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慕课以其自身灵活的学习时间、精细的学习内容,促使大量的学习者参与慕课学习,重新构建教和学的关系,本文主要分析了基于网络学习行为背景下网络学习中的动机与行为的关系、网络学习中的群体因素以及基于网络学习行为特征的慕课教学策略。
关键词:网络学习;行为背景;慕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6-0233-01
一、发挥网络学习链条的作用
(一)“需要—动机—行为”链条
在进行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在不自觉或者自觉的状态下,来接受学习的。而学习的策略,其实就是学生者在有效制订学习规划、计划的基础上,对学习技巧、方法、调控方式的选择,进而进一步强化了自身的学习效率。对学习者学习效率的影响因素主要可以分为两种,即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尤其是在网络学习的环境下,非智力因素对学生者学习效率的影响程度较为明显。一般情况下,非智力因素包括了动机、自我效能、需要、态度、情绪等。第一步要对需要形成动机的含义进行认识,动机指的是一个心理过程,也就是人类的内部状态,维持目标引导行为的内部状态;第二步在实际网络学习的过程中,有效的融入双因素理论、层次论,有效的支撑对框架的分析,双因素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人们对激励因素的挖掘,促进学生者对自己学习的满意度;而层次理论的具体应用,可以促进对教学策略的设计工作,从而进一步刺激学习者相关的需要,来达到自觉、高水平的学习;第三步是对动机、需要、行为三者关系的理解,一般产生行为的动机可以分为需要以及外部刺激而引发的冲动这两种。动机形成之后,人们的自我效能会提高,进一步提高原有的动机,进而利于之后的学习任务的完成。
(二)“需要—动机—网络学习”链条
众所周知,学生的动机主要来自需要,一般需要越强烈,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会在学习中展现的越主动、认真。鉴于此,可以发现动机的指向以及水平是关键因素,可以直接影响学习者对学习活动的投入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习者的学习效率。(1)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作为自主学习的基础,有效的驱动着学习者进行网络学习的行为,也被作为学习全过程的激活环节之一,与学习者能否养成一定的求知欲、主动性息息相关;(2)学习动机能够促进学习者对长期、中期、短期学习目标的确立,清晰的找准自己的学习目标,让每一个网络学习阶段均有不同的意义。(3)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者对自身的网络学习行为进行监督,强化自身的学习行为,进一步实现网络学习的持续性。
二、尊重网络学习中的群体因素
在实际的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群体可以分为非正式、正式。在此过程中,老师可以把学习者分为各个学习小组,小组是一个小的群体,也就是正式的群体。在网络学习中,学习者是需要进行互动交流的,学习者可以针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就会自发的形成非正式的群体。在学习者进行网络学习时,所遇到的同学、老师均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在这样的群体学习环境下,对学习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学习者的竞争行为,竞争能够给学习者带来正面影响的同时,也能够带来负面的影响;(2)学习者的从众行为,从众一般是大众普遍存在的心理活动,尤其是在进行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会将其他人的表现作为自身学习的参照物;(3)老师的隐性在场,在实际的网络学习中,学习者可以合理的想象老师在场,或者想象老师可以进行视频在线答疑,在潜移默化中给学习者相应的学习压力,激励学生自觉进行学习。
三、促进教、学关系的转变
慕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其开放性以及免费性,如今,随着世界慕课平台的大力发展,其前景也被人们所看好。我国的慕课建设水平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清华大学推出的学堂在线已经拥有了许多的学习者以及相关的课程。针对教学策略而言,慕课延续了微课的教学经验,每一个视频保持在十几分钟之内,一般是依照知识点来对视频进行划分,将视频的教学日历、大纲进行有效的串联,进而形成一个成立的体系。另一方面,这些视频是分开存放的,小视频正好符合了现代人类时间碎片化的特点。与此同时,慕课针对传统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展开了必要的转变,将教学与学习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构建。让学习者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中心,老师作为教学的合作者以及指导者。以此来保证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慕课学习者可以自觉对学习情境进行创立,有效构建知识的内化体系,让学习者在非正式以及正式的学习群体中,进行必要的交流互动,强化自身的学习动机,以此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四、总结
综上所述,慕课教学作为一门系统的科学,我们简析了在网络学习行为背景下网络学习中的动机与行为的关系、网络学习中的群体因素以及基于网络学习行为特征的慕课教学策略。目的是为了更好更高效维护慕课教学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余娇娇,陈丹.“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学生学习行为变化研究——以慕课教学为对比研究对象[J].教育,2016(02).
[2]蔡雪,钟秋黎.大学生慕课学习行为分析及应对策略——以湖北大学知行学院为例[J]. 科技创业月刊,2015(05).
[3]杨满福,焦建利.大教学、大数据、大变革——edX首门“慕课”研究报告的分析与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5(2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