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学院,贵州 六盘水553004)
一、前言
华语电影近年来成绩喜人,资本、观众、题材、媒介、票房等相较于十年前都有了傲人的改观。一时间,“电影”成为众多明星(名人)想要施展才华与抱负的重要版图,演员、作家、歌手、主持人等“名人”纷纷跻身电影导演行列,并以不俗的成绩在华语电影界引起震荡。《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人再囧途之泰囧》、《小时代》系列、《后会无期》、《飞驰人生》、《战狼》系列、《左耳》、《恋爱通告》、《后来的我们》……一部部家喻户晓的热门影片,均来自跨界导演。他们都是各自领域里的“明星”,其自带的庞大粉丝群体可直接转化为电影“观众”,因此,其电影作品在票房和宣传上拥有了双重保障。跨界导演创作的电影作品题材大多以“轻”为特色,极大的满足了当下电影观众的娱乐消费心理。但我们也应看到,其大部分作品过度依赖明星,票房多来自粉丝群体,影片故事内涵欠缺、题材雷同,同质化严重,甚至不乏粗制滥造之作。“跨界导演”虽已成为华语电影行业的新常态,但我们也应警觉其创作的电影作品在故事内容、艺术价值等方面的局限性,并积极地给予引导,使其真正成为推动华语电影走向世界的新队伍。二、跨界导演的创作及其影响
自张艺谋执导《英雄》(2002,这里的年份代表电影上映的时间,下同)面世以来,华语电影以惊人的姿态迅速崛起,一部部大片纷纷进入观众视野,大明星、著名导演、大制作成为其必备元素,不仅在国内受到观众热捧、舆论热议,在世界电影之林也拥有了一席之地。此时,有一股新生力量已逐渐成为电影界的新气象,那就是跨界导演的电影创作现象。1993 年,姜文执导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当时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力,可以说是“演而优则导”的良好开端。过了十年之久,著名演员徐静蕾相继执导了《我和爸爸》(2003 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2005 年)、《梦想照进现实》(2006 年),这三部电影在华语影坛激起的水花还比较微小。2010 年,徐静蕾执导的《杜拉拉升职记》引起了较广泛的关注,并获得了1.24 亿元票房(单位为人民币,数据均来自中国票房网,下同)。之后近十年来,华语电影产业发展节节攀升,大量资本涌入,老中青电影人才汇聚,再加上政策的引导、媒体的推波助澜、观众热情的高涨等,票房的一路飙升更是显示了华语电影市场的强大消费能力。
跨界导演正是在这样一种电影市场环境中顺势而生的创作群体,并在近十年来形成强有力的新生力量,极大的冲击了华语电影市场。他们以其“明星”身份的知名度和号召力,在融资、营销、舆论造势等方面拥有天然的优势,又因其具有庞大的粉丝群,且能直接转为电影观众,其在票房上也获得了保障。跨界导演的电影作品票房成绩让人惊叹,《人在囧途之泰囧》、《煎饼侠》等片票房超过10 亿(人民币,下同),《美人鱼》、《唐人街探案2》票房超过30 亿,《战狼2》更是超过56 亿,成为华语电影票房之最。受市场利益驱使,跨界导演成为电影投资者的首要选择,在2013 年至今甚至成为一种现象热,每一年都有几部跨界导演电影作品成为票房黑马,这为投资者带了来巨额回报。
跨界导演作为非职业导演,没有经过系统的电影艺术专业训练,他们的创作理念少了模式和套路,通常也不按常理出牌,所以其作品在一定时间内相比于职业导演的作品会更新颖、另类,也更容易获得观众的青睐。“跨界导演利用自身优势,将其他艺术领域的优质元素融入到电影艺术中来,使其真正成为‘开放的艺术’、‘综合的艺术’”,①从这方面来看,其影响是积极的,值得肯定的。从另一方面看,跨界导演对电影资源的占用和对职业导演的挤压,以及其对票房的过度关注、营销上的炒作策略、题材上的雷同等,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容质疑的。
三、跨界导演创作的“轻”倾向
“轻电影”,即“由青年导演针对青年观众创作的轻题材的中小成本电影,”“具备中小成本制作、题材轻松、以都市青春爱情为主、市场定位准确等特点。”②跨界导演在创作题材上,多以爱情、青春、成长、职场奋斗等为主题,并邀请青年演员特别是“流量明星”担纲主演,其故事主角也多为都市青年男女,剧情轻松,具有很强的娱乐性,极大的满足了当下年轻观众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当下的年轻人在工作、学业、家庭、个人成长等方面都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当他们走进电影院看一部电影时,获得情感宣泄和娱乐享受是首要的考虑因素。跨界导演的电影作品很好的迎合了他们的观影需求,用轻松、愉悦、温暖的作品消解了残酷现实在其身心造成的疲累、苦闷。纵观近十年华语电影导演创作的电影作品,《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小时代系列》、《左耳》等均改编自青春文学作品,表现了主角们的友情、爱情、梦想等,《泰囧》、《煎饼侠》、《乘风破浪》、《美人鱼》、《唐人街探案》、《飞驰人生》等影片均以密集的笑点获得观众喜爱。相比于职业导演对电影艺术性、先锋性的追求,对边缘人物生活和情感的细致描摹,跨界导演更注重一种“普世”的情感价值追求,故事主人公也多为具有“草根”属性的普通人。跨界导演将其电影作品定位于80 后、90 后年轻群体,并最大限度的找到与他们的情感契合点,围绕爱情、友情、青春、成长、梦想等主题,集励志、娱乐、嬉笑怒骂于一体,并用故事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引起观众回忆其埋藏在记忆深处的青春岁月,或者构造一个白日梦般的奇幻故事,满足观众们对美好人生的向往,使其在观影过程中暂时忘却现实生活的不如意。
