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论戏剧小品创作的“四小”与“五巧”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6339
张展红

  摘 要:社区文化建设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基石。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对于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对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软实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戏剧小品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其题材的多样性,时间的短小性,剧情的曲折跌宕,语言的诙谐幽默,在推动社区文化建设中有着积极的作用。而“小”和“巧”正是小品创作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小品创作的灵魂。

  关键词:戏剧小品;创作要点;小;巧

  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3-0176-02

  一、戏剧小品的来源和发展

  “小品”一词于晋代便已出现,《世说新语?文学》中“殷中军读小品”一句下有标注:“释氏《辨空经》有详者焉,有略者焉。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①由此可见,“小品”一词起源于佛教用语,与“大品”相对,指的是佛经的简略版,因其篇幅较小,语言精炼,便于传播和诵读,故倍受民间青睐。到晚明时,“小品”的含义已极为丰富,可指佛经,亦指随笔杂记小说,还可论戏曲,甚至可以指绘画。可见,晚明时人们更看重小品的特质,只要有趣味,可供欣赏,便可视作小品。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戏剧小品成为了戏剧教学中的一种练习形式。在编剧、表演等专业教学中,为锻炼学生观察生活、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在课堂上让学生编演篇幅短小的各类小品,进行素质和技能的训练。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戏剧开始作为“小”而可“品”的专门艺术形式②登上历史的舞台,因其取材贴近群众生活,情节跌宕起伏,语言或幽默或深邃,在人民群众中快速流行起来。近年来,戏剧小品已经成为群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茶余饭后,在传统的春晚上,小品亦有一席之地。

  戏剧小品如同微型小说一样,具有小而精的特点,内容丰富而表现形式多样,极具观赏性。在讲究效率的现代,戏剧小品不仅仅可以满足观众快节奏的生活需要,也可以满足多种社会上文艺活动的需求。而且因有投资小,传播广等特点,表现人物和事件都来自现实的生活,通过平凡的人与事来表现更深层次的内涵,使得它能直接或间接地敏锐地反映现实,让戏剧小品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使戏剧小品不断为社区文化建设做更大的贡献。

  二、戏剧小品的“四小”

  “小”是小品创作的第一要点。相对于普通大型戏剧来说,戏剧小品无论从人物数量上,时间长度上,场景道具复杂性上,剧本的篇幅上都小于大型戏剧,但不是一味的“小”就能取悦群众,所谓的“小”,应该是截取了生活中一些见闻,一点灵感,几丝火花,针对性的“攻其要点”,如断臂的维纳斯,纵然残缺,仍是一种美,这种小而美,正式观众喜爱的一大要点。

  (一)时间之“小”

  一般戏剧小品的表演时间限制在十五分钟之内,这是为了迎合当代群众的审美观念,当下人们大多没有足够的耐性去看长时间的戏剧,故小品便有了生存发展的空间,所以时间是戏剧小品的基础,失去了这个基础,小品便如同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一样失去了继续发展的可能性。然而小品时间虽“小”,但能表现的内容却不会少。例如近年我们在春晚看到的各类小品,在不足十多分钟的演出中,通常会选用一个严谨的题材,透过剧情的发展,经历重重矛盾,展示与时俱进的思想转变历程,把一个个生活中典型人物,艺术性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使人耳目一新。

  (二)人物之“小”

  戏剧小品的人物少,一般只有两到三个人,很少超过五个人的。人物数量少不仅仅能够让观众在观看的同时能够容易记住人物关系,更能方便曲折情节的构建。

  (三)场景之“小”

  相对于大型戏剧的复杂场景,戏剧小品需要的场景小,有时甚至不需要场景的存在,道具和背景音乐亦然。但场景道具一旦出现,就要达到一种效果—最大程度地去交代背景和衬托人物的形象与故事的深刻。

  (四)剧本之“小”

  戏剧小品的剧本一般不超三千字,小品追求的是用“小”的人物,用“接地气”的题材,用精彩的情节,用合适的语言去演绎深刻的社会内涵。同样来说,纵然需要曲折的情节,但如果剧本太长,就会造成情节拖沓,失去了小品本来的特色——“小”。如本人早几年创作的小品《百元大钞》,将一个性格复杂的小人物的心理活动,自我矛盾和思想斗争,仅仅通过三个小场面,紧凑又巧妙地展示出他内心的善良并将此刻画得淋漓尽致,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

  三、戏剧小品的“五巧”

  一个优秀的戏剧小品不应该只是“小”,还更应该“小”与“巧”并重。剧作家齐致翔曾强调“小而无品亦非品” ③,一个优秀的小品在具备“小”的同时,也必须拥有发人深省的内涵。它能够补充或改变人的思维模式、能够让人更深刻地认识这个世界,虽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引人深思,让人回味。而如果要达到这样的要求,便要巧妙地去演绎这一场小品,故“巧”便是戏剧小品创作的生命线。戏剧小品的“巧”体现在五点:首先取材立意巧, 其次是情节构思巧, 三是语言动作表达巧,四是人物刻画巧,五是开头结尾巧。

