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社会文化发展的过程之中博物馆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国内非盈利性的博物馆数量众多,博物馆存在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自身内部丰富的陈列展览满足不同受众的审美需要。博物馆是否能够实现自身的目的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博物馆内部展览的丰富性;二是内部陈列展览的实效性。本文从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研究为出发点,论述了当前阶段我国大部分博物馆的陈列展览现状,提出了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丰富性和实效性的具体策略,对于促进博物馆发挥自身在社会教育之中的价值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博物馆;陈列展览;实效性;丰富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20-0258-02
一、引言
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出现于上个世纪,其最初的作用是收藏、保存以及普及各种类型的自然历史标本,本质上是一个科学研究教育机构。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逐渐转变成为一个承载体,为学术科学研究提供原始的科学材料,为前来参观学习的民众进行精神文化的教育。
二、博物馆陈列展览概述
博物馆陈列展览不仅能够更好的将各种类型的文物展示出来,显示文物之中包含的精神内核,还能够借助自身独特的装饰设计将博物馆的外形建设同所展示的内容有机的融合为一个整体,进而将博物馆转变为一个能够发挥科普教育,进行科学研究和休闲娱乐的综合性场合。不同的博物馆都会依据自身展出内容的特点以及所在地区的文化特点采用合适的方法对陈列展览进行一定的设计,以此来提升对公众的吸引力,更好的发挥博物馆自身的价值。博物馆陈列展览最主要的两个特点是丰富性和实效性。
在博物馆进行展览陈列时只有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才能够有效的保证博物馆展览陈列的丰富性和实效性:一是在博物馆进行展览陈列时应组织专业型的队伍,对展览陈列进行有效的设计,进而在充分展示藏品的同时体现出博物馆自身独特的价值和风格特点;二是明确展览陈列的技术要求,进而保证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设计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三是制定科学详细的施工方案,进而保证预期的设计效果能够充分的实现;四是做好监督和管理工作,以此来实现对展览陈列效果的有效维护。
三、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丰富性和实效性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博物馆陈列展览均存在内容丰富性实效性不足,博物馆无法有效发挥自身职的问题。博物馆展览陈列的丰富性主要是指展出的藏品的种类,以及所展出藏品的精神文化。大部分博物馆在进行藏品的展览陈列时只考虑到了藏品种类的丰富性,未深层次的考虑到藏品所代表内容内涵的丰富性,由此导致了大部分博物馆在一个区域内所展示的藏品,其形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其所代表的精神文化单一。现阶段博物馆在进行展览陈列时未充分的考虑藏品精神文化内核之中存在的联系,导致所展示的藏品在精神文化的层面上是被割裂的,未有效的将藏品所蕴含的精神文化表现出来。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博物馆展览陈列存在实效性不足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本质是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藏品是否能够有效的满足受众的需要。我国大部分的博物馆存在藏品展示过多的问题,受众在较短的时间内,接触到了大量的藏品,导致受众缺乏足够的时间去认真的了解某一件藏品之中所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例如汕头市革命历史博物馆,在进行藏品布置的过程之中未有效的考虑博物馆自身对藏品的有效展示数量,盲目的遵循越多越好的原则,导致受众在游览的过程之中缺乏重点,无法对各个藏品的来龙去脉进行深究,未切实的感悟到藏品之中蕴含的革命精神。此外,博物馆内部未就展览的目的进行有效的划分,展览区域内部主题设置不够科学合理,在展览陈列布置时未充分的考虑受众的实际需要导致了藏品展览效果差,未切实的发挥革命博物馆的各项功能。
四、提升博物館陈列展览丰富性的策略概述
(一)明确自身定位
现阶段我国境内有各种类型的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在规模、藏品数量、影响区域等诸多的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博物馆在进行展览陈列时首先要准确的定位自己,明确自身的目标受众,明确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例如汕头市革命历史博物馆,该博物馆属于地区性革命历史博物馆,其受众主要是汕头地区的广大群众,其存在的主要价值和意义是向汕头地区的群众传播自身的红色精神文化。其在进行展览陈列时就应该考虑到汕头地区的文化习俗,采用当地群众容易接受和认可的展览形式进行展览。
(二)强化文化思想传播理念
