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个民族有两种文化,一是经典的典籍文化。一是民间文化。民间文化的珍贵主要在于其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情感内涵,反映了一个民族共有的审美标准、传统价值观和心灵方式。皮影作为一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传承也是同样令人担忧,特别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继续加快,皮影的存在感愈发的少,皮影雕刻工艺似乎走到了关系生存的紧要关口,探讨皮影艺术的发源与演变有助于皮影艺术在当今更好的延续下去。
关键词:皮影;源起;演变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3-0131-01
一、皮影的定义
皮影戏俗称:“灯影戏”,属于傀儡戏的一种,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地位的传统民间戏曲形式。皮影源于“影”,由影戏艺人通过操作皮质侧面的人物形象,并通过灯光投影至幕布,配以音乐来表演剧情的傀儡戏,与同属于傀儡藝术的木偶戏不同的是影戏为平面造型,而木偶戏为立体造型。
皮影道具的制作用皮为“兽皮”,皮质多为驴皮、牛皮、羊皮雕刻,需要对毛皮进行熟皮、剃毛、捂皮、压平、磨皮、上油、擀皮等处理,而后进行透稿、雕刻、敷色、钉缀等工艺方可成为我们所熟知的皮影戏用“影人”。
二、影戏的发源
影戏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在国外广泛流传并产生巨大的影响,表明了它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位置为我们更好地了解这门民间艺术,我们也应当对其发展起源进行讨论。
(一)手影
谈到影戏的产生,首要因素是光与影的关系,人们常说“形影不离”是因为有光投射至形而产生影,早期人们对影子尚未认知时,未开化的先民会把人的影子与灵魂联系在一起。
《庄子·渔夫》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急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这个故事反映此时古人尚未掌握对影子规律的认识。此后先民们发现了影子与时间的关系而发明了日晷,并开始逐渐转向影子的游戏中去。小时候父母都曾教过我们用手指、手掌、手臂组合在一起通过烛光投射出各种飞禽、走兽的形象,栩栩如生,我们也玩得不亦乐乎,其实这类游戏早在宋代就有记录“常遇手影戏者,人请之占颂,即把笔书云: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中来。”文中“手影戏”正是“手影游戏”与“影戏”中的过渡形式。
(二)剪纸
影戏用皮质小人的制作方式源于我国古代的镂皮、剪纸艺术,在湖北江陵曾出土了战国时期的“镂空刻花皮革”,在《史记·晋世家》中也记载了古代民间妇女剪桐叶、镂金箔的习俗。李商隐有诗“镂金作胜穿锦服,剪纸为人起晋风”,这些剪纸工艺与影戏的造型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唐宋时期有一种灯,内置一个烛台,烛台之上有一纸轮,以剪纸作人马之形粘于纸轮周围,点燃蜡烛,用热气驱动纸轮,剪纸人马随之转动,这种灯就是“走马灯”,我们也可以将自唐宋已有的“走马灯”识为影戏的直接来源。
(三)木偶戏
傀儡戏既木偶戏,是以偶人模仿真人来表演故事,形式与影戏较为接近但其兴起稍早于影戏,并且木偶戏为立体造型在特制木方小舞台中操作以表演故事情节而影戏则为平面造型于幕后借灯照射成影来操作表演故事情节。
据《列子.汤问》记载西周时期就有木偶戏的出现,而唐代更是出现了许多提线木偶、布袋木偶,记载了许多木偶构造、木偶装饰、表演技艺等文献。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影戏是“手影”、“木偶戏”“剪纸”等各类民间艺术影响融合文学、美术、歌舞、音乐为一体的综合型艺术形式,这样复杂多姿的文化形态自然不可能简单的定论其产生于某一个母胎中。
在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影戏不但是一个娱乐项目还在一定程度上充当过皇宫贵族们传播教化的工具,影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寄托,其出现是精神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魏力群.中国皮影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2]黄艳.中国皮影制作技法集锦[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3.
[3]程万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天稳[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
[4](清)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
[5](宋洪)迈.夷坚三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4.endprint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