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茶文化发源于英国茶叶贸易时期,在17世纪中国茶的导引下萌芽,到18世纪真正形成,至维多利亚时期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在18世纪,英国茶文化在本地的贸易发酵中,一方面受到国际环境与国内社会需要的影响,从跟随到独立,不断地充实着内涵,深化着意义;另一方面由贸易引进的茶,因为英国社会的传统文化特性,在英国人渴望绅士品质的心理引导下以一种谨慎又优雅的态度不断传播,从王室到平民,以一种时尚与风潮的速度不断发展。
关键词:英国;茶叶贸易;茶文化
中图分类号:TS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3-0128-01
17世纪英国的茶叶主要来源于中国,但在早期是通过转运进入英国本土,自1688年,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取得正式的合法贸易资格,便垄断了对中国的茶叶贸易。大多数英国商人都看到,作为贸易的茶不仅仅是一种可以获利的物品,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也渐有地位。大规模的茶叶贸易以及饮茶习俗对于改变欧洲人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品质所起到很大的作用,且无形中促使自己的饮茶文化形成。随着英国与其他国家茶贸易的扩大,英国茶文化有逐渐改变来自中国的文化因素,形成具有自己特色茶文化的趋势。
一、18世纪的英国茶叶贸易
与17世纪的茶叶贸易相似的是,18世纪初,英国输入的茶叶全部来自中国,并且茶叶的输入开始快速增长。据统计,在1705至1709年,英国平均每年进口茶叶88.5246万磅,且在1721年首次突破100万磅。但在18世纪的中英贸易中,与17世纪的垄断性相似的是,中国外贸的垄断性进一步加深了。由于公行的建立和保商制度的实行,行商的垄断性得以加强,尤是公行的行规确认了它对大宗商品的垄断,在促使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中国茶对英出口的依赖性。随着其他国家逐渐发展起来的茶叶种植和东印度公司茶叶的进口的增加,对中国当时的茶叶贸易及以后的茶叶出口贸易埋下了威胁的种子。这个转折概就在18世纪的后期。但总的来说,18世纪是中英茶叶贸易的比较繁荣的时期,同时茶叶在英国社会也得到了极大的普及。随着茶叶的普及,饮茶之风也逐渐普及。18世纪初,茶叶开始由贵族富人的饮料向平民开放,1700年英国的杂货铺开始出售茶叶;18世纪上半期,英国民众对于饮茶已经十分热衷,茶叶消费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到18世纪中叶以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18世纪末时,仅伦敦就有茶馆两千个,并且关于贫民饮茶的记载也越来越多。如在1797年,英国人艾登(F.Eden)写到:“我们只要在乡下,就可以看到草屋里的农民都在喝茶,他们不但在上午晚间喝茶,就是中午也习惯以茶佐餐。”类似这样的记录,在当时有很多。
从18世纪整个的发展历程中来看,茶叶价格大幅下跌是导致饮茶之风普及的重要因素。18世纪后期,特别是1785年之后,茶价进一步下降,有些茶叶的价格甚至低于2先令6便士,这与17世纪茶叶以6至10 英磅的价格相比,让许多中产阶级以及部分下层阶级的英国民众都能消费的起。关于英国茶叶价格下降的原因,有学者认为是众多因素导致的。首先是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茶叶进口量猛增;其次因为1785年之前,法国、荷兰、丹麦、瑞典等欧洲国家走私茶叶的涌入;第三,1785年英国减税法的实施,既增加了茶叶的进口量,又保证了茶叶价格的下降;第四,17世纪后期就已经出现的私商、散商和英国东印度公司船员的私人贸易对茶叶价格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但茶叶价格下跌只是茶叶在18世纪普及的因素之一。除此之外,王室的推崇与茶叶益处的显现导致了全民饮茶、饮茶成风的盛况。而所有这些因素的推动,与英国社会的特性是紧密联系的。无论是封建王朝时期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时期,英国都是一个讲究传统,重视教养和绅士风度培养的国家,因而在王室饮茶之风的波及下,以爵士与绅士贵族为主要人群的饮茶者的推动下,这种提神、明目、健肾的饮品,在整个英国社会逐渐成为一种高雅文化与贵族精神的象征,英国的茶文化也在孕育萌芽中探出了新的发展空间。
