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简论戏曲锣鼓经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5786
林寿禄

  摘 ? 要:中国戏曲里的伴奏乐器是由两个部分组成,包括:文场、武场。文场指乐器中吹、拉、弹的各种管弦乐,如京剧的京胡、二胡、月琴、琵琶、笛子、唢呐等。武场中的打击乐由锣鼓组成。如京剧中的鼓板、大锣、小锣、铙钹、堂鼓等。锣鼓经在演奏中节奏鲜明,音响强烈、极富渲染力,在戏曲的伴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戏曲;伴奏;艺术功能

  中图分类号:J613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2-0132-02

  戏曲音乐伴奏的首要特点,就是一个“伴”字,所谓“伴奏”,系指以器乐配合演唱或表演,戏曲除了要有鲜明的节奏外,还要有饱满的情绪。浓厚的气氛,这都需要锣鼓的烘托、帮助。锣鼓运用各种锣鼓点在节奏上的变化和不同乐器组合的方法造成音色上的变化,来表现各种不同的情绪,使戏曲表演的情绪气氛得到强烈的夸张和渲染。

   一、锣鼓经在戏曲中的作用

   锣鼓经是戏曲演奏中的主要部分。有时在一部戏中可以没有唱腔,但是每出戏中都必须有锣鼓经。最典型的例子是京剧《三岔口》。几乎没有道白,更没有唱腔。剧中人物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表现武打、格斗、摸抓、寻觅等动作中,全部是由打击乐演奏的方式,与其配合使人物在表演中更加生动。

   锣鼓经在戏曲的演奏中都是全方位的伴奏。从开场锣鼓到幕间锣鼓,再到收场锣鼓,在表演地过程中,锣鼓无时不在,总而言之,锣鼓在戏曲演出中是重要的艺术要素,与演员的表演珠联璧合、相映生辉。所有的戏曲都一样,演员在进行人物形象塑造时,主要是通过唱腔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展现人物的心理图像。因此,乐队伴奏,主要是通过唱腔伴奏帮助演员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演员要演情、唱情,乐队伴奏也要伴情、奏情,演员要“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二者联手同步,相辅相成,共同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如评剧《血溅乌纱》中,剧中人物严天民的[反调]大段唱腔,乐队伴奏就采用了“唢呐跟腔”的方法,以凄婉的音色,衬托出人物自责、悔恨、内疚的思想感情,乐队伴奏充分发挥出“托腔保调”的作用,使伴奏成为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段。

   二、锣鼓与演员的配合和深层次的伴奏

   戏曲伴奏音乐同其它各艺术环节一起,共同的目的都是为表现全剧的主题思想服务。在这方面,成功的例子也很多。如评剧《大山里》,主题是反映在抗美援朝时期,东北大山里人喜子放弃个人恩怨,为确保前线军用木材的生产,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充分表现这一主题,乐队在伴奏中以民间小调为基调,配以伐木工人的劳动号子,奏出高亢、明亮的旋律,并使用“滑音”(“上滑音”、“下滑音”)等技巧,既展现了大山里的空旷、广袤,又表现了山里人的粗犷、豪放,有利地表现了全剧的主题。又如大型龙江剧《路》,表现一个本质很好的干部走向腐败的历程,当他回顾刚参加工作时母亲送他过河,弟弟曾经采山里红为他饱腹等等,音乐伴奏不仅抒发了主人公愧悔交加、悔之不及的复杂情感,还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尤其是为主题的深化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戏曲表演程式性的规范动作表演,都是依照角色的行当、身份、性格、感情、行动和其所处的规定情景需要用不同的锣鼓点予给予配合。以帮助表现身段动作的规整性和情节、情绪上的连贯性。它为演员的表演起到了多功能深层次的重要伴奏作用。传统戏的“趟马”、“起霸”、“走边”、“枪架子”等程式性的戏曲动作,都在节奏性很强的紧锣密鼓中完成。在京剧的唱腔中,锣鼓经可以起到决定板式、节奏快慢、强弱、领起、终止等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戏曲表演开唱锣鼓中,有着许多的锣鼓经如:摇板、流水、闪锤、过门之前、领起过门的“纽丝”。用在摇板过门之前,如“夺头”﹙也叫垛头﹚用于〔慢板〕、〔原板〕、〔二六板〕等过门之前,领起过门然后开唱,如此等等。在唱腔的结束时,锣鼓中也有许多的锣鼓经,如“住头”用于一段唱念之后,表现这一段落的结束再如“收头”用于一段唱腔的进行中加入的锣鼓更是多种多样,锣鼓经加强唱腔气势、加重唱腔情感,来引起观众的注意等。

