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高低语境视角下的中西爱情交际论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21175
李浩

  摘 要:在中外历史的长河中,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中古以来源远流长、脍炙人口的爱情名剧,是中西爱情故事的经典。当我们深入文本,沉浸在他们美好的爱情中,就会发现崔张和罗朱在爱情的交际过程中有着很大的不同,这是中西方不同语境文化影响下的结果和产物。充分认识不同语境中的爱情交往模式,对于我们跨文化交际有着积极的影响。本文将从两部作品中人物的表达方式入手,窥探高低语境下中西在爱情交际中的差异,以期对高低语境形成完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高低语境;表达方式;爱情交际;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3-0252-03

  一、引言

  《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它以清新细腻的笔调突显了中国含蓄内敛式的爱情。《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西方爱情文学的典范,它以奔放直接的文笔表现了轰轰烈烈的爱情。交际与文化之间关系紧密,也是一种文化和社会行为,不同的文化语境决定了中西方爱情交际过程的差异。中国作为高语境文化国家与英美为代表的低语境国家在这方面展现了“异域各芬芳”的特点。

  霍尔认为文化具有语境性,信息传播依赖语境,因此将文化划分为高低语境。高语境文化中人们进行交际时,“绝大部分信息或存于有形的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极少存在于被编码、清晰、被传递的讯息中。”①而低语境文化中,人们进行交际时,所产生的“大量的信息蕴含在清晰的编码中。”这也就是说中国等高语境国家在传递信息时比较内隐含蓄,暗码信息多,而在低语境国家则相对外显明了,明码信息较多。

  《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对情人的爱情故事线索其实是有着本质联系的。我们可以把他们的爱情交际过程分为“相识—相恋—分离—结局”四个阶段,而他们之间的交际又集中于前三个阶段。

  二、中西情人“相识”阶段语言和动作在交际中的差异

  我们先来看他们的“相识”:崔张首次相逢于普救寺的佛殿中,张生潜意识中的反应是“正撞着五百年风流业冤”、“我死也!未语人前先腼腆”。当莺莺和红娘发现张生时,红娘说道“那壁有人,咱家去来。”此时作为旦角的莺莺动作为“旦回顾觑末下”。②《西厢记》中崔张的初次见面即告结束,寥寥数笔就将中国人的性格特点传神刻画。张生和莺莺一见钟情,张惊叹于莺莺的美貌,但是有思想无行动,竟然“未语人前先腼腆”;而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自幼受到的是儒家正统思想的教育,当即就和红娘回家去。这里没有正面表现出莺莺对张生的一见钟情,但是作者却饶有意味的写道“回顾觑末”这一动作,意味深长,其实中国人特别是女性很少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作为高语境国家,我们不需要把所要表达的信息全部寄于语言之中,“此时无声胜有声”!我们可以由此分析出莺莺对张生其实也是有好感的。信息由交际者根据其环境来理解,交际者的行动也是丰富的信息符号。③张生的心理活动和莺莺的一个小动作就将他们微妙的关系展现在我们面前,在高语境国家,我们在语言表达上并不会把意思全部说出,甚至是“沉默不语”,而过多的靠对方去解读里面的深意,并期望接受者能理解言语之外的信息。这种暗码信息也即较多的非言语编码在高语境的文化中扮演者很重要的角色。这种表达中“螺旋曲折式”思维也是高语境文化的特点。

