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民国时期我国音乐的传承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5803
林锦翔

  摘 ? 要:我国的音乐发展历经两千多年的演变,曾构成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但由于清朝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西方音乐交流处于一种停滞状态,这也无形之中导致音乐传播与继承出现“断层”现象。随着“五四运动”、“洋务运动”以及“戊戌变法”的召唤,才得以将音乐传承推入到崭新的发展时期,即民国时期。本文主要从音乐教育、音乐文化、音乐期刊三个方面进行探讨,论述具体的音乐传承内容,进而促进我国音乐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民国是时期;音乐传承;音乐教育;音乐文化;音乐期刊

  中图分类号:J609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2-0117-02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孙中山随即于南京成立临时政府,并出任临时大总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首个资本主义形态的政权,即中华民国。而在这一时期,我国音乐是如何传承与发展的呢?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概述,并系统分析民国时期的音乐特点,以便更好地研究我国音乐的传承,促进音乐事业的发展。

  一、音乐教育的发展

   清朝时期的音乐教育远不如其他学科,全国中小学学校、专业院校在农业、工业、商业及军事等领域都取得一定的教学成就,但在音乐方面却未能得到给予足够的重视,也没有专门设立音乐学校。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统治者未认识到音乐存在的意义及其德育功能和社会美育作用。清朝末期,音乐课仅仅是部分学校开设的美术、工艺或体操学科中的附属课程,其教学内容也限制于日本外聘教师所教习的歌曲。“新式学堂”创办初期,唱乐歌几乎成了我国音乐教育的全部内容。若要系统学习音乐理论知识,留学可能是唯一路径。二十世纪初,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及娱乐功能。音乐不仅可以维风善俗,而且也可以毁风败俗,所以必须科学引导。如此一来,音乐学科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洋曲填词”的乐歌创编时代已经结束,中国人应有属于自己的独特音乐。

  辛亥革命之后,我国音乐教育步入崭新的发展阶段。“闭关锁国”的僵硬格局逐渐被打破,封建体制也因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而瓦解。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并积极倡导“美育”教学,先后出台了《师范学校规则》、《小学校令》以及《中学实行规程》等,将音乐学科单独列举出来进行详细阐述。音乐教育的兴起与“美育”的倡导使得全国各中小学、专业院校亟需大量的师资,要求师范类音乐教育与专业类音乐教育相结合,共同迎接新的挑战,由单一化音乐形式转变为多元化歌唱形式。由此可见,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人才是当前音乐传承的重要途径。此外,民国时期的音乐社团教学和实践为音乐教育奠定基础,这些社团组织各种音乐技能学习,开展各类音乐演出活动和创作活动,收集传统的音乐理论,宣传中西方音乐书刊,进而推动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传承我国音乐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创造更为夯实的社会基础。

  二、音乐文化的传承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侵略者以大炮形式开启了落后的国门,一方面给我国带来沉重的灾难与屈辱,但另一方面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看到从未见过的新鲜场景。在此背景之下,中国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也受到较大的影响。事实上,西方音乐传入到明清时期就已然存在,只不过是以平等对话和交流方式为基础而呈现的。在中华民国时期,我国音乐则是伴着西方侵略者的大炮缓缓发展,西方音乐文化也由此踏上了我国的土地。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宗教歌曲的传入、新式乐队的构建以及学堂乐歌的学习。

   西方音乐踏入中国领土,首先表现在基督教以歌咏形式来宣扬教条。十九世纪后期,我国学校多由传教士所创建,直到二十世纪初期,国人创办的学堂逐渐变多,覆盖的城市及地区也越来越广,教育层次从低到高,进而为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乐歌的兴起提供前提条件。其次体现在新式乐的构建。随着西方天主教、基督教等宗教以及歌咏的传入,风琴、管风琴、铜钦等伴奏乐器成为教堂歌咏的主要乐器,并共同组成“铜管乐队”,其实就是类似于中国民间吹打乐器,但两者的演绎风格不尽相同。例如,在1878年,铜管仪仗队于上海正式成立,该乐队由菲律宾外籍乐工所组成,罗伯特·赫特担任私人乐队,进而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乐队。最后表现在“学堂乐歌”的学习上。在民国时期,我国社会文化领域以及新式学堂广泛流行“学堂乐歌”形式,直至“五四”运动时期久盛不衰。伴随着“学堂乐歌”的不断发展,各类西方音乐形式和乐理知识得到进一步的传播与介绍,更多国人从音乐书籍中了解并掌握基础音乐知识,全方位领会到西方音乐文化的精髓所在。

  三、音乐期刊的传播

   在民国时期(1912-1949年),有关我国音乐期刊的数量问题存在两种说法,即《中国音乐期刊篇目汇录》共计139种;《21世纪中国音乐期刊篇目汇编》共计133种。1913年,《白阳》杂志最早收录了音乐内容,该刊物是由李叔同实施主编的。根据学者陈建华的相关研究,从1910年到1920年共出版十多份报纸与期刊。笔者曾对其进行系统地总结和归纳,大致可分为:(1)综合性刊物,比如《白阳》、《启明日报》等;(2)实用性刊物,主要刊登演出评论和信息,比如《大舞台》、《劝业场》以及《大世界》等。值得关注的是,《春柳》作为民国时期的首份较为专业的期刊,它是由李涛痕于1918年所创刊的,主要对戏剧文艺方面进行编辑并发行。除了戏剧以外,我国在1920年出版了第一份音乐期刊《音乐杂志》,这是由北京大学音乐研究委员会汇编而成,同时也真正意味着我国音乐期刊的诞生。但毋庸置疑的是,1910年之后文艺期刊中的“音乐栏目”逐渐呈现出民国时期的音乐期刊特征,其涵盖了固定的栏目、明确的宗旨方针以及编辑发表内容等诸多方面。所以,这十年可视为我国音乐期刊发展的初始阶段,在音乐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对音乐的传承也起到促进作用。

   从音乐内容层面而言,笔者对民国时期的音乐期刊传播和出版情况进行系统地比较与分析,并将这一时期的期刊主要分为传统型音乐期刊、国外音乐期刊以及群众音乐期刊三种。而这样的分类原则是基于社会环境之下的一种归类方式,当然也具有特殊的社会意义。在中华民国时期,很多知识分子承担着“救亡图存”的伟大使命,这也注定了音乐期刊将在民国时期涌现出来。自十九世纪中后期以来,我国社会对两条可行的道路进行重建,首先是改造传统,寻找传统音乐文化中的有用资源,倡导“古为今用”;其次是引入资本主义国家的优秀文化资源,剔除腐朽落后的中国文化,倡导“洋为中用”。一直到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时期,特别是马列主义思想传入中国社会后,广大人民群众以创造者的角色踏上历史舞台,而部分知识分子从人民日常生活及其我文娱活动中提取相关的音乐素材和资源,并且与革命宗旨、思想相融合,伴有推翻封建专制、建立民主自由制度的倾向性,从而进一步影响民国时期中国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民国时期的音乐传承主要通过音乐教育、音乐文化和音乐期刊三种方式进行,一方面可以系统地构建民国音乐传承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中西方传统音乐的融合,吸收国外优秀的音乐文化资源,并由我所用,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景月亲.民国音乐文献保护的良好开端——《民国时期音乐文献总目》简评[J].人民音乐,2015(10).

   [2]申媛媛.论中华民国时期音乐的文化交流[J].文学教育(中),2011(12).

   [3]李强; 王敏.民国初期的国乐教育思潮与实践[J].艺海,2011(1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