书画中的精神和思想进行摹仿是更为深刻的。而摹仿艺术是构成艺术的本体属性,承载着更为深刻关于艺术本体的理论。

四、利用科技辅助对书画的摹仿学习

就国家的传统而言,中国书法和中国画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现在从小学习这一传统的文化的人也是越来越多了,但是现在社会和以前不一样,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笔墨纸砚已经西化,现在对于中国书法中国画的教学也是更多的侧重临摹。在传统绘画理论中,谢赫提出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形象,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除了“气韵生动”以外,其他的都可以靠后天的努力,也就是不断的摹仿来实现,但是“气韵生动”不是随便的摹仿就可以出现的,虽然苏格拉底也说要摹仿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东西,当然,这看不见的东西是最难摹仿的,因为与原作者心境,体会,时代不同,也许没办法真正来了解,只能用无限的猜测来接近真相,这和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摹仿说有对应,可以按照人们所想的样子和按照事物应有的样子来摹仿,当然在摹仿的同时也能加入自己所想,创造出于属于自己的书写方式。

  在当今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设计师。因为艺术的本身就来自摹仿,在做艺术设计的时候也是受自然界的事物所影响的。比如用AI 软件做一朵逼真的小花,首先要对自然界里的小花有所了解和观察;其次,要会用AI 这个软件,根据一步一步的操作做出这个小花。小花也许和自然界观察的小花会有所不一样,有的时候是主观意识,也就是在观察过之后产生了创造出新东西的一些奇思妙想。而且,现在用计算机的笔刷也可以实现,把一个基础的字在计算机里写出来,也是摹仿原本看到的字,如果需要设计成各种各样的艺术字,又可以在原本这个文字的范畴中添加上各种的绘画元素,使一个原本普通的字变换成一个新的字形,这个就是在摹仿之上又创造。

五、摹仿之上对于情绪的表达

近现代的书法家,很多人都缺乏“以我笔墨,写我心胸”的能力与气概,因为很多书法家都是抄书将,抄写唐诗、宋词、元曲等,自己能写诗的很少,写的好的就更少,写的书法都不能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石涛说过“笔墨当随时代”,也就是说“笔墨”是中国一直以来的传统文化,“随时代”就是要根据当今时代不断创新,书法每个时代都不同,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所以,当代书法中也应有现代的特色与特点,成为一种时代的标签与名片。

  任何书法和绘画都是作者抒发个人情绪的痕迹。都说字画如其人,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基本上都能看出这个人的性格特点,因为在作品中注入了自己的汗水,以及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唐朝的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写的《祭侄文稿》比较具有代表性。此稿是因安禄山叛变,侄子季明抗击叛军而惨遭砍头杀害,归葬时仅存首骨,颜真卿悲愤难抑,情不自禁,以文祭之。颜真卿无意于书,因文而悲痛欲绝,感情极度激烈,完全受心情驱使,涂抹、修改、顿挫舒放,一任自然,由此给书法史留下千古绝唱,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贴”。《祭侄文稿》为宣泄感情,纵笔疾书,下笔狠、重、猛烈,浓墨重写,枯笔连续擦写,点画密集成块面增加厚重感,线条转折多外圆内方,字形呈鼓状。足以体现一个人的心情,借此宣泄情感。不仅是行书,草书在这方面要更胜一筹。草书是带有音律的,是有节奏的,而且是汉字从繁到简的变化,草书中特别是大草和狂草连笔是很多的,更能够准确的表达出自己内心所想。

六、结语

本文以书画艺术与摹仿关系为主要探讨对象,通过对书画同源、思想摹仿、科技辅助、情绪的表达等描述,来讨论书画艺术与摹仿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在时代发展下的进步关系。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