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前人书写的简牍或埋 于大漠,或葬于墓冢,但总有极少量能偶然被后人挖掘到。通过对研究东汉主要简牍的书法风格,了解东汉简牍风格的多元化,对我们掌握东汉隶书的发展是有着很大帮助的。
关键词:东汉;简牍;面貌;书体风格;材质;价值;影响
中图分类号:K8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8-0253-01
秦汉之际是我国文字和书法史上发生重大变革的一个阶段,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已然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而简犊文字资料,上至殷商,下迄魏晋,使用达千余年。想要研究东汉西汉书法艺术及其风格的演变过程,简牍无疑是最直观,最有效的再现两汉艺术风格的载体。
一、东汉简牍的书法价值
长沙东牌楼汉简是罕见的东汉末期书法墨迹,这批简牍中的书体形态非常丰富,篆、隶、楷、行、草五体皆备。不但能见到在东汉末期已经成熟了的篆、隶、章草,还可以见到其他汉简中极少见到的早期楷书和早期行书,甚至还有今草的雏形(如图1、图2)。东牌楼汉简反映的是东汉末年社会的日常书写形态,有公文亦有私信。内容很丰富,也不是出自一个人之手,有多种书写风格。但因为多是一些刀笔小吏所书,多数的简牍书写面貌不是那么的严谨。也正因为如此,长沙东楼牌汉简的总体书法面貌显得绚丽多姿,点画之间或正或俗,或断或连,或俯仰成趣,或前顾后盼,书写自由奔放,浑然天成,并无矫揉造作之态。相较于东汉碑刻书法之严谨庄重,长沙东牌楼汉简的书法面貌让我们耳目一新。长沙东牌楼汉简的出土,填补了目前东汉末年日常书迹的空白,为我们全面的系统的研究东汉末期的书法面貌提供了必备的条件。其次,长沙东牌楼汉简中明显草势化的简牍书迹,占这批简牍文字总量的一半以上,可以说也是书法自觉时代来临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证之一,标志着书法艺术自觉时代的到来。同时,也为追溯楷书的起源、形成及其与早期行书的关系提供了确实的依据,也是后人书法研究学习的一个资源宝库。
二、简帛碑刻书法风格的差异
(一)帛书与碑刻
帛书,顾名思义,是将文字书写在丝织品之上。我国古代丝织品的历史可以上溯至炎黄时期,相传黄帝之妃螺祖教民养蚕织丝。后在甲骨文中也多次出现丝字及丝旁之字。据考古资料,在殷周时期的墓葬中就有丝帛残迹发现。《国语·越语》曰:“越王以册书帛”。东汉好树碑之风,现存于世的汉碑多为东汉时期所刻,在简牍和帛书发现之前,人们对汉代的书法了解多来源于两汉时期的碑刻和铭刻。碑刻至今仍为今人研习汉代书法的主要范本。如传世名作《乙瑛》、《礼器》、《史晨》、《曹全》、《张迁》诸碑。
(二)简帛碑刻书法差异
简帛与碑刻书法就其书法风格形成差异的原因进行探究,主要是由于书写材料和书写工具的差异:简牍因其书写在竹简或木牍上,书法风格受书写材质面积的影响较大,一般竹简宽度约为0.5-1厘米,厚数毫米,长度根据需要而定,在汉代有3尺、2.4尺、1.2尺、0 .8尺等,一简只书一行。故字写成扁方,使字与字之间间隔清晰,不仅节省材料,更便于阅读。这就造就了隶书的“蚕头雁尾”、“一波三折”的基本形态。帛与简牍的不同之处在于,由于缣帛比较珍贵,虽属古籍的抄本,书体风格亦不一,但书艺精湛,意趣盎然,这些墨迹出自具有较高层次的文人之手,用笔讲究,构形谨严而自然灵动,线条动静相辅助,时见变化。
综上所述,现今我们所见到的大量出土的简牍和帛书,才是真正的汉代遗存下来的墨迹,从中可见汉代书法艺术最真实的一面。简牍无疑是能够最直观,最准确再现汉代民间书法艺术风韵的优秀载体。
三、东汉简牍书法对当代隶书创作的影响
东汉简牍书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创作理念、风格及格调等方面。这些取法简牍的书法家中,形成较为纯粹的简牍风格的有毛国典、鲍贤伦、钱君陶等,以简牍为参照,但融于碑铭之中,形成质朴、粗犷、雄健的艺术风格。
當下的书法文化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期,所以在其影响下隶书创作首先,应简牍为养料,创作具有时代精神与气质的隶书作品是每一个隶书创作者的责任与义务。其次,提高修养,深入书学传统,锤炼书法技巧。书法创作非一朝一夕之事,也绝非将古人的东西简单拼凑所能成。它是中国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需要内在修炼和外在滋养,学书者需明此理。再次,当下隶书创作应注意追求审美取向的新境界。在书法的品评与创作中,人们习惯了气韵生动、笔势连贯、笔法到位、结体严谨等词汇,而对一些不常被人关注的美学词汇并未给予足够的关注。对于东汉简牍书法,仅质朴、粗犷、雄健、浑厚等字眼远远无法穷尽其丰富性。更重要的是从中挖掘新的审美内涵,开辟自己隶书创作中的审美境界,惟其如此,今后以简牍为取法对象的隶书创作才能成为真正的书法艺术。最后,东汉简牍对当代隶书的创作在心理上还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也就是被认为是东汉简牍特点之一的质朴,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与书写者内心平淡、无功利的心境相联系。关于这一点,从蔡邕的“书者,散也”到刘宋宗炳的“澄怀味象”都有精论。但事实上,当代中国书法创作的现状在这方面却不容乐观,功利思想造成当今书坛的浮躁心态已经将书法家陷入尴尬的境地。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