  再看《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朱的第一次相逢:罗密欧见到朱丽叶第一眼即被朱丽叶所吸引,和张生的反应是相同的,通过“啊!火炬远不及她的明亮;她皎然悬在暮天的颊上,像黑奴耳边璀璨的珠环……今晚才意见绝世的佳人”这段话来表达自己的倾慕之情。但是相比张生的腼腆,罗密欧却把自己真实的想法直白坦率的向朱丽叶坦诚“愿意用一吻祈求你宥恕”、“让手的工作交给了嘴唇”。朱丽叶“你的祷告已蒙神明允准。”罗密欧“神明,请容我把殊恩受领(吻朱丽叶)”。④这种“露骨”的对话和做法就在今天的中国看起来也极不合理,其实罗密欧与张生两人“思想同表达异”,本质上张生也是同样的想法,有着相同的“人性”,只是张生受到高语境文化的影响,把这种“本我”的思想没有付诸实践。西方人却常是开门见山,直来直去,把拐弯抹角当成是思路不清或缺乏诚意的表现。对于大多数西方人来说,讲话几乎是惟一的交际手段,而在中国讲话只是手段之一。⑤西方这种明码信息较多的言语编码决定了他们要想使自己真实的感情和想法让对方知晓,没有更多的方式,大部分还要依赖语言,所以他们必须要采用“直线式”的思维方式去表达。

  三、中西情人“相恋”阶段语言和媒介在交际中的差异

  相恋是两对情人爱情发展的最重要一环,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不同语境文化的影响,他们之间交流更是不同。《西厢记》中张生自见了莺莺后,通过间接的方式接近,故事到了“月下联吟”。莺莺夜间在院里烧香,云“此一炷香,愿化去先人,早生天界;此一炷香,愿堂中老母,身安无事;此一炷香……(做不语科)”。莺莺的心思不言而喻,就是想找个“如意郎君”,可她却在这样私人的环境下都不敢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相比朱丽叶在第一次就接受罗密欧的亲吻可说是相形见绌。张生听到知其有意却还是没有像罗密欧那样直接表白,而是采用试探的方式,文中写道“我且高吟一绝,看他则甚‘月色溶溶夜,花音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也作诗一首以应和“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细细揣摩两人的心境完全可以看出,但是他们依然愿意用迂回婉转的诗句来互相交流,既文雅又有内涵,而区别于坦诚的谈话。如果说罗朱是“大弦嘈嘈如急雨”的爱情,崔张的表现则是“小弦切切如私语”。

  从故事的发展来看,崔张爱情才刚刚开始,作为中国爱情故事的经典,他们从相识到最终结合经历了大约1年的时间;而罗朱的整个爱情过程中也不过前后几天。因为高语境文化中的崔张爱情表达要有“滋味”,不能像罗朱一般的“低俗浅陋”。月下吟诗互表钟情后,无奈老夫人悔婚又使两人的爱情陷入了绝境。《西厢记》第二本为“崔莺莺夜听琴”,张生听了红娘深有意趣之言,以“弹琴”来“达意”,“借得一阵顺风,将小生这琴声吹入俺那小姐玉琢成、粉捏就知音的耳朵里去者”。此种做法和司马相如“琴挑文君”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里,张生传达爱意也没有直接用语言去传达,而是通过媒介“琴声”来“挑动”莺莺的芳心。我们生活在高语境文化中,交际时比较重“意会”,低语境文化中,人们交际时更重“言传”。⑥张生因“那夜听琴之后,再不能勾见俺那小姐”而害了相思病。这种郁积于心的情感终于使他敢于迈进表达的关键一步,那就是托红娘“送简”!简中张生向莺莺表达了爱慕之情,其中一首诗写道“相思恨转添,谩把瑶琴弄。乐事又逢春,芳心尔亦动。此情不可违,虚誉何须奉?莫负月华明,且怜花影重。”相思转重、芳心已动、不违情感……张生的表达在高语境的中国古代社会可以说是“石破天惊”。但是莺莺看到后却责怪红娘“小贱人,这东西那里将来的?我是相国小姐,谁敢将这简帖来戏弄我,我几曾惯看这等东西?”并扬言要“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并让红娘传话给张生让他“下次休是这般”,同时又给他书信一封,态度突然转变。张生初听消息“做跪哭”,可当他打开书信却转悲为喜,云“小姐骂我之意是假,书中之意,着我今夜花园来和他哩也波、哩也波哩。”原来莺莺“醉翁之意不在酒”,表面上的拒绝其实也已经“芳心暗许”。中国人交流很具有谨慎,用语含蓄,情感不会不加掩饰的流露。⑦形成了特有的内敛的民族性格,从小受到三纲五常教育莺莺自然跳不出高语境的束缚,不可能向西方人那样把大部分信息通过传递的讯息中,来补充语境中丢失的部分去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莺莺的转变也需一个过程,“赖简”后张生愈加病重,莺莺这才下定决心,以“药方”的形式寄書一封“休将闲事苦萦怀,取次摧残天赋才。……寄与高唐休泳赋,今宵端的雨云来。”中国一般不会将床笫之私说出口,这不符合中国人的习惯,而在古代常用“云雨”一词来替代,莺莺敢“做”却依然“表达”微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崔张的爱情交际中,极少通过直白的语言来表情达意,而是采用诗句这种有内蕴的方式。endprint