  (一)取材立意“巧”

  取材立意是戏剧小品的关键。如取材立意一般, 无特色, 不新奇、不含蓄,不引人瞩目,这样创出来的戏剧小品也就一个普通的小品,没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更无法发人深省。戏剧小品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观众是广大人民群众,故戏剧小品的取材立意应该源于现实生活当中,与人民群众有切身相关的社会现象,只有接地气才能有新意有吸引力。如本人创作的小品《一张罚款单》,作品通过三个完全看似没有关系的人,通过一张要开出的罚款单,呈现出你想帮我,我想帮你的故事,后来又发现,原来这三人当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并且随着事情一步一步的逐渐变化,一层一层充满着惊喜,最后惊觉,原来大家都是有着这样的因果关系,并且都是因为心中有善,有过别人的帮助从而产生了再次帮人的心愿。这样的“巧”,在日常生活中虽不常见,但又偏偏存在着,所以这样取材立意之巧,才会让观众有切身的体验,才足以吸引观众的观看。

  (二)情节构思“巧”

  情节构思是戏剧小品的重要环节。一个小品,最忌一本正经地去表明作者的某种思想观点。小品是否有特色, 能不能引人入胜,能不能发人深省,均与其情节的构思有极大关系。在一些优秀的小品中有着不少因情节构思而成功的例子,如戏剧小品《真诚》,虽写的是凡人小事, 却组织得非常巧妙。车站一角走来了一位瘸子女乞丐向旅客乞讨, 一旅客施其餐, 供其盘缠, 不料在上车时跌倒, 原来他是个真瘸子, 女乞丐情不自禁弃杖搀扶, 却露出自己的好腿脚。在好心旅客惊异目光下, 女乞丐羞愧难当, 人之尊严渐渐复苏。这个小品开头引人怜悯、继而令人惊讶, 结局出人意料, 平中出奇,短中见巧。

  (三)语言动作表达“巧”

  语言和动作是戏剧小品的心脏。戏剧小品主要靠语言来表现。戏剧小品的语言要求精炼、深刻, 哲理性强, 声韵朗朗上口。老舍先生曾说过:“说着上口, 听着顺口。”但仅有语言是不够的,如木头般站着,即便再精妙的台词,也难以感动人,故语言要配合动作,两者不可分离,方能达到吸引观众的最大效果。如我们看到过很多赵本山老师的作品,就是用语言和动作的“巧”去吸引观众,引起爆笑之余,一些台词还成为广大观众的流行用语。

  (四)人物刻画“巧”

  人物刻画之巧, 是戏剧小品的基本功。戏剧小品与戏剧一样,也是以人和事为主开展描述的,人物更是主体中的主体。但由于时间关系,戏剧小品不可能如同大型戏剧一般能够有详细的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故戏剧小品刻画人物、揭示生活的哲理,并不是完全依靠事情发展的完整过程,人物的性格和关系的发展,也不是仅仅依靠矛盾冲突的层层铺垫方能体现。它需要寻找特殊的途径,如同人物速写一样:要求从平凡的人与事的一丝中挖掘出深刻的生活内涵和思想,要求对人物的形象与关系作准确而传神的勾勒,要求有个性化的、有丰富内涵的语言,能够引发观众丰富的联想,令人感到创造的美。如本人的作品《应聘》中,通过一个中学生到一间公司应聘工作,巧妙地将自己的聋哑妈妈推荐给总经理,用自己的个人魅力感动总经理,让他接受聘请妈妈工作的故事,通过一举一动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人物关系,人物刻画的成功使得整个小品都活了。

  (五)开头结尾“巧”

  情节如同正文,是肚子,开头和结尾就如同龙头和龙睛,是戏剧小品成功的重要因素。小品的时间控制非常严格,但其戏剧的本质又要求其虽不俱细却“五脏俱全”。小品开头是龙头,必须简洁,最好用三言两语便把时间背景和人物背景等交待清楚,让观众能够迅速进入状态。而小品的结尾是龙睛,要做到画龙点睛,一般要有一个快速的转折,迅速收尾却引人深思。这样的“巧”,出乎意料却回味无穷,收尾成功,龙睛也就画上去了。

  四、结语

  社区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石,而小品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一部分,近年来在人群的传播越来越广泛,故戏剧小品的创作是未来社区文化建设重中之重。笔者在文化建设基层工作上有着多年的工作经验,曾亲手编撰多个小品剧本并参与小品排演的各项工作,根据理论的学习以及亲身的工作经历,总结出上面几个关于戏剧小品创作的小要点,希望能与同为文化工作者的同行共同探讨学习,共同进步。

  注释:

  ①张荣恺,郭书辰.戏剧小品历史源流探赜[J].戏剧之家,2016(01):23.

  ②严肃.戏剧小品从胜论[J].四川戏剧,2013(09):41.

  ③邓添天.试析百优小品的“小”和“品”[J].四川戏剧,2016(02):156-158.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