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借用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方法,来分析郑武昌的《中国画学全史》的艺术史撰写特征,《中国画学全史》的撰写可以从艺术社会史和艺术社会学两个层面研究。该方法并非是郑氏受西方艺术史影响的结果,而是借用该方法来进一步做方法论上的归纳和研究。总的来说,该书具有方法论思路上的引导,因时代等诸多因素影响,缺乏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画学史;艺术社会学;艺术社会史;艺术本体
中图分类号:J2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7-0005-ol
《中國画学全史》是郑午昌先生于20世纪初所撰写的一本中国绘画通史类书籍。本身分为四篇、十二章介绍了中国自上古到清末的传统绘画,系统且全面的介绍了中国画学的发展历程。通过研究其分期特性和内容,笔者借用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方法来分析郑氏的艺术史方法。郑午昌认为“画为艺术之一种,当就其艺术上演进之过程及流派而述之。然其演进也,往往随当时思想文艺政教及其他环境而异其方向,别其迟速:而此种环境又随时代而更。如我国数千年来,专制政府前仆后继,一代一姓,各自为治。其间接或直接影响于画学者,亦各异趋。”传统的画学史,将绘画的发展孤立于自身,以内在逻辑为单向线索,而未将其置于整个社会环境中去看待,其次在封建制度下,史论的撰写多受“帝王中心论”影响。郑午昌的社会学观点和西方艺术理论学者迈耶.夏皮罗的研究方法不谋而合,都认同社会对艺术发展起到的作用。“在更深的层面上、艺术风格的形成及变化与其所处的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环境紧密相连。这种特定的环境赋予社会中个体的艺术某种共同的特征。因为个体是作为具有特定的传统,以及共同的目的和手段的社会中的成员从事艺术活动的。”
郑氏著作中的社会学方法主要体现在其具体朝代书写的分期概况中(因为文中将概况单独作为一个部分,其他三个:画家、画迹、画论合为一个版块)。郑午昌的社会学理论的体现,分为两种类型——艺术社会史和艺术社会学。两个概念之间是互为“逆否”的关系。前者强调的是宗教、经济、政治、阶层等社会环境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就大大拓展了艺术发展的组成因素;后者则是强调艺术对于社会的功用、描述,重点在社会。郑氏是贯穿两条线索的。艺术社会史是其在该文本中的特殊性显现,也就是郑氏强调的将艺术发展置于大环境中去思辨。而艺术社会学的思路则早在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就有体现,即:成教化、助人伦,一种艺术的功能显现。郑氏在对唐代的画迹叙论中得出:“以上所载人物画,以帝王后妃故实为多。如击梧桐、教鹦鹉、斗鸡、射乌、夜游、出浴等,可见唐代王家之所行乐……以上所载,皆以番族风俗画。盗马、牧驼、射雕、按鹰、汲泉、报尘、卓歇、簇帐,当时番族情事,于此可见其概。盖唐代盛时,四夷来庭,士夫多欲图写其俗”郑氏从绘画题材和风格特征也窥见到出当时的社会风貌,阶级喜好,和其他的社会、阶层的原因。当然文本中,对此类的阐述也并是严格的分割,多以“社会——艺术——社会”(外在社会影响艺术风貌,艺术的又呈现又是对社会的记载,功能性的教化)这样的模式展开写作,夹叙夹论。
这种撰写框架看似完备具体,既有源泉,也见分支。但这是纵向的单向思维框架,其不足就在于缺失了横向的比对关联,即:同一时期不同艺术之间的比较和互相影响。“郑午昌的分期法带有孤立的倾向,忽略了不同功用、不同内容的绘画作品存在着既相互独立、又互相依赖的因素”余辉将这种忽略绘画之间的联系归咎于郑午昌的分期结构上,但是笔者倾向于将这种横向联系的切断,表层原因归咎于郑氏将画家、画迹、画论三者分割编写的框架模式导致的,深层原因是因为侧重思想文艺政教的“植入”,从而不能全面把握艺术本体间的相互关联,即:从艺术自身出发的比对,也就是郑午昌将纵向线索串联后所薄弱的横向梳理;之所以说是薄弱,而非余辉所言忽略,就是在各朝代的总结表中有呈现出朝代的画种、地域分布比例、前后关系,但没有以此继续深入。
但是文本中的社会学研究大多数是体现在概况当中,只能是对当时社会、战乱、经济上给出一个大概的方向性介绍,大体上传达出时代变换对绘画的影响,但是在涉及具体问题时,却并没有具体展开论述。例如在阐述隋朝的壁画,郑氏研究得出“寺之在长安者,多有壁画;成都次之,江南则绝少。较之南北朝时,适得其反旧我们虽能在前文中窥见南、北因地域区分对壁画和石雕的重视程度差异,也知道长安因政治中心的关系有大量的壁画,但不能得出成都较多、江南绝少的转折因素。可见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并没有深入到细节中,还是以概述为主。
他的社会学分析呈现出宏观,但缺少细致的个案分析。部分原因在于郑氏的研究目的在于把握绘画发展的源流和变化,在对发展变迁有系统的整理下,探究造成变化的原因。郑氏这样的艺术史观,既受传统因素影响(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形成了一种超稳定结构),也是因当务之急所做的选择(现实状况就是传统画史多史料价值而少史学价值,需要整合、理清变迁来源),最后是受实际因素制约,没有条件供郑氏来做图像分析,大量的材料还是依赖于传统文献。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