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科研行政管理对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的影响及对策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7488
胡梦兰

  摘 要:文章通过对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的特征进行分析,探究了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与科研行政管理的相互关系,针对科研行政管理对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的影响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搜集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探究科研行政管理对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协同创新;科研行政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4-0232-01

  地方高校协同创新寄希望以高校为主导,打破行政、地域和管理的界限,促进高校与其他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政府、高校内部等相关主体展开深入合作,通过发挥各自优势,促进资源与人才的自由流动和产学研相结合,实现科技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增强整体创新实力,进而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最大化。本文首先对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的特征进行了分析,进而探究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与科研行政管理的相互关系,最后通过调查问卷并运用因子分析法,通过定量分析找出科研行政管理对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对科研行政管理提供对策建议,使之更好地促进地方高校协同创新。

  一、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的特征分析

  虽然地方高校对于推动所在地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地缘差异,使得地方高校之间的发展也存在开放性较差的问题。但是随着协同创新的深入推进,开放程度明显提高,具有外部开放和内部开放两个类别。外部开放是指地方高校与政府部门、企业单位、科研院所对外协同合作,建立统一的协同创新平台; 内部开放是指高校内部形成的学术资源( 学术理念、学术技能) 分享机制,包括学院和学院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互相交流、开放。

  地方高校在协同创新过程中,主要是开展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的筹建与认定,持续深化对接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基地建设,大力开展重大科技平台建设。但是,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地方高校的科研管理仍存在科技资源配置机制尚不完善、人事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健全、科研评价机制存在偏差、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尚未理顺、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机制尚未形成等问题。应从建立科技资源整合机制、完善科研人事管理机制、创新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健全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协同机制、强化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机制、革新科研经费的科学管理机制等6个方面,深化地方高校科研管理机制建设。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协同创新( “2011 计划”) 是继“985 工程”和“211 工程”后,国家又一重大战略部署和顶层设计。协同创新由高校、企业、科研院所这三个基本行为主体构成,基本内涵是基于协同学理论的一种管理模式和组织模式创新,其本质属性是一种协作组织内部的体制机制创新。协同创新已突破传统的线性和链式模式,呈现出非线性、多角色、网络化、开放性特征,演变为以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为基础的模式。

  二、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的未来态势判断

  在区域创新系统中,地方高校应依据办学特色和比较优势,科学合理定位,寻求承接国家和地方双重发展战略的平衡,努力成为培养区域传统产业急需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摇篮,区域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基地,区域文化产业先进思想和精神文明的辐射源,以及服务政府决策咨询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智囊库。未来地方高校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将大有作为。一方面源于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科研体系的层级化发展格局。省属某一行业类型高校将继续发挥牵动示范效应,以打造特色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或申报研究项目为载体,吸纳和带动其他类型地方高校踊跃参与,实现高等教育体系内部的资源整合和协同研发; 而市属高校将结合本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发展的实际,组织设计和科学论证富有地方特色的市級和校级协同创新起步项目,形成市校分层实施、系统推进、统筹兼顾的协同创新局面。另一方面是地方高校应用学科与基础学科的协同化发展态势。人文、社会等基础科学的牵动作用将进一步凸显,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特色智库建设,创新智库引援机制,大力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使地方高校成为区域文化传承创新的主要力量。

  三、深化地方高校科研管理机制改革的对策

  (一)建立地方高校科技资源整合机制

  第一,高校应探索建立以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学科资源配置机制,推进各院系交叉学科和学科群的建设,积极构建层次清晰、布局合理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互支撑,理工农医协调发展的特色“学科群”体系,形成分层次、网络状、动态性和开放式的多形态学科群生态结构,并在顺应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

  第二,建立起科技资源整合、共享和风险防范的机制,保障高校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的权益和秩序。

  第三,加强高校资源整合的保障体系建设,出台推动校内文科实验室和理工科实验室联合建设的文件和规章,建立不同学科之间的实验室、资料室和实习实训基地等联合共建的机制,并实行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与定期考核制度。

  (二)完善地方高校科研人事管理机制

  第一,高校应建立健全教师职称的分类评聘体系,探索教学型、科研型、社会服务与推广型等不同岗位和同职责的教师职称资格评聘制度,探索建立高校教学型教师的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互相转换的评价机制,以及教学型教师单列的职称评聘机制,逐步建立起与岗位相适应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机制。

  第二,赋予高校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等产学研合作实体在科技人才引进、教师职称评定、人员岗位设置、薪酬管理、职务晋升和成果绩效考核等方面更多的自主权,尤其是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建立高校青年教师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政府重大决策的职称职务破格晋升机制。

  第三,重点建立高校学科特区,建立跨学科的综合科研项目牵引机制,通过不同学科研究人员的兼职聘任和短期借调,完善教师参与不同学科科研项目的物质补偿机制和本职工作考核机制,推动高校内不同学科院系之间的人才无障碍流动。

  (三) 强化地方高校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机制

  第一,高校应推行新的分配机制,按照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高低和产生经济效益的多少,完善高校教师参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研究工作的考核奖励制度。

  第二,高校应强化研究成果的市场化导向,一方面,科研管理机构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科研立项管理与策划,根据市场经济原则,做好选题策划。同时,以技术市场需求为目标,建设地方高校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及产学研合作及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载体。另一方面,建立科技创新团队市场化推广机制,建立高校科研项目、技术成果、专利发明等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并通过网络、媒体等加强科研成果宣传力度,畅通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渠道,同时建立社会和行业企业科技需求信息反馈制度,促进高校科研与市场需求及时对接。

  第三,加强监督,规范内部管理过程。从学校内部管理上来说,各职能部门需加强沟通协调,共同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在项目申报阶段,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做好对项目负责人的政策培训,了解经费管理办法,结合项目的特点,指导科研人员编制出合理的经费预算;在项目进行的全过程中,科研部门与财务、资产管理、招标办等部门合作,对于大额支出、设备采购等问题进行有效管理,同时审计监察部门也对经费使用全过程进行监督,确保支出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赵哲.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的现状与对策——以辽宁高校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3(06).

  [2]赵哲,董新伟.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的问题分析与路径选择——以辽宁地方高校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3(08).

  [3]李倡平.刍议高校科研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大学教育科学,2010(05).

  [4]蒋昌忠,高新发.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营造良好科研环境[J].中国高校科技,2014(05).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