跨界导演的“轻”电影丰富了华语电影的题材类型,对华语电影多元化格局的构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跨界导演一味求“轻”,过于迎合年轻观众的喜好和口味,久而久之,在创作题材上难免出现雷同和模式化,或者跟风之作频频诞生,相应的,观众也会产生观影疲劳甚至反感。另一方面,跨界导演电影创作的“轻”倾向,也显示了其导演素养的欠缺,他们对电影市场、电影观众,甚至电影创作本身,都缺乏深入、系统的认知,甚至有个别导演是“一片导演”,即其拍摄一部电影票房成绩不理想便不再继续从事电影导演工作,其投机心理显而易见。
四、跨界导演创作的困境及出路
跨界导演以其“明星”身份在电影创作、发行、排片、票房等方面获得了很大的便利,但其电影作品也常被评论家甚至电影观众所诟病。总的来说,主要集中在其过度依赖明星、作品内涵欠缺、故事主题过于简单、影片题材同质化现象较普遍、刻意创造话题炒作、艺术价值有限、唯票房是从等,“过度的话题炒作、网络骂战、粉丝消费、票房膨胀、艺术水准低下、剧情低幼等,这已成为跨界导演所面对的现实困境,引起业内的担忧和评论界的质疑和批评。”③跨界导演的创作由于其明确的市场定位,因此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年轻观众的观赏口味,而相应的缺少了人文关怀,其影片的内涵深度也相对有限,一系列如“快餐文化”般的影片在上映之后很快便被观众遗忘,很少有让人记忆深刻或在观影结束之后细细咀嚼的作品。跨界导演一方面极大的活跃了华语电影市场,另一方面也给人造成一种华语电影市场过于浮躁、混乱的现实局面。再加上电影观众观影经验的增加,其观影的盲目性大大降低,他们在选择电影时考虑的因素也逐渐增多,而不再只是盯着名人导演和明星演员,跨界导演也不再是票房灵药,更多人将关注的重心重新转移到电影作品本身。跨界导演如何才能突破其现实困境,创造出更有艺术价值水准、更能引起观众共鸣、有利于健康的电影生态环境的建构的电影作品,已成为行业内外共同的追求和努力方向。
跨界导演的电影作品在当前华语电影市场中形成了一种快餐式的消费文化,过度的娱乐、消遣、插科打诨,以及作品中的“自我”、“拜金”、“物质”等价值观,对当下年轻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的建构是非常不利的。
电影是文化产业中的一种文化产品,其存在于我们的文化大环境中,除了要经受文化消费市场的检验外,也要肩负起一定的责任、担当、使命,而不仅仅只是满足观众们的娱乐消遣需要。跨界导演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份和职责,而不能“唯票房是从”,要更加关注电影作品本身,在创作一部电影作品时,应做到避免故事人物扁平化,注重人物个性的塑造,在故事情节上应做到环环相扣、引人入胜,避免情节破碎、故事空洞、毫无逻辑等。在影片的整体把握上,不能过于商业化,而要保持自己的艺术感悟,创作出兼具商业性和艺术性的艺术作品。唯有如此,才能整体提升跨界导演电影作品的质量,成为电影行业的佼佼者。
五、结语
跨界导演创作现象热潮极大的活跃了华语电影市场,其创作、拍摄、宣发、放映等各个环节都备受关注,其高额的票房回报也让投资人、创作者、受众等对华语电影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甚至有人提出了“跨界导演是中国电影之幸”的言论。但由于其过于追求商业、娱乐,一味迎合年轻观众的观赏口味,虽然占据了资金、人才、营销、排片等资源优势,却也出现了一批题材雷同、故事简单、艺术价值欠缺的作品。华语电影市场乱象中,跨界导演创作现象的消极影响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对明星导演的过度追捧也会占用并浪费大量制作和营销资源,使新人科班导演的发展空间在无形中收到挤压,不利于整个生态向良性协调的方向发展。”④跨界导演的创作现象是华语电影产业的一部分,面对其带来的影响,我们应以包容、开放的心态接纳他们,并给予客观、积极的引导、支持与鼓励,督促其创作出具有一定人文价值的电影作品,为华语电影的未来发展增光添彩。注释:
①③田燕,黎光容.从电影生态视角看跨界导演创作热潮[J].电影文学,2017(17):70-73.
②王睿.轻电影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4-5
④索亚斌. 明星跨界当导演靠谱吗?[N]. 光明日报,2015-06-08(01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