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信息化教学成为高校教学手段改革重点,世界大学城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为其提供了教学信息共享和互通的平台,本文以《广告媒体策划》课程为例,基于世界大学城平台,就如何更好实施信息化教学进行了课程教学设计初探。
关键词:世界大学城;课程教学;广告媒体策划
中图分类号:R4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7-0253-01
一、課程设计
1.课程定位。《广告媒体策划》课程是广告策划与制作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于大二下学期开设,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指导实践、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本课程为学生掌握科学的媒体规划和评估手段提供了理论基础。
2.内容定位。通过对教学大纲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认真研究,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授课内容可以分为三大版块,一认识广告媒体;二广告媒体调研,三广告媒体策划,每个版块间关系紧密,重点突出、强调难点,层层递进,循序渐进,便于学生接受和消化,再配以相应的课堂小练习和课程实训,加以巩固。
二、课程资源
广告行业本就是一个更新快速的产业,如何实现课堂和行业的无缝对接,在基础课堂资源(如课件、案例、优秀作业)之外,增加了媒婆专题和新媒体专题,以此延伸课堂所学,拓展学生专业知识,以适应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1)在新媒体专题内,学生通过案例阅读就可知道当下微博、微信成为了广告商的新宠,广告媒体的概念不断在延伸;(2)在户外精彩版块,最新的互动型户外广告视频让学生了解到户外广告媒体在广告媒体中地位的变化,以及户外广告媒体发展的新趋势;(3)网络快讯版块,年度大事记能让学生从宏观和整体上对当年的广告媒体热点进行宏观把握,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思维,丰富行业知识。最终的目标是希望通过大量与行业动态息息相关的内容和资讯来拓宽学生的认知范围,跟进行业发展趋势,以此来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
三、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过程是整个教学的核心,好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更是有利于整个教学的开展。《广告媒体策划》的教学实施过程大致分为四部分,其中以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尤为重要。
1.课堂导入。万事开头难,也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会采用互动、案例以及讨论等方式进行课程导入,比如,在讲到广告媒体选择时,可以要求学生一起来玩一个媒婆游戏,将左边的广告与右边的广告媒体进行最佳配对,并让大家记住自己的答案,课程结束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这个媒婆是否合格,如不合格,那要如何进行修改;又如,在讲授广告媒体购买之前,让学生现场演示如何进行媒介谈判,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和想法,待课程结束后再来进行论证。鲜活、有趣的课程导入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投入感。
2.实训实施。由于本专业学生对于广告媒体的接触大多停留在表面的功能性的使用上,未以广告人的专业视角去分析和研究广告媒体,针对这个问题,以课程实训为依据,我开发出了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专业技能进阶模式,此模式呈递进状,一共分为三阶,每一阶的训练都会达到相应的目标。第一阶为菜鸟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跟大多人一样只是简单的使用着身边的媒体,缺乏专业思维,因此,在认识广告媒体这一内容后,安排学生进行广告媒体分析,以转变学生的媒体思维。第二级为学徒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此阶段的学生已经初具广告媒体策划员的思维,但更多的还是局限在书本上,为避免纸上谈兵,脱离实际,也为巩固广告媒体调研所学,学生与媒体来了一次亲密接触,除了对益阳本地的广告媒体进行了实地访问和考察之外,笔者还安排学生进入益阳电视台进行参观,在与专业媒体和专业媒体人的接触和交流中,可以快速的建构起学生的广告媒介观,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第三级为准广告人阶段,这是该模式的最高级,有了专业思维,有了正确的媒介观,再加上完整的理论知识,这时候一份广告媒体策划书就能检验出学生的专业水平,至此,学生俨然已经成为了一名准广告人。
如此一来,我们的学生通过理论接受,实训巩固,才能获得在职业技能和素养上的共同进步。
四、课程成果
成果检验环节,以现场提案,师生提问和互评的方式进行,经过不断的完善,真正实现课堂所学和实际操作的完美转化。作业只是检验课堂所学,并不能一概而论,学生还需在更多的实战中积累经验,方能撰写出真正优秀的广告媒体策划案。最后从班级作业中分类选出优秀作业和可改进作业上传至世界大学城空间,优秀作业可供学生学习和参考,可改进作业则主要是告知大家哪些做法是错误的,应该要怎样做才是最好的。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平台的共享机制,又能强化学生课堂所学。
参考文献:
[1]续莉.基于世界大学城空间的互动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16.
[2]刘晓莉.基于“世界大学城”的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研究
——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2(02).
[3]罗治安.基于世界大学城网络平台的空间资源课程建设与应用
——以《社区康复》课程为例[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0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