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大卫·霍克尼绘画的空间形式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7881
范忠锋

  摘 要:大卫·霍克尼(1937- )是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画家,以其独特的作品风格和高超的绘画技艺而独树一帜。同时,在摄影、舞台布景等领域,同样卓有成就。在霍克尼的绘画作品中,画面的空间构成形式总是会令观者印象深刻。他打破传统的“焦点透视”原则,在东西方艺术中兼收并蓄,创造了自己画面的独特空间视域。

  关键词:大卫·霍克尼;空间;形式

  中图分类号:J209.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5-0073-01

  一、空间形式

  1.西方传统的绘画空间表现。西方传统的空间表现方法是“焦点透视法”,视域中的所有可见物均消失于同一个点,通俗描述为近大远小。其原理就是将玻璃板挡在人眼与静物间,然后用笔将隔着的玻璃板所看到的物象描绘在玻璃板上,这样就得到了一幅符合“焦点透视法”法则的画面。这种空间的表现方法是假定眼睛必须在一个固定的点观看,离开这个固定的点,画面就和看到物象有偏差。在此空间表现方法下,人的位置受到了限制,画面的表现形式也有局限性。

  2.大衛·霍克尼的空间表现。霍克尼是一个不拘泥于传统的艺术家,对绘画表现风格的尝试更是大胆,在空间形式上更是表现出了更多的创造性。在处理自然空间与绘画空间上手法独特,他一反传统的空间表现法则,将每幅作品分割成为多个视点空间,呈现出一种富有张力的、多角度的、多重透视的空间形式。整个作品的空间更富层次性、立体性、真实性。

  二、空间形式成因

  1.立体主义影响。立体主义是20世纪初诞生于法国的艺术流派,其艺术要旨是表现几何形体的美,追求物象由于排列方式的不同而产生的美感。其主要特征是将分解的物体几何切面进行组合,通过多变的视角来描写对象,以此来表达对物象最为完整的理解。立体主义画派对物象的不同角度的表现方式,突破了传统的从一个视点来看物象的局限性。这种方式给大卫.霍克尼重要启示,使他认识到仅画出三维空间是片面的,是一种对自然物象的模仿行为,而未能更全面、真实地认识物象。霍克尼认为传统的透视法即焦点透视法就像一只眼睛看世界,而立体主义更多地强调人的两只眼睛共同作用,这样看到的物象更加具体。

  2.“散点透视法”的影响。“散点透视法”又叫作“远近法”,是中国画中一种空间观察方法。这种方法具有超时空性,即可以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地点的情节表现在同一空间、时间、地点上。观者在观看时,物象会随视点移动而不断变换。而西方的‘焦点透视法”则不同,是从固定的视点出发来表现画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当霍克尼从中国卷轴画中认识到这种空间表达后,感到惊奇,并迅速地在自己的画中尝试使用。如作品《拜访MO和萨利》,画面没有固定视点,是许多视点下的画面并置,让人有漫游其中的感觉。

  3.摄影拼贴的影响。霍克尼认为摄影作品并不客观,因为照片并不能反映一个物象的整个运动过程,具有单点透视的弊端。随着后来不断地探索,霍克尼发现,将同一场景的大量不同角度的照片并置一起,可以表现出更具真实性的物象。这些照片或是连续拍摄,或是取自不同的视角和时间,在创作过程中霍克尼根据主观视角的变化对照片不断进行着选择性拼贴。这使得作品的每处细节都会随着观者视线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状态变化,从而使观者在观赏时达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

  三、空间形式特点

  1.时空同步。霍克尼结合立体主义观察方法以及中国卷轴画中的“散点透视规律”创造出一种更加立体、多层次、多维度空间,是视觉焦点和空间和时间的变换保持了一致性,在每一次试点变换的过程中,观者所看到的画面上都是独立完整的空间,具有时间与空间的一致性。在一种变换之中,观者会获得更多的主动权,不必再受到焦点透视的束缚,身心会感到更加自由。

  2.东西杂揉。霍克尼的“空间透视法”与中国的‘散点透视法”并不完全相同,而以西方传统的焦点透视规律的标准衡量也不一样。他所运用的‘空间透视法”可以说是东西方的杂糯,表达的是他内心独特的空间认识与感悟。在中国卷轴画中,霍克尼看到了空间的连续性和多维性。在立体主义的作品中,霍克尼了解到其多角度观察法。而霍克尼在画面中所展现的更多可以概括为,时空的并置与东西方观察方式的融合,是独立于两种观察方式的,自由度更大了。

  四、结语

  本文主要对大卫·霍克尼作品的空间形式进行了分析与探究,旨在加深对霍克尼作品的理解。通过霍克尼作品的空间表现形式,可以看出其画作中多层次、多视点的多维空间效果。这种空间表现方法,使得作品更具真实性、客观性、广阔性,使观者与作品融为一体。观者在观看时如同身临其境而不是像以往一样只是被动的接受者。霍克尼勇于探奇,不断推陈出新,诚恳地表现自我,这种对待艺术态度与求变精神值得推崇。

  参考文献:

  [1]劳伦斯·韦施勒(美).夏存,方怡菁(译).忠于生活与大卫·霍克尼25年谈话录[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2]邓肯·汤姆森(英).罗祎菲(编译).当代艺术家丛书:霍克尼[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1999.

  [3][美]保罗·乔伊斯,大卫·霍克尼.李孝贤,郭昌晖(译).论摄影:和保罗·乔伊斯的谈话录[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1994.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