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受到社会人士的重视。而作為人类智力发展的关键阶段,应当尤其注重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少儿图书是家庭教育的使用工具之一,这就对少儿图书出版社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对于0~3岁少儿图书的出版机遇与出版策略研究具有较大意义。基于此,本文首先从政策支持、市场需求的推动两个方面分析当前0~3岁少儿图书出版的优势与机遇,再从三个方面分析0~3岁少儿图书出版的具体策略,以供相关人士交流。
关键词:少儿图书;出版机遇;出版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9.181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9-0266-01
为有效提升我国婴幼儿家庭教育的水平,做好关于0~3岁少儿图书的出版工作,出版社必须结合婴幼儿的发展特点以及相关的教育理论,出版高质量的图书,以此来发挥0~3岁少儿图书在婴幼儿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同时,这也有助于提升出版社的工作效率,进而达到提升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一、当前0~3岁少儿图书出版面临的优势与机遇
1.政策支持。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在教育改革中明确提出,必须重视0~3岁婴幼儿的教育工作,从图书出版、教育模式等方面入手,从根本上抓好0~3岁婴幼儿的早期家庭教育工作。这就对0~3岁少儿图书出版社带来了发展机遇,政策的扶持和号召为0~3岁少儿图书出版社带来了较为光明的发展前景。
2.市场需求的推动。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我国的0~3岁的婴幼儿数量逐渐增加。大部分家庭对幼儿的早期教育较为重视,促使了少儿图书市场需求量逐年提升。作为婴幼儿早期教育的主打阵地,大部分家长更加重视少儿图书的质量和教育意义,在图书的种类、形式上也有一定的要求。有调查显示,近年来大部分家长对于0~3岁少儿图书种类的需求大多集中在绘本、启蒙书物以及挂图、卡片等。
二、0~3岁少儿图书出版的具体策略
1.以适龄少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基础。由于0~3岁婴幼儿的智力发育阶段正处于关键时期,因此,处于此阶段的婴幼儿对外界新鲜事物的敏感度较高,且其信息的接收能力较强。另外,本阶段婴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发育基本以月为周期,因此,少儿图书出版社在图书内容的编排上,应当凸显出婴幼儿成长发育的“月龄化”特征。例如,在出版适用于0~1岁婴幼儿少儿书目时,出版社必须抓住0~1岁婴幼儿在感觉和知觉上较明显的生理发育特点;在针对2~3岁婴幼儿的少儿图书出版时,要结合其生长发育的特征,如2~3岁的少儿更多的注重于生活习惯和规则的构建。因此,在图书的内容当中应当适当的融入与本阶段少儿在生长发育中的规律。另外,由于2~3岁的的幼儿在语言表达和社会交际等方面均有一定的涉及,因此,在这两方面,少儿图书出版社应当尤其注重。
2.重视家长与少儿的需求。由于0~3岁的婴幼儿尚缺乏独立阅读的能力,因此,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婴幼儿一般与家长共同阅读,即以家长引导为主,婴幼儿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渲染,加深对相关读物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出版社在出版0~3岁少儿图书时,必须以婴幼儿和家长为主要的读者对象,必要时还应当为相关的少儿图书增加使用说明,帮助家长更好地发挥该少儿读物对婴幼儿成长的帮助作用。例如在对半周岁以前的婴幼儿进行家庭教育时,部分少儿图书出版社会以卡片的图书形式为主,激发婴幼儿的视觉能力。而部分家长无法理解出版社采用卡片模式的原因,因此,出版社对使用说明书和使用形式的解释说明,能够较好地帮助家长理解出版社的设计初衷,同时为家长在使用少儿图书时提供指导,以此增加0~3岁少儿图书出版社在图书出版上的理论性和科学性[1]。
3.创新少儿图书的内容。传统的0~3岁少儿图书出版社无论是在内容的编排上,或是产品的生产理念上均缺乏创新性和新奇性。面对婴幼儿接触图书时的各种突发情况,也缺乏全面的考虑。具体来说,由于0~3岁的婴幼儿缺乏较强的纪律性,面对各种物体均容易出现撕、扯、拆咬等反应,如若出版社没有考虑到婴幼儿在0~3岁这一阶段的活动特征,势必会导致图书在阅读中极易造成破坏。另外,千篇一律的纸质书也在大程度上无法满足各种婴幼儿的需求。因此,出版社可以创新产品的材料,如采用布书、触摸书或经过特殊加工后的特质纸质书,激发婴儿的阅读兴趣[2]。
三、结语
作为人在成长发育中的关键一环,婴幼儿的家庭早期教育不容忽视。而0~3岁的少儿图书在早期家庭教育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这就要求相关的0~3岁少儿图书出版社在图书的生产中,必须考虑到适龄婴幼儿的身心发育的规律和实际情况,创新和改良图书内容和图书材质,以此来满足家长和婴幼儿的需求,帮助婴幼儿能够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为后期的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齐迹,何况.0~3岁少儿图书的出版机遇与出版策略[J].传播力研究,2019(20).
[2]阿如汗.现阶段民族文字少儿图书出版发展策略的探讨[J].中国民族博览,2018(3):253-254.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