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湘西土家族民歌唱词的特征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9778
郭宁红

  (重庆工程学院,重庆400000)

一、湘西土家族民歌的历史渊源

土家族民歌从古代巴人时期就有相关记载,“巴人的‘巴渝舞’与土家族人的‘大摆手舞’在内容上有一致性,都是表现武功、威武雄壮的舞蹈,湘西土家族民歌是由古代巴人音乐活动演变而来的,这一点早就得到了验证,“巴蜀地区同土家族地区在音乐文化上有许多共同处,这也说明了巴蜀音乐文化与土家族音乐文化具有共同特征①”。古代巴人的音乐活动,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伴奏乐器以鼓为主。如今土家族的音乐、舞蹈、戏剧内容中蕴含了大量的古代巴人音乐舞蹈艺术元素,足以说明古代巴人音乐活动与土家族民歌之间的传承关系,尤其是当时的歌唱活动对于当今土家族民歌的影响,可以说是非常大的。由于当时的湘西所处的特殊地理和人文环境所致,土家族人民的生活特别的艰辛,或许正是这些客观因素孕育出了苦中作乐的土家族人民,才有了今天的湘西土家族民歌。随着土家族人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不断地积累和创新,越来越多的土家族民歌涌现了出来,民歌创作的有关内容也逐渐由单一的劳动方面发展到情感和叙事等方面。天生乐观的土家族人们以遵从内心为原则,他们在艰难的生活中苦中作乐,进行民歌创作的活动,由此才出现了现在的土家族民歌。到了今天,土家族民歌跟当地汉族音乐的大融合已经逐渐地发展出独特的艺术美,构成了极具土家族风格的民歌特色。

二、湘西土家族民歌唱词的特征

土家族民歌的唱词往往表现出一种自由、奔放、坦率的性格,这种性格像极了生活中的土家族人民,唱词来自于土家族人民对生活的感悟与体验,却又传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一首歌当中,抛开旋律不管,最能打动人的就是唱词,它或直白或隐晦,却能够最准确地将人们的情绪传达出来。即便有的时候土家族民歌唱词的内容是痛苦的,听众听了也不会感到压抑,这更能表现出土家族人民内心真实的感情和乐观的性格。

(一)湘西土家族民歌唱词内容的广泛性

湘西土家族民歌是湘西地区土家族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唱词大多数是由汉语来演唱。在土家族聚居区,大部分土家族一般都使用汉语,只有少数人使用土家语。他们的民歌演唱时大多数也使用汉语来演唱,只有少数民歌用土语来演唱,还有少数民歌用土家语和汉语结合的形式来演唱。

  湘西土家族民歌唱词的内容包罗万象,非常广泛,涉及了土家族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唱词从土家族人出生、婚嫁、丧事到宗教信仰;再到劳动狩猎、家庭生活、自然生态、乃至人生观价值观等应有尽有,表达湘西土家族人民的心声,是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结果,相当于一部反映土家族文化的“百科全书”了。土家族有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歌曲,如《劳动号子》;有放牧时唱的歌曲,如《牧童曲》;有盖新房上梁时唱的歌曲,如《上梁歌》;也有表现古代的土家族妇女受到不平等对待的歌曲,如《苦情歌》;还有表现土家族美好爱情故事的歌曲,如《马桑树儿搭灯台》;有描写土家族长辈辛勤哺育晚辈的歌曲,如《土家摇篮曲》,就连土家族姑娘出嫁都要唱《哭嫁歌》,据说,哭嫁歌唱得好的姑娘到了夫家之后更加受到夫家人的尊重。这些唱词生动有趣、涉面极广、种类繁多,让人钦佩土家族人民的创作才能。如其中的一首唱词《骂媒人》,唱词生动有趣、栩栩如生的刻画出了一个市侩的媒人形象,唱词如下:“背时媒人是条狗,那头吃了这头走。娘家来夸女婿好,婆家去夸嫁妆多。树上麻雀哄得来,岩上猴子骗得走。豌豆开花角对角,媒人吃了烂嘴角。铁树开花八寸长,媒人吃了烂大肠。”表现了土家族人民对那些只顾自己利益的媒人的讽刺和愤恨。

  湘西土家族的摆手歌是一种以歌舞相结合的方式表演的民间艺术形式,它包括《天地来源歌》、《民族迁徙歌》、《英雄赞故事歌》等,是土家族民族风情的集中展示,每年的正月初三到十五,土家族人民穿上最漂亮的民族服装,跳起摆手舞、唱起摆手歌祈求又一个丰收年。土家族摆手歌都是用土语演唱,是一种流传下来的古歌,唱词从迁徙征战、劳动生活、赞美英雄,时间跨度非常大,是土家族的形象化历史。土家族人民跳摆手舞时,摆起同一边的手和脚,即左手出左脚,右手出右脚,弓腰屈膝,用身体的摆动带动手的甩动,这些动作是从土家族人民的劳动中演变而来的,比如狩猎、薅草、纺织、插秧等。唱摆手歌的时候,有一人用土家语领唱,跳舞的人和观众合唱。如《民族迁徙歌》:“走过麂子走过的路,攀过猴子攀过的山,跨过螃蟹爬过的沟,踩过鲤鱼跳过的滩”,唱词歌唱了土家族先人在迁徙中战胜各种艰难困苦,终于到达山青水秀、土地肥沃的地方安居乐业的过程。

