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本文以“美术史”为研究原点,以时间顺序为轴,分别以中西美术史的史料为依据,试图分析与比较中西方美术史风格与内涵的不同之处。本文着力于阐释中西方在美术应用上,特别是色彩在建筑应用上的差异,并生发出提高我国美术作品创作中色彩搭配技巧问题的深入思考。
关键词:中西方美术史;风格;内涵;建筑色彩应用
中图分类号:J045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2-0028-01
一、美术史简介
美术史属于对美术发展历史和发展规律进行研究的科学,这一科学中所包含的内容相对复杂,不单单设计历史领域知识,也涉足了建筑和哲学方面的知识。由于这些领域知识间的差异性,也必然导致了中西方美术史存在的较大差异。从总体角度来讲,对一个国家美术史进行研究的过程,应该要对国家历史文化做出综合性探讨,并且对这一国家的哲学和人文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只有这樣,才能深入剖析美术方面的发展历史进程。
1.西方美术史的发展。西方美术史始于古希腊。而“文艺复兴”属于西方标志性历史事件。文艺复兴发生之后,西方美术水平实现了空前提升,并为其自身之后的发展提供了丰沃的文化土壤。文艺复兴期间,《艺苑名人传》这一作品的出版,成为当时西方美术史中相对完善和典型的代表。从此以后,美术——这一艺术形态得更多人的重视。此后《古代美术史》出现,其成为西方美术史发展过程中又一个典型代表。在这一著作中,作者把美术、国家地理以及人文环境进行有机结合,促使美术开始出现相应的文化韵味。同时,作者提出美术与历史、宗教等社会各个方面间存在的关联性。这一观点的提出,使西方美术史开始脱离传统美术的限制,出现更深层次的意义。
2.中国美术史的发展。中国美术书起源于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直至今日,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不夸张地说,和西方美术史相比,中国美术史具有更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优良传承。中国古代,美术表现形式众多,主要是“书画著作”为主。中国不同学者针对中国美术史提出过不同理论,最终形成了差异化的艺术风格,进而为中国美术史增添了绚烂的一笔。例如,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绘画史是在唐朝开始的,以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为例,在此之后,通过编撰绘画史的方式,对先辈们的画进行详细记录,得到了众人的认同与追捧。在唐朝,我国国家经济实力较强,和国外往来频繁,期间,我国将自身绘画技法传授到国外,并对一些国外美术技法上的优势进行借鉴,促使我国美术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并为我国美术史发展奠定基础。
二、中西方在美术应用上的差异
1.中国对色彩的应用。以建筑色彩为例,受经济水平影响,中国原始建筑对色彩的应用选择单一,多使用草木的颜色。国家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建筑中所使用的色彩丰富起来,促使建筑审美价值有所提高。加之中国历史与社会的不断变迁,产生相应的封建等级,古代人开始通过颜色区分阶级身份。此外,绘画也逐渐被人们应用在建筑中,中国古代建筑当中,祥云和空图腾开始得到广泛使用。
2.西方国家对色彩的应用。同样以建筑为例,和中国相比,西方对建筑色彩应用更为单一,以古希腊为例,以白色色调为主。但在古希腊建筑群中,随处可见色彩使用的痕迹。通常情况下,使用红色、黄色和蓝色以及绿色等。而且西方宗教是影响建筑颜色的主要因素,所以人们通过不同颜色代表不同宗教文化的含义。
三、提高我国对美术应用水平的途径
1.尊重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充分尊重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以色彩为例,对色彩进行应用要遵循相应原则。例如中国古代水墨画色彩淡雅,画家采用相对的单一的色彩,赋予绘画丰满的灵魂,而在现代绘画当中,古为今用的现象较为普遍。画家科学化地借鉴古代绘画技巧,将古代绘画技巧作为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应用在现代绘画当中,这样的创作,促使作品更加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此外,绘画过程中,在思想上要遵循国家和民族基本原则,促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充分发扬和传播,这一思想是当前国家和民族十分重视的一项问题。由此可见,在艺术领域,对色彩的应用需要高度重视。
2.加强对西方优秀应用技法的借鉴。在创作过程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依托,对色彩进行科学应用的同时,为促进自身艺术创作色彩应用上技法的突破,在创作过程中,需要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对西方技术内容进行科学理性地借鉴,尤其在色彩搭配上。创作者可将中国的传统色彩与西方典型色彩表现形式进行充分融合与大胆尝试,力图作品能实现更大的突破与创新。同样以绘画为例,水墨画的绘制过程中,可以对墨的五彩色性进行突破性地创新应用尝试,提高水墨画的色彩张力,使我国绘画在整体水平上得到更大程度地提升。
总之,中西方美术史发展在风格与内涵表达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这和宗教信仰、地理环境、国家性质等均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进行美术创作时,应注重对色彩搭配与应用的大胆尝试,并在对中国传统美术进行大力传承的同时,借鉴西方先进技术,对提升作品审美水平也是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刘允东.学科还是方法——对“美术考古”性质讨论的思考[J].文艺研究,2016(03).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