二、18世纪真正形成的英国茶文化
这种文化的发展在18世纪的诗作、史实材料及文学作品中体现尤多。当时的许多著名诗人都以写茶诗为主。在1785年有一首当时有名的茶诗:“茶叶色色,何舌能辨。武夷与贡熙,白毫与小种,茶熏芳馥,麻珠稠浓。”表达了对武夷茶的喜爱之情。其中著名诗人拜伦喜爱武夷红茶,以茶激发灵感,写作前必喝茶,并且把它写入《唐璜》巨著中。而大部分茶诗对茶叶益处的描述更多,如英王威廉三世的牧师勃莱迪所写《茶卓诗》和文学家蒙忒的《茶颂》,两者皆在诗中以中国文学的表达方式体现出茶的药用功效。英国的茶诗除了表达对茶叶药效的喜爱之外,对茶叶的饮法及所用瓷器描述的诗也有不少。而这里的瓷器与饮法多与中国有关,即受之中国或借鉴中国,从而丰富自己的茶文化。史料中关于茶烹法最典型的描述应当就数《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一书了,文中对当时(1793年)乾隆所做的一首咏茶诗进行了直译,“慢火上放一只鼎,其颜色和纹理显示它已使用良久;灌上清澈的雪水;尽量烧到可使鱼变白,虾变红的程度;把水冲在yooe(一种特殊的瓷)杯里柔嫩的好茶叶上。等到水汽上升成云,仅留下水面薄薄一层雾。当你休闲时,饮一口这珍贵的茶水,将尽除五种烦恼。喝此茶所得之享受,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从这段文字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使团成员对当时清朝宫廷的茶叶饮用是极其赞赏的。但早在1711年英国诗人亚历山大.颇朴就以Bohea称茶,写了《茶话会》:“佛坛上银灯发着光,赤色炎临正烧着辉煌。银茶壶泻出火一般的汤,中国瓷器里热气潮漾。”在这首诗中,对茶叶饮法及用具的描述与1793年英国使团对中国茶叶饮法的印象是极为相似的。我们暂且不论这种饮法的传播究竟怎样的,最直观的是,它表述了英国的茶文化在18世纪已经极具特色,并有着丰富的内涵,将中国茶文化内容的大部分已经同化了。
18世纪的英国茶叶文化不仅在文字材料中大量体现,与之有关的各种茶活动也开始兴起。如茶室、茶休等。随着饮茶风尚的普及,英国人在18世纪想出了“茶室”这一消遣方式,在花园中举办茶会,欣赏音乐,尽情地跳舞,而喝茶是整个茶会的中心。而茶休这一习俗在英国已绵延了200年了,起初工人们早上五、六点钟开始上班时,雇主允许他们上午有个喝茶进食的休息时间,有些雇主还允许工人在下午也有休息时间。
三、结语
18世纪的英国茶文化在17世纪就已具萌芽状态,导致它形成的因素已经初步形成,随之在18世纪茶叶普及的浓厚氛围中,人们为追求更有趣,更享受的茶生活不断创新茶的饮用、操作方式,从而推动了茶文化的形成。在这个时期,中国茶的影响已经成为一条潜线,无论是中英茶叶贸易,还是中国茶文化都已经不再让英国社会像17世纪那样想激动地接受了。中国茶已经从主体贵宾慢慢滑向普通客人,至于中国茶文化高雅与气质的内涵在英国已经成为适合自己绅士与风度的象征。中国在英国整个茶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只能算是起到了导体的作用。之后,英国可以说进入了自己独立发展文化的阶段,而这个阶段的特性又取决于英国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社会的需要和发展状况。可见英国茶文化在转型阶段,前期因素以外国的影响为主,后期因素以本国自身的社会特性为主。
参考文献:
[1]林齐模.近代中国茶叶贸易的衰减—以对英国出口为中心[J].历史研究,2003(06).
[2]陶德臣.论清代茶叶贸易的社会影响[J].史学月刊,2002(05).
[3]郝赛丽.英国人的饮茶风俗[J].中国茶叶,1998(06).
[4]王玲.中国茶文化[M].北京:中国书店,1992.
[5]陈椽.茶叶通史[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
[6]贾雯.英国茶文化及其影响[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7]杨静萍.17-18世纪中国茶在英国[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06.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