  高语境文化的人以听者为中心,Yule在他的 《Pragmatics》一书中,把这种会话的方式称为“高体贴式”,意思就是说在中国等高语境国家,信息表达者的意思要依靠听者去阐释揣摩才能真正领会,而对方言语上表达上很少显露。甚至连诗句都没有,而依靠“琴声”等媒介来传递信息,可见高语境文化交际过程的复杂。

  而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朱的爱情过程则全然不同,而是带有西方低语境文明的痕迹。朱丽叶在刚认识罗密欧后就问奶妈“那边的那位绅士是谁?” “要是他已经结过婚,那么坟墓便是我的婚床。”一位大家闺秀说出此话话若在中国就是“轻浮”的表现,不合理法,违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传统中庸思想,一个女子要是表达出这样的思想,必不会被礼法所容。西方文化起源于两希文化,即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从古到今有着流行的是逻辑理性思维和善于辩论的传统,⑧加上开放的文化和外向的性格,自然就导致了他们的表达方式区别于东方文明。相比崔张故事的一波三折,时间跨度大,罗朱的感情却迅速升温。舞会结束后,在窗台上的朱丽叶就大胆示爱“只要你宣誓做我的爱人,我也不愿意再姓卡普莱特了”、“我愿意把我整个心灵,赔偿你这一个身外的空名。”罗密欧“只要你爱我,就让他们瞧见我吧”、“爱情怂恿我探听出这一个地方”。就连朱丽叶也认为“总有一天你会知道我的忠心远胜于那些矜持作态的人”“俊秀的蒙太古啊,我真的太痴心了……”,更何况作为男子的罗密欧呢?他们的恋爱过程就仅仅存在于第二幕第二场之中,全部是他们诉说钟情的谈话,然后两人就在神父的主持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不见其他的形式,这种爱情的交往带有明显的低语境国家的特点,所要传递的信息基本都包含在语言中,所说就是所想。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提倡“言有尽而意无穷”“得意忘言,得鱼忘筌”,为了所谓的“意”,完全可以舍弃“言”,“言”是媒介,是手段,是过程;而“意”是最终的目标和结果。低语境文化下的信息传递是以话语为主,语境的解释性弱,意义或信息的获取对语境的依赖相对较小。⑨

  表达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设法让对方更好的理解自己的意思,做到最好的表达,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讲清楚最重要。而《西厢记》两人的爱情却散布在各折之中,表达方式和手段途径也较为复杂的多。

  四、中西情人“分离”阶段语言和环境在交际中的差异

  我们最后来看他们的分离。由于老夫人提出“俺家三代不招白衣女婿”让张生上朝取应作为娶莺莺的条件,崔张的爱情也到了脍炙人口的“长亭送别”。张生和莺莺依依惜别,整个第四本第三折散布着他们别离时的交流,语言华美,感情蕴含其中却不失含蓄。莺莺诉说“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的离愁,“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的嘱托,“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的人生态度,“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的心境和留恋,全部通过委婉比喻夸张等修辞的方式表达,给人一种“言不尽意”之感,她的所思所想跃然纸上,明了却不浮夸,这就是中国语言之美,高语境国家语言表达之妙。如果只看长亭送别中崔张两人的言语交际,还远远不能体会中国作为高语境国家的独特魅力,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自古就追求一种“意境”,用月亮寄托相思,用柳枝代表别离……

