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析歌曲《嘉陵江上》的创作特点和演唱处理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5986
赵工页

  摘 要:《嘉陵江上》由端木蕻良先生作词和贺绿汀先生作曲的一首名作。作品表达了词曲人对被践踏的家乡——东北三省的思念,寄托了光复家乡的信心。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作《嘉陵江上》的创作背景,第二部分从曲式与、旋律、两个方面研究《嘉陵江上》的创作特点。在最后一部分,则介绍演唱处理,包括音色的运用及气息处理、力度与速度的把握和意境的想象与情绪的把握三个方面。通过分析此曲的创作特点和演唱处理,可以增加自身的音乐综合素质和提升爱国情怀。

  关键词:《嘉陵江上》;创作特点;演唱处理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8-0104-01

  《嘉陵江上》由端木蕻良先生作词和贺绿汀先生作曲的一首名作,作品表达了词曲人对被践踏的家乡——东北三省的思念,寄托了光复家乡的信心。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嘉陵江上》的分析,让读者更深层次地理解艺术歌曲所表达的情怀和态度以及心理的变化对演唱者歌声的装饰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分析后,可以发现演唱者一定要首先理解作品旋律和结构的,和清楚作者在创作时的情绪,才能让歌唱者不但可以使用适合乐曲的声音色调,同时还使演出的更加的得心应手,最后让歌唱者真正的把音乐与声音的审美做到水乳交融。

  一、《嘉陵江上》的创作背景

  抗日期间,贺绿汀先生目睹了一次又一次支离破碎的残酷现状,仿佛是一阵的无声却有力的倾诉,不停息地呼吁着国内热血和爱国的艺术家把表达着中国百姓血与泪的悲痛心境以歌声传唱起来。当时,潘奇把端木蕻良诗人的《嘉陵江上》歌词交到贺先生的手上,祈求他能够谱曲,用作宣传抗战,激励前线战士的勇气。《嘉陵江上》这个曲目也由此诞生。

  二、《嘉陵江上》的创作特点

  (一)曲式

  《嘉陵江上》应该划分为两段,和歌词的意群相同,第一段表述的是悲惨的追忆,每个乐句标有错落有致的数个长音,拖腔与高频率短音组成,还多次应用三连音音型,时音乐营造了动荡紧张的氛围,仿佛悲伤之中隐藏着无比的激怒,结束在第39小节。

  第二段是积极型的决意陈述,其后持续的弱拍起八分音符的多次出现,传达了越来越有上升的肯定,最后歌曲在高潮中终止。

  (二)旋律

  旋律具有雄厚、豪迈和沉稳的特质。在《嘉陵江上》作品中,贺先生应用了一种处于歌剧宣叙调与咏叹调之中的音调,组成了富有戏剧性的二段体模式。

  旋律是紧接着其歌词中的语言特征,朗诵往前而变化,第一段旋律首要表达的是悲惨性的追忆。然后权哥段落是由错落有致的长、短音与拖腔構成,同时还应用了装饰音与三连音,让这个作品营造了一种波澜起伏的情绪历程,传达了作者中的悲恸和愤怒。

  三、《嘉陵江上》的演唱处理

  (一)音色的运用与气息处理

  音色在演绎此作品需要恰当应用,音色与情绪在歌唱表演里是相互相成的,尤其是音色的恰当使用会让作品的精神发挥无限的影响。

  《嘉陵江上》是一首由男声演绎的作品,为了完美地表达作者勇敢的性格,音色特质需要雄厚有力的,而且也要演绎出沉重、悲伤和愤怒的情绪。

  演唱此作品的时需要留意自身气息的控制,作品第一句“那一天”的“天”字一定要把握好气息,切忌由于乐句过长导致吸入太多的气。

  为了防止气息的压力过大,浪费多余的气而导致没有百分百使用的状况。同样避免把“天”字的三拍子而过度把握呼气,这样会造成气息不够自然。切忌给呼吸承受过多压力,需要自然地呼吸。

  (二)力度与速度的把握

  留意演唱时的力度与速度的把握,对声音层次感与张力方面要拿捏得好,在整体方面来分析,《嘉陵江上》的力度与速度转变的范围偏大,譬如第二段里传达的“从敌人的刺刀从里回去”此句,歌唱力度与速度需要较前面的增强与提速,特别在尾声部分,特别要利用强烈共鸣和声带张力快速推进从而进入到高潮点;

  最后,可以使用对比方法,凸显整首作品的波澜和流畅性。

  四、结语

  本文从三个方面去分析《嘉陵江上》,第一方面说明作品的创作背景,第二方面从曲式与和声、旋律与调性、织体与伴奏三个方面研究《嘉陵江上》的创作特点,第三方面则介绍演唱处理。《嘉陵江上》具有宝贵的艺术意义和爱国教育价值,使演唱者在技术层面和精神层面上获得较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贾万银.历史的悲歌 民族的记忆——歌曲《嘉陵江上》的文化解读[J].音乐创作,2015(06).

  [2]李铭磊.浅析贺绿汀的声乐作品《嘉陵江上》[D].太原:山西大学,2013.

  [3]张赞.浅谈歌曲《嘉陵江上》的演唱技巧[J].通俗歌曲,2015(05).

  [4]卓琪.浅析《嘉陵江上》[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5(03).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