博物馆存在的核心工作是借助自身的藏品传播文化和思想进而满足大众在精神上的需要。例如汕头市革命历史博物馆其存在的主要作用就是传播汕头地区的红色文化和革命思想,进而满足当地群众了解当地红色历史以及地方革命思想发展的需要。博物馆满足群众需求的关键在于自身藏品和展出方式的多样化。思想文化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存在,单一的藏品往往只能体现一种思想文化的一个侧面。采用多种类型的藏品共同来展示一种思想文化,才能够使受众对这种文化产生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博物馆之中的藏品通常同观众有着较大的时间差距,观众在初次接触到藏品时可能会存在较强的陌生感,基于此藏品的展览方式就非常重要。正确的展览方式在于使受众能够有效的拉近藏品同受众之间存在的距离,使受众快速的了解到藏品自身的价值以及其所包含的文化精神。在进行陈列展览时应该根据藏品自身的特点和价值选择适宜的展览方式,进而有效的传播藏品包含的文化思想。
博物馆展出的藏品通常都是有限的,在进行陈列展览时应该尽可能选择造型简单、色调和谐,具有自身独特的创意和特点的藏品。在进行展览陈列时应该对博物馆的文化精神进行有效的整合,进而明确博物馆展览陈列的主题,依据这一主题对藏品进行展览。在展览陈列的过程之中应该合理的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提升藏品的展览陈列效果。
(三)优化展览陈列逻辑
传统上博物馆在进行陈列展览时是依据藏品的某一特点对其分类,并将同一类的产品划分到一个区域进行展览。例如依据物品的材质将青铜器归属于一个区域进行展览,将陶瓷等归属于一个区域进行展览。在实践的过程之中这种展览方式的弊端逐渐体现出来,首先同类型的产品聚集在一起容易使受众产生审美疲劳;其次这种展示方式未充分的体现藏品文化思想等内在的联系,最后这种展览陈列方式较为枯燥,缺乏足够的吸引力。面对这一现状博物馆在进行展览陈列时应该首先确定一个主题,再围绕这一主题确定了一个展览的逻辑,提升展览陈列过程之中各个藏品内在的联系和整个展览的吸引力。例如汕头市革命历史博物馆在进行陈列展览时可以根据建党、建军等特定主题,讲述汕头地区在这些宏伟历史革命事件发生时所起到的作用和发生的故事,并将相关藏品一一的展现出来,以此提升博物馆展览陈列的趣味性,更好的发挥博物馆自身的价值和作用。
五、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实效性的有效策略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具备了改善自身陈列展览有效性的基本条件。面对当前的良好发展机遇,博物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陈列展览的实效性。
(一)提升科学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之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博物馆在展出的时候,应该积极的将全新的技术引入到展览陈列之中。例如汕头市革命历史博物馆在展览时,应该构建藏品的信息化系统,受众在进行观赏时可以借助这一系统及时的了解到各件藏品背后的故事。在藏品展览时可以为藏品构建三维数据模型,游客可以通过操控三维数据模型,从各个角度了解藏品,改变了传统上各种藏品只能远观,不能触碰的局面,极大的提升了游客进行博物馆游览的乐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能够提升博物馆展览陈列实效性的技术手段在不断的增强,博物馆应该积极的将相关的技术引入,以此来提升自身的展览陈列效果,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
(二)构建文化交流平台
博物馆发挥自身实效性的一个有效途径是提升自身的文化交流功能。群众在日常生活的过程之中有着一定的文化精神需求,博物馆在运营的过程之中应该深入到群众之中,了解到群众的文化精神需求,进而针对性的组织专业型的展览,并在特定的领域发挥一个文化交流平台的作用。例如汕头市革命历史博物馆在运营的过程之中,应该注意到当地的学校、事业单位、企业等有着较强的革命精神学习需要,因此应同其进行合作,构建针对性的展览,满足学校等企事业单位进行学习教育的需要。此外汕头地区也有着大量的红色思想、革命精神文化研究爱好者,汕头市革命博物馆可以将自身打造成为一个为相关领域爱好者进行学习、交流的平台进而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
(三)立足社会环境
博物馆应将藏品置于社会环境中,充分展示文物藏品的文化价值,以加强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各个博物馆应该能够充分沟通,共同号召各代表性馆藏,多多举办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专题展览。例如汕头市革命历史博物馆可以以人物为主题,或者以特定的历史事件为主题组织展览,充分的介绍某一个人物在我国革命发展的过程之中做出的突出贡献,或者全面的论述某一历史事件的重要影响。通过陈列展览,博物馆在社会中充分发挥作用,为人民服务。我们要充分融入时代精神,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不断组织新颖别致的临时展览,以多种不同方式提供给人们文化需要。另外,临时性的展览具有体积小,风格多样的特点。因此,它己成为博物馆外的一项重要活动,充分展现了博物馆的实效性。观众其实并不在意沒有固定的展览和陈列,因此博物馆应该多从观众的角度出发,加强展览的内涵,成功的举办临时性展出。
六、结语
博物馆能否发挥真正的作用取决于陈列展出的内容和方式,所以博物馆应根据大众不同需求,制作出符合区域文化特点的陈列展出,更多去顾及大众的感受,结合时代的精神,展示出具有丰富性和实效性的文物藏品。
参考文献:
[1]娄景莉.试论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丰富性与实效性[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 (06).
[2]马萌.虚拟现实技术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中的应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 (05).
[3]杨志强,博物馆陈列设计中地域文化之重要性探析[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7.
[4]韦姗杉,莫志东,吴伟镔.博物馆与文化景观展示的探索——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陈列策展思路[J].中国文化遗产,2016 (04).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