  内容广泛而深刻的湘西土家族民歌唱词,从多个方面和角度反映了湘西土家族人民的性格、婚恋、宗教、生活文化等,形象的再现了土家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是湘西土家族人民世世代代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二)湘西土家族民歌唱词的民间色彩性

湘西土家族民歌唱词较口语化,唱词中多使用比拟、夸张、拟人的手法,是和当地方言腔调有机结合的结果,生动有趣,民间色彩十分浓郁。

  如《马桑树树搭灯台》这首传唱已久,是一首深受土家族人民喜爱的土家族民歌,歌词中写道:“你一年不回我一年等(哟)。你两年不来我两年待哟,钥匙不到锁(也)不开哟。”整首歌曲当中从头到尾没有出现一个“爱”字,可是我们却能从唱词中感受到浓浓的郎情与妹意。

  一是唱词的口语化,好像两个人对话的口气:自然、平淡、情真意切,有一种熟悉的乡音乡情的在里面,使歌词充满了民间色彩性,符合这首歌歌曲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二是唱词巧用比拟的修辞手法,移“花”到别处栽,“钥匙”不到“锁”不开,短短的两句话将夫妻二人处处为对方着想的心理活动描写的栩栩如生,仿佛能看到妻子站在门口等待着丈夫的归来,并在心里默默的念叨:“钥匙不到锁不开”。口语化的唱词和比拟的手法将这一点刻画的入木三分,起到画龙点睛之妙,能让我们感受到丈夫和妻子坚贞不渝的、纯洁朴实的感情,让人觉得很真实。

  唱词贴近于生活,雅俗共赏,民间色彩浓郁,乡土的芬芳气息溢满每一首唱词当中,扑面而来,如“整月喜鹊在树林哎,口含沉香木一根哎,口里有根沉香木哎,日不晒来雨不淋哎”。唱词的口语化,生动形象的再现了土家族人们生活时的场景,传达给听者他们的风土人情,表达他们乐观生活的态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充满了土家族特有的民间色彩性,它把土家族民歌与一般的民歌区分开来,使土家族民歌的唱词有了独特的艺术美感。

(三)湘西土家族民歌衬词的装饰性

湘西土家族民歌唱词中衬词出现的频率非常的高,正如汉族人民唱歌的时候经常用到“呼儿嘿哟”,藏族人民唱歌用到“拉索”一样,土家族人民在演唱中也有很多这样的衬词。衬词的使用非常多,而且十分有趣,色彩斑斓,起到了非常好的装饰作用。衬词一般都没有实在的意义,都是虚词,只有极少数是实词,这些衬词的使用代表了土家族地区所独有的文化特征、风俗特征和地域特征。

  如歌曲《土家喜爱咚咚亏》中的衬词,衬词几乎和歌词的分量一样重,歌词如下:“土家喜爱咚咚亏,也也呵呵也,小小竹管声儿脆,也也呵呵也,吹得山花开满坡哟,吹得小鸡不想飞喽,咚咚亏咚咚亏点点火咦咚咚亏点火咦点火咦咚咚亏……其实这些歌曲中的衬词“也也呵呵也”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类似于我们说话的语气助词,只是为了抒发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很精彩,也确实很有趣,唱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土家族歌曲中的这些衬词都是如此,只是为了在增加歌唱时的趣味性。虽然如此,但是这些衬词确实起到无可取代的作用,表达了一种无法用实实在在的文字表达的一种情感和情境,彰显了民族特色、地域特色。一听“也也呵呵也”我们仿佛看到了土家小伙儿吹起咚咚亏,娴熟的技巧,热闹的场景,引得姑娘心儿醉,一派生气盎然的土家族的生活景象。

三、结语

总而言之,湘西土家族民歌既有众多民歌的共性,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它在劳动歌曲、风俗歌曲、山歌上的唱词上有自己的独特魅力,它在唱词、衬词和韵律的使用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性,形成了湘西土家族民歌所特有的风格。从对湘西土家族的民歌唱词特征分析,湘西土家族民歌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学价值、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我们研究少数民族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材料。通过对湘西土家族民歌唱词的研究,让我们更加了解湘西土家族的音乐文化特征。

  2014 年11 月11 日,土家族民歌经国务院的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得到了保护。希望湘西土家族民歌能走出“传承难”的限制,长久的守护好湘西土家族人民的精神家园,唱出最动人的声音。

  注释:

  ①杨铭. 土家族与古巴文化的历史渊源[J]. 中华文化论坛,2004(02):19-2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