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新民歌和传统民歌的关系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20932
王占文

  摘 要:新民歌是传统民歌和当今流行元素碰撞的产物。民歌的魅力在于它跨越了时间和地域代代相传。而新民歌,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注入现代时尚的元素而焕发着其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新民歌?;传统民歌?;产生;发展;关系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3-0086-01

  随着时代的进步,新民歌不断推陈出新,作曲家们也在新的领域不断寻求突破。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个人演唱会,将中华民族意蕴深厚的民歌艺术带入西方人的视野;“女子十二乐坊”在日本乃至亚洲受到热烈追捧,这些现象都再次证明了中国民歌艺术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近年来,在流行歌坛不断出现新风格新音乐,“新 民歌”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路线。传统民歌与流行元素的融合成为潮流,传统民歌因为时尚的编配而焕发着新的魅力,新民歌也因为传统民歌的底蕴而不再显得苍白和空洞。

  一、中国民歌的风格特点

  民歌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口头创作、集体加工、口传心授流传下来的民间音乐形式。

  1.中国的民歌和人民的社会生活密不可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民歌的创作者。民歌来源于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为表达感情、表现愿望、传达需求而创作。早期的劳动人民不识字也不懂谱,但他们在生活需要的驱使下用口口相传的方式留下了珍贵的民歌作品。例如,《绣荷包》表现了少女对爱情的期盼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川江船夫号子》表现了劳动者在劳动时的激情与豪迈;而《放风筝》则唱出了阳春三月姑娘们趁着大好春光踏青的愉快心情。自古以来,人民群众通过吟唱民歌的方式来抒发情感,自然而真实。

  2.民歌经过人民群众的即兴唱作、口耳相传逐渐发展起来。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创作、演唱、传唱的过程是不可分割的。民歌在传唱中即兴创作,在创作的过程中演唱、流传。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传统民歌的发展过程是自发而缓慢的。

  二、中国新民歌的风格特点

  新民歌的创作除了要扎根民间之外,其包装和市场运作要向流行音乐看齐。近年来,流行音乐的创作开始借鉴传统音乐的养分。如今当红的流行歌手周杰伦、王力宏等都尝试在流行音乐中加入“中国风”的元素,比如周杰伦的《青花瓷》、《千里之外》等作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由此可见,新民歌的创作也应该借助流行音乐中的养分,融入当下流行的、时尚的多种音乐元素,来接近和争取当今主流的年轻一代。新元素的加入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民歌特色,反之新元素的加入还是要为民歌服务。新民歌不管如何创新,都离不开民歌的魂,离不开扎根人民的民族本色。民歌在国内外音乐界的地位不容小觑,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歌被关注的程度依然不及流行音乐。当前喜爱民歌的群体主要集中在中老年,年轻的听众则侧重于流行音乐。民歌失去了年轻的听众,给未来民歌的发展敲响了警钟:只有与时俱进,才不会被市场和社会所淘汰。

  三、民歌、新民歌的区别与联系

  无论是民歌还是新民歌,中国的民歌要发展,必须立足于广大人民的劳动与生活,民歌的创作与人民密不可分。民歌创作者和歌唱家必须深入群众的生活,去发掘真正属于人民群众的音乐。同时,民歌与时代紧密相连,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民歌,集中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和特点,因此民歌的发展要符合时代,与时俱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每个时期的文化相互串联在一起,音乐文化也一样,因此新民歌的发展不能脱离中国的传统民歌。新民歌根植于中国传统民歌的沃土,富含本民族的音乐情感与民族气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是这个民族生活习惯的集中展示,是由这个民族的文化决定的。

  新民歌的发展趋势应该体现多种风格,应该对传统民歌进行突破。只有不断革新,推陈出新,民歌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不论是民族唱法、通俗唱法、还是民族与通俗相结合的唱法,只要是科学的唱法,就有无限发展的潜力。新民歌也呼唤不断涌现的新人唱新作品,使新民歌真正活跃在大众舞台上。

  四、新民歌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民歌的出现以其新的面貌赢得人民群众的喜爱,但由于其发展时间较短,新民歌仍然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传统民歌与流行元素的结合,需要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在其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失衡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流行元素过多,而失去民歌独有的韵味。这就要求作曲家和演唱者不断汲取传统民歌中的养分,将其精华进行融会贯通。“新民歌”这一新的表现风格,在发展中不断演变,在实践中不断接受时光的洗礼。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民歌的出现是对传统民歌的冲击,是革新,也是发展。新民歌作为中国音乐发展衍生的新事物,它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视野和听觉,也翻新了人们对民歌的認识。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处理好传统民歌与新民歌之间的关系,既要传承民族音乐,向学生展示民歌的魅力,又要承认新民歌的确引领着民族音乐的发展方向。我们要对新民歌始终保持客观的认识,相信新民歌的明天会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朱红.民歌“新”韵探源[M].上海:《音乐》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

  [2]王冼平.民歌·中国[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

  [3]吴岫明.中国民歌赏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