   其次是念白也有许多的锣鼓经起到起止、加强、装饰、丰富等艺术作用,如“二三锣”作为“引子”、“诗句”、“念白”的分节标志。再次是在做工中“上下场锣鼓”、“身段锣鼓”、“程式动作锣鼓”等也分别有相应的锣鼓经。如“单上场”﹙也叫旦上场﹚用于青衣、花衫角色的上场。又如“四击头”用于“亮相”。“搜场点”用于搜索动作。“九锤半”用于滑稽动作或匆忙动作,“长锤”用于更衣,徐步等缓慢动作,“滚头子”用于读信等等。

   最后是“开打”与舞蹈动作中,也有与之配套的锣鼓经,如节奏较快的“开打”用“忽忽风”节奏较慢的开打用“走马锣鼓”,“切头”用于武戏中的夺枪下场前的“一翻” 、“二翻”和人死前的挣扎,“趟马”的开始等,“带锣”用于一般武打或跑“圆场”等。

   三、情绪气氛的色彩写意化营造

   在表现演员情感、情绪,渲染营造舞台气氛方面,戏曲“锣鼓经”也有许多独到的艺术功能,达到许多色彩写意化的美学层次,有利地表现出中国戏曲艺术的民族化特色。在表现演员情感隋绪方面,有“搓演奏” 、“乱锤”等,分别表现人物的焦急与烦躁、紊乱等情绪。在营造舞台气氛方面也有不同的锣鼓经,如虚拟鞭炮声、撕布声、风声、水声等等、称得上是丰富多彩。

   所以在打击乐中的每一位乐手,都要做到对演出剧目的题材、人物的性格都要明确的了解,对自已演奏的乐器十分精通,把演员所演的人物风格与自已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戏曲音乐伴奏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为营造舞台气氛服务。音乐是情感艺术,又是时间艺术与听觉艺术。伴奏音乐与舞台美术及演员表演的空间艺术与视野觉艺术紧密结合在一起,就收到了时空结合与视听结合的最佳审美效果。尤其是营造舞台气氛方面,伴奏音乐更充分发挥出强化环境与情绪的优长。

   在这方面,同样有成功的例证。如《血溅三宝袍》上集第五场,戏一开场是钱国公夫人的寿诞场面,为了突出喜悦的气氛,运用深波钦仔组合来渲染,加上钹仔的“采花”,形象地表现了国公府冠盖如云,热烈祥和的喜庆场面。当钱宗林宣读了父亲世交蔡大人的来信,得知钱国公已经蒙冤入狱,朝廷准备捉拿合府问罪时,此时此景的戏剧情绪急转,为了能准确地表达戏剧情绪的急转直下,变换苏锣组合来强化这一突变,使戏的矛盾冲突更为突出和鲜明,也更好地展示了剧情的发展。又如《苏后复国》下集第六场苏敬统领三军回阳山关与苏后会合,准备俟机剪除奸党,为国靖难。这一段戏节奏简洁明快,场面恢宏,主要以苏锣组合来强化这一令人振奋的戏剧场面,突出正义之师的雄壮气势。紧接着,苏后及苏敬等从刘巧儿送来的周宣王血书中得知梅伦篡逆,宣王已被梅伦囚禁在瑶台之上,急盼苏后等驰师回京,救主卫国,众人面对这一突变,商议计策。这时的戏剧情绪出现了大跌宕,变换曲锣组合来展示这一转变,使剧情更为扣人心弦。

  总而言之,锣鼓经在戏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限于篇幅和水平有限,本文中只能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地稍加论及。戏曲音乐是戏曲剧种特色的重要标志之一,主奏乐器又在其中担负着主要任务,就如同交响乐队中的首席小提琴。戏曲乐队的主奏乐器是板胡,它是梆子、豫剧、吉剧、龙江剧、评剧的主奏乐器。因此,“评板胡”、“龙板胡”有所区别,这种区别主要就是剧种特色。为此,在体现剧种特色上,音乐伴奏担负着极为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安亮山.谈戏曲锣鼓经在视唱练耳多声部节奏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音乐,2005(02).

  [2]严胜.炎谈戏曲锣鼓的作用[J].戏剧之家,2012(04).

  [3]张憨身.谈戏曲表演程式及其运用[J].戏剧之家,2003(04).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