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可否认,现代艺术设计与民间艺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源于生活,源于想象创造。现代艺术设计是在结合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优秀智慧下诞生,有其特有的流派和设计思想,运用的色彩有自己的个性。而民间美术多强调对农民情感和大自然情节的一种表达,多色彩艳丽,夺人眼球。但二者在色彩方面有区别,但是同样也有其共通之处。
关键词:现代民间艺术设计;民间美术;色彩结合
中图分类号:J505;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0-0164-01
当今社会,已经形成一个“地球村”,社会现实日新月异,我们每天在接触不同的东西,文化激烈碰撞,不断产生新的思想、新的创作方法。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当代物质条件极大丰腴之时,现代艺术设计与民间美术在色彩方面的结合维度,也从以前的纯抄,变成现在的借鉴中升级,变得更加广阔。
一、现代艺术设计与民间艺术概览
现代艺术与民间美术在色彩方面的结合的案例也很多,现代生活中出现了很多民间艺人,民间也出现了很多返璞归真的现代艺术家。本文从分析现代艺术设计与民间美术的主要特点方面入手,在探讨二者的不同特征后,主要对二者的相通之处进行阐述,以期得出二者在色彩运用方面能互相借鉴融合的地方。
(一)兼容并包的现代艺术设计
在艺术设计中,设计者的三观与当下经济发展水平、设计者自身的能力息息相关。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经济结构加快调整步伐,现代艺术早已走出国门,各种文化观念纷纷涌入国内,艺术走出国门,走向全球。更加多样,富有张力。在世界范围内,各种艺术思想相互碰撞,不断产生新的艺术流派与创作手段。但是从本质上来讲,艺术还是人们内心世界的直接表达,是人们情感抒发的窗口,能有效地反映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与人生观。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能取代人手工创作的工具相继涌现,一方面导致人们变得慵懒,另一方面,为艺术创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特立独行的民间艺术
民间美术从古至今走过了几千年,在几千年的风雨巨变和沉淀中,变得更加厚重,富有韵味儿。数千年来,我国普通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再创造粮食和财富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们向往自由,追求简单幸福。这种感情纯粹、简单,朴实无华,没有任何添加附属,没有现代社会追求物欲下的功利性,所以在色彩表达上自信、大胆,偏向红色、绿色为主,视觉冲击性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二、色彩从民间传承至现代艺术
民间美术是建立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基础上,普通民间艺人为表达内心想法,从勾描、涂鸦到形成自己的创作体系的艺术,细观民间艺术,其作品中色彩运用丰富,作者总能从多种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隨着社会进步,多种文化激烈碰撞,现代艺术应运而生。在充分吸取民间美术色彩方面的精华、去除糟粕后,现代艺术着眼于现代人的生活,从当下的生活中汲取智慧,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流派,其在色彩方面的运用也令人惊叹。
三、二者的结合
现代艺术在汲取民间美术的优良传统之后,通过作者自身的经历和丰富的想象,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铸就了一代瑰宝艺术;民间美术通过现代艺术的借用得以发展传承,二者密切联系,谁也离不开谁。每个设计,色彩以其或绚丽多姿,或简单纯粹,或二者兼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调性。不同色彩的运用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为世界增添一抹创意之光。
(一)民间美术色彩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色彩灵感
现代社会,很多人面对日渐纷杂的社会环境,似乎已经丧失艺术设计的本心,很多人纷纷回到民间,回到自然,去寻找创作的真正意义。也因而发现一些简单纯粹,能直接击中现代人心理最柔软部分痛点的色彩,引发人们共鸣,这是成功的艺术设计,是现代艺术设计取之于民间美术色彩的典型案例。
(二)现代艺术设计是民间美术的“进阶版”
现代艺术设计从民间艺术中汲取精华,并发扬光大,将民间美术色彩中表达不好的地方进行深入挖掘,既可以是色彩绚丽的设计,又可以是单色调的纯粹,兼备艺术感与时尚性,能够吸引、感染大众,引发人们共鸣,从而为艺术设计买单。这是伟大的创造和发现,也因而启发了一大批人从事艺术设计行业,为艺术设计的大力发展创造了条件。
四、结语
由此可见,民间美术是特立独行的,现代艺术是兼容并包的,二者特色鲜明,但又因为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的启发作用,现代艺术对民间艺术的发扬作用,而变得密不可分,不能切割。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只有将二者紧密结合,才能促进现代艺术设计和民间美术色彩运用的共同发展,用更丰富的色彩创造出富有创意的作品,为中华文化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杉.现代艺术设计与民间美术色彩的结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6(S2).
[2]刘畅.民间美术的艺术造型和色彩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4(24).
[3]刘畅.现代艺术设计与民间美术色彩的结合探讨[J].大众文艺,2014(21).
[4]王建丽.现代艺术设计与民间美术色彩的结合[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3).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