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更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教师要实实在在的,抓住身边的小事,从一点一滴做起,关心学生,了解学生,不仅授业解惑,更要以自己高尚的师德水平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在工作实践中,我对教书育人的体会是:以细心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把关心送给每一个学生,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因为在我心中,始终坚定着一个信念:爱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
关键词:关爱;学生;心灵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20-0249-01
一、细心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
学生的一言一行,往往反映着他内心世界的变化,甚至一个表情,一个眼神的微妙变化,教师要细心地观察,抓住教育的契机,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在一节美术课的评价环节,小明走上来,指着黑板边上的一幅画说:我认为这幅画画得好。”可是话音刚落,旁边的小雨就蹭的一下站了起来,说:“老师,这不是我画的,是我同桌帮我画的。”我愣了一下,马上说:噢,你很诚实,那这朵小红花还奖能给你吗?”她摇摇头,有些失望的坐了下去,看着她的神情,我的心里一紧,想道:这样处理是不是有些简单?就因为对老师说了真话,本来能得到的小红花得不到了,那么下一幅画会怎么样呢?下一次需说真话时她还会说吗?”想到这,我马上说:“同学们,老师觉得这朵小红花还是应奖励给小雨,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同学们听了我的话也愣了,可想了一会,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因为她诚实!”“对,同学们,我们要像小雨那样,做个诚实的孩子,注意以后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完成。”在掌声中,小雨拿着小红花笑了的同时也郑重的点了一下头。
课后,我暗自庆幸,因我的细心而抓住了这个教育的契机,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如果处理不当,也会给孩子心理成长的路程中,投下一道阴影,但相信今天这件事一定会在她小小的心灵中,洒下一片阳光。
二、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小学生是有自尊心的,如果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能做到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去轻易伤害它,那孩子心理会健康成长。
今天,一年级美术课,我讲述的是画梅花鹿,这只梅花鹿长着圆圆的头,大大的眼睛,非常可爱。我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同时也观察他们的听课状况,我发现大多学生听得非常认真,仿佛被美丽的小鹿吸引了,只有最后一排的小海沒听讲,只见他一会儿转动小尺,一会儿又碰碰旁边的同学,与他讲话。我心里想:这孩子又不听课。刚想大声批评他,可又怕分散其他学生的注意力,更怕伤害他的自尊心,灵机一动,有主意了……小鹿画完了,可却变了一副模样,眼睛向下耷拉着,一幅生气的样子,这个变化,马上被眼尖的学生发现了,他们喊道:“老师,小鹿生气了!”我说:“小鹿生气是有原因的,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孩子们摇摇头,我接着说:“因为有个小朋友一直在讲话,好像不欢迎小鹿的到来,所以小鹿才生气了!”听了这句话,大家都笑了,同时眼睛都转向了小海,小海马上把手放下,坐端正,接着我又演示了一只高兴的小鹿,并说:“现在小朋友们都认真的听课,小鹿特别高兴,你们看是不是这样啊?”“是!”孩子们叫得格外响。
在这节课上我没有利用大声的训斥去批评教育学生,而是利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巧妙的把自己的不满意转到小鹿身上,把小鹿拟人化,不仅让犯错误的学生自己认识到错误并改正,更保护了他的自尊心。
三、把关心送给每一个学生
在课堂上教师不应只注意那些优秀学生,更要注意那些相对能力差一些的学生,把老师的关心送给每一个学生,不要让学生从教师的言行上感受到对自己的歧视,造成自卑心理,而要多关心他们,多引导和启发,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在《海底世界》一课中,巡视指导时,我看到许多同学表现的海底世界五彩斑斓,心里很高兴,可当走到小伟面前,却让我吃了一惊,只见他的画,乱糟糟一片黑色,让人看了很不舒服,我忍住心里的不快,说:“伟,你画的是什么?”小伟把一半脸埋在胳膊里,皱着眉头,没有回答,仿佛在等着我劈头盖脸的一顿批评,我接着说:让我猜一猜吧,你是不是想画被污染的海水,再发明一种海底清洁器把海水清理干净,对吗?”听了我的话,张伟的脸由阴转晴,眼中顿时有了光泽,像有一朵小火苗在跳动,并且连连点头,然后飞快的画了起来,之间我不时地过来告诉他线条怎样表现,色彩怎样搭配,画画完了,张伟的画得到了最有创意奖,受到了同学们一致赞扬。
课后我想,如果小伟今天受到一顿批评,恐怕就会对绘画再也没有信心和兴趣,而现在我的课堂里又多了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孩子,心中倍感欣慰。
四、结语
细心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把关心送给每一个学生,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在这些普普通通、平平淡淡的小事中,恰恰蕴藏着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最好的契机,也是教师爱学生的表现。所以教师一定要抓住教育过程中的点滴小事,对孩子的终身负责,让教师的爱伴随学生的终生发展,让老师的爱在孩子的心中洒下一片阳光。
参考文献:
[1]杨政卿.关爱——洒向学生心灵的阳光[J].黑河教育,2013.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