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仁才培训中心,北京100089)
一、前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典诗歌是这“长流”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它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我们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从古典诗词的宝库中吸取丰富的养分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要准确领会古典诗词的意蕴,就需要掌握一些鉴赏诗词的方法。二、扣住题目、联系背景,领会诗意
鉴赏古诗词,不要忽略题目。不少的古诗词,题目即为解读该诗的诗眼。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标题中的“幽居”即幽僻宁静的居所,这里已暗示着居室主人隐者的身分。把握住这一题眼,就找到了理解该诗的钥匙。又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抓住题眼中的“送”字,就知该诗是一首送别诗,抒发的是离情别绪。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优秀的诗作无不是现实生活的高度的艺术概括,不了解背景,就难以也无法切实、准确地把握诗的内容,解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如果不了解作者遭贬的背景,就难以透彻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愤感慨。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如果不了解作者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就难以领悟诗中作者所抒发的至老不衰、为国捐躯、壮志难酬的爱国豪情。
三、咀嚼词句、品味语言
诗歌的语言含蓄、凝练、形象而富有表现力,多通过比喻、双关、隐曲、用典、象征等方式表达语意,从而使人感到含蓄、朦胧、多义。在鉴赏时,反复咀嚼、玩味重点词句,将对诗歌的内涵挖掘得更为深透。《天净沙·秋思》一共只有28 字,在描摹景物时,准确地把握住了事物的特征。“枯藤”、“老树”、“昏鸦”渲染出了秋之肃杀、凄清,为羁旅客漂泊异乡创设了一种悲凉的氛围。再细细咀嚼“古”、“瘦”、“夕”、“断肠”等词语,游子那源源不断的乡愁就会汩汩流入鉴赏者的心田,引起情感的共鸣。
李清照的《声声慢》开首三句,连用14 个迭字,将寻觅、凄清、孤寂、悲愁的心境描绘到极致,为全词定下了感情基调,倾诉出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离乱的哀愁。读来,似愁结不断,没有尽头,难以排解,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四、统涉全篇,体会意境
鉴赏古典诗词关键在于领会其中的意境。所谓意境,就是指作者所描绘的客观景物和自己的主观感情浑然天成,高度融合的一种艺术镜界。王国维曾说:“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在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暮霭沉沉”、“冷落清秋节”、“晓风残月”,作者笔下的景已蕴含着难以割舍的离愁别绪和内心的凄苦,融情于景,抒发了词人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深感前途暗淡,读来令人黯然销魂,凄怆不已。
鉴赏古诗词,正是要借语言载体去感受作品中的意象,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例如,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晴空”、“排云”、“碧霄”展现出一幅意境宏大开阔,色彩绚丽的画面,寄托了诗人高旷、豪迈的胸怀。
五、掌握表达技巧,明辨艺术手法
表达技巧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在诗歌鉴赏中,主要指抒情方式、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等几个方面。也叫直抒胸臆。是作者对物、事直接表明自己爱憎情感的抒情方式。
如刘禹锡的《秋词》(见上文稿)开头两句直接抒发对秋日的赞美之情。
又如杨炯的《从军行》末尾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抒发了诗人慷慨从军的豪情斗志。
借景(物)抒情,以叫托物言志。作者对某种景物或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物中,通过描写此景物予以抒发的方式。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借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的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梅、兰、竹、莲等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也反映出我国民族文化的特征。
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诗人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正是马克思所说,这种景物描写是“人化的自然”,是大自然“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带有作者或人物浓烈的感情色彩。
如白居易的《惜牡丹花》:“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诗人在怜惜牡丹花的衰落中,寄寓着岁月无情,青春不能常在的感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