  纵观我国的作品,每个独特的场景,语言的表面传达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扮演重要角色的却在语言之外,这包括交际者的面部表情、行动、交往速度、交往地点、难以言说的情绪、微妙的手势及其它周围环境细节等一系列其他的媒介,这也是高语境国家文化的特点。在这部分作者王实甫选用环境描写来渲染离别的气氛。“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凄迷。”“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几乎用上了中国人描写分离时的所有“意象”,这是怎样一种景色,怎样一种凄凉悲伤之境,作者无需多说,我们沉浸在这种氛围中,完全可以感受那种心情,那种中国文化中无可比拟之美,顿时感到魅力无穷。从分别的描写中,我们感到高语境文化之复杂的表达,意在言外。这也和我们高语境文化属于“读者责任型”有关,中国作者的文学作品需要读者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多种描写方式就是为了传达许多“尽在不言中”的意义。而西方国家属于“作者责任型”,意义但求明白通達,没有过多的修饰。⑩

  罗密欧因为杀死了朱丽叶的表哥被迫逃亡,他们分离时的场景便没有这么“诗情画意”了。就是作为文学巨人的莎士比亚也只是仅仅用语言来表达,加上一些修饰,并没有环境的衬托来渲染气氛,相比之下,他们的分离场景少了一些“味道”。还是没有用语言之外的复杂方式来作为交际的手段。朱丽叶用“你现在就要走了吗,天亮还有一会儿呢”来表达对罗密欧的留恋,罗密欧用“让我被他们捉住,让我被他们处死;只要是你的意思,我就毫无怨恨”来诉说自己的不舍和衷心。朱丽叶通过“我必须在每一小时内的每一天听到你的消息,因为每一分钟就等于许多天。啊!照这样算起来,等我再看见我的罗密欧的时候,我不知道已经老到怎么样了”来表示对未来的担忧,这些言语在高语境国家看来少了很多“韵味”,但在低语境国家看来,确是最真诚的告白,用中国话说就是“辞达而已矣”。如果说找出能体现朱丽叶心情的精彩描写的话,那就是她的对罗密欧说的“有人说云雀会发出千变万化的甜蜜的歌声,这句话一点不对,因为它只使我们彼此分离;有人说云雀曾经和丑恶的蟾蜍交换眼睛,啊!我但愿它们也交换了声音,因为那声音使你离开了我的怀抱,用催醒的晨歌催促你登程。”但看起来依然是直白,没有高语境文化描写的那样精彩且有内涵。因为在低语境文化中,说者对交际成功负有较多责任,就是我们上述所说,“尽在言中”,而绝不“意在言外”。

  五、结语

  综上所述,从《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伟大的爱情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出中西方由于处于不同的语境环境中,他们在交际过程中也会表现出差异,其实这不仅仅是在爱情中,也反映到日常交际活动的方方面面。正确认识高低语境文化交际和表达的不同,对我们跨文化交流、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上,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注释:

  ①(美)爱德华·T·霍尔.超越文化[M].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

  ②(元)王实甫.西厢记[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③张瑞.高低语境文化交际模式对比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1.

  ④(英)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朱生豪(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⑤唐德根,章放维.两种会话方式与高低语境文化[J].东南大学学报,2005.

  ⑥杜少学.高低语境文化探析[J].晋城职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⑦叶凡.从“高低语境”看中西文化交流[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

  ⑧李涛.高低语境文化成因及其交际差异对比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6.

  ⑨张鲁宁,杨颖.高语境与低语境文化交际比较[J].重庆社会科学,2008.

  ⑩刘育东,周迎.全球化背景下中美高低语境文化的对比研究[J].河北学刊,2011.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