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以多模态话语媒介系统分析舞剧《流浪者之歌》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6112
段聪雪

  摘 要:舞蹈艺术在多媒体社会中走向了一个更宽阔的平台,完成了设想中所不能完成的动作,舞美等,创作出许多的富有时代意蕴的作品。《流浪者之歌》对于林怀民的“云门”来说是一次艺术的转折,具有深刻的艺术内涵。

  关键词:流浪者之歌;多模态话语;舞蹈;林怀民;意义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8-0103-01

  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流浪者之歌》就是通过多模态话语系统形势下,通过各种语言与非语言共同协作产生的一部具有虔诚意蕴的舞剧作品

  一、分析《流浪者之歌》的形式层面

  舞蹈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是以人的身体为载体,运用舞蹈肢体语言、节奏、表情、构图来表现生活、传达思想的,它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把舞蹈放在多模态话语媒介系统中来看,则是通过调动各种符号的相互配合,创作出特定的有意义的作品。社会不断进步,科技不断发展着,为舞蹈艺术的发展也提供了更广阔的素材,非语言因素对于舞蹈这门特殊的话形式意义的影响不容忽视。如伴语言(音乐语言)、身体语言(面部、躯干、整体)、非身体语言(道具、服饰、灯光、技术、调度场图)等,既满足了人们的视觉与听觉,又给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和蕴含在美背后的深厚的文化内涵。林怀民的《流浪者之歌》中跋涉的面部表情从无到痛苦挣扎的最后又回归于平静给人映像深刻,体现在舞剧中是人经过一细列心灵的洗礼,最终得到救赎和净化。人类的面部能够表达出丰富的非语言信息,面部信息更容易被语言信息接受者所感知,舞者随着要传达的内容进行面部表情的巧妙、真实地及时变化,从而为舞蹈更好的表达主题达情感塑造形象而服务。

  二、林怀民赋予《流浪者之歌》的意义层面

  林怀民创作了很多优秀的舞剧作品,而《流浪者之歌》体现了多方面的意义层面,是多模态话语媒介相互关联的结果,主要表现在道具的使用与人的肢体动作相结合上。

  (一)舞台前部分的“僧侣”与“匀速落下的稻谷”所呈现的意义

  将舞台分为前、后两部分,《流浪者之歌》从一开始先呈现给观众,并引起观众好奇心的视觉冲击便是位于舞台前侧面,一束追光打在一位穿着单薄袈裟、双手合十、闭目修行的僧侣,而引起观众好奇心的是从光源处不断倾泻在僧侣头上的金色稻谷,全场90分钟纹丝不动,展示了僧侣的修行思禅,代表着人身道路上需要人们自己摆脱困苦,但佛一直都在,体现了宗教题材;而稻谷在这里则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在舞剧的整篇篇幅中林怀民一开始就以独特的视角和大胆的尝试,为舞剧注入了安详、静谧的情感基调,在安静中将观众带入。在《流浪者之歌》中每个部分的设计与编排都是点睛的地方,但此处的表现对于整部舞剧的构成却显得尤为重要,能迅速的将人们带入这种神秘、充满思考的氛围,在此处林怀民的设计的现实意义突出

  (二)舞台后半部分“跋涉者”与“蜿蜒的黄金稻谷路”所呈现的现实意义

  在静修的“僧侣”身后是一条蜿蜒的稻谷铺成的路,“跋涉者”在这条路的缓慢而坚定的舞动,每个人的舞蹈姿态都是现代舞,追求自由和心灵的释放。林怀民的设计体现出了现实的意义,稻谷铺成的“路”,蜿蜒曲折,但清晰可循,却被走在路上的每个追求各种贪婪、欲望的千姿百态的人走乱了,在这里体现的现实意义体现的是社会上只顾埋头追求的人内心的迷茫,挣扎与痛苦,人生的道路因为自己内心的欲望而变得杂乱无章,最后成为人生当中的一片荒漠,难以走出去。林怀民的设计直击本心,创作由“内”转向“外”,探索另一种舞蹈的可能。观众通过眼睛获得视觉通道,通过耳朵获得痛觉通道,大脑对这一切作出迅速反映,通过对林怀民舞剧的感觉获得深层次的感知反映,映射出自己在前行的人生奥路的追寻是否也是如此的挣扎,在跋涉途中,是否被欲望迷失了方向,到最后心灵能否得到静谧展开了深度思考。这部舞剧,让观众浮躁的心静下来了,显然它是成功的,用语言、技术、音乐、图像构造、道具等符号的多模态话语系统直接影响观众的感知模态,使这段舞剧的呈现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三)结束时25分钟划一个同心圆表现出的社会意义

  在最后结尾时“摆渡人”专心致志的将满台的谷粒摆成螺旋状的身体语言成为了世界各地观众对《流浪者之歌》的经典体验。这属于多模态话语系统中的身体语言与伴语言相互的配合,而其体现出的社会意义是“轮回”,也可以是象征同心圆,可以包容世界万象。是什么能让观众在同一种模态话语之下观看不停重复的身体语言20多分钟,没有人离场,主要还是在于林怀民新颖独特的舞蹈肢体语言设计体现出的内涵意义,一圈圈的带引观众回望自己的人生,關注自己的心灵追寻,得到片刻的安宁、静谧与思考,让浮躁沉淀。这种身体语言符号在舞剧中总共出现了四次,在最后的结尾部分,“摆渡人”推着篱耙的再次出现,与之前在舞台前面静立着的“僧侣,两种符号关系构成一种新的符号关系,代表着千千万万的人都能够被包容,佛性就在每个人心里,“同心圆”这种包罗万象,包容一切的象征意义是林怀民设计的巧妙之处,深刻的引起了观众的共鸣。所以在多模态语言系统下,这部舞剧是林怀民大胆的实验,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展示了舞蹈的语言能力。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