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从中国家具原创设计现状,得出家具原创设计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从家具的消费群体、流行趋势、突出特性等家具的原创设计思路。希望能够为家具设计从业人员提供一点参考,在家具产业国际竞争的行列中,助力中国家具设计走上原创之路。
关键词:家具设计;原创设计;设计思路;国际竞争;家具产业
中图分类号:TS664.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3-0085-01
一、家具原创设计现状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实施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为中国的经济注入了新的能量,也为中国接受世界家具产业的转移创造了条件。中国家具获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但同时家具设计缺乏原创性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我们有些企业长期依赖模仿,主张“拿来主义”,国内外有关家具设计知识产权的纠纷时有发生,甚至有国内企业出国参观展览时,被展商拒之门外的情况出现。中国的家具制造企业,对国内外家具设计的抄袭模仿已经成为了一种风气,一颗毒瘤,原创设计的严重匮乏已经成了业界很多有识之士的心头之痛。
二、家具原创设计思路
笔者作为一名家具设计专业的教师,结合职业学校家具设计人才培养的实践,谈谈家具原创设计的几点思路。
(一)划分家具的消费群体
在家具的设计之初,我们要先对使用消费群体有一个大体的划分,如果是以普通工薪阶层为主要消费群体,设计的目标应该是经济实惠、简洁实用,在提高空间利用率的情况下尽可能兼顾美观。如果是定位在中高层次的消费群体,这部分群体主要是城市“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这些人事业有成,思想独立,个性化追求比较明显。同时对成本进行适当控制,让这类群体喜爱的同时感到物有所值。还有高消费群体,这部分人属于消费金字塔的顶尖。对这个群体的家具,重点从风格、品味以及产品舒适性上做功夫,并注重产品的制作工艺。
(二)关注家具的流行趋势
家具的原创设计要紧跟时代的潮流,抓住时代的潮流,去规划流行的风格,如动感、活力、阳光、鲜亮的后现代主义;灵秀、优雅、具明清风格的新古典主义;融会欧式美丽,彰显个人魅力的西方新古典主义;原汁原味的新自然主义,稚嫩、单纯、轻松、梦幻的童趣主义等。
(三)加强原创的突出特性
1.设计创新性。一个新的设计理念,一种新的设计思想,它不一定为大众所接受,也不一定长期生存和得到发展。所以当某种家具产品第一次出现在市场上的时候,企业和团体可能面临着巨大的商业风险,但正是这种风险,奠定了企业或团体良好的商业、品牌形象和无穷无尽的发展机遇。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冲动、激烈和智慧应该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也正是这样,社会才有了进步和发展。如第一张具有按摩功能的床、第一把可折叠椅等均属此类。
2.设计多元化。家具设计也要吸收别的行业精华,如美感服装的多元化风格。家具也要从材质、颜色方面都是呈现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色彩,五彩缤纷的家具,特别是强调儿童家具,用大块面的颜色,基本上走进了一个时尚的舞台,表现了现代家具多元化和充满个性的需求。
3.设计时代性。潮流的东西一般五到十年为一个周期,时尚的东西一般一两年就被遗弃了。因此,进行家具设计分析时,对属于风格、个性层面的东西要固守。对属于潮流的东西要迎合,属于时尚的东西只可拿来点缀。
4.设计民族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历史越长的国家,文化底蕴越深厚,值得挖掘的东西也就越多。我国是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也就包罗万象。如何把这些历史文化融入到我们的家具设计中,尽显东方古国的神韵,是我们努力挖掘的方向。如杰出的家具设计师朱小杰先生,可谓是中国家具原创设计的代表之一,其设计的“清水椅”,就是对明式“圈椅”的一种改造,一种创新,将海绳线编织成椅子的坐垫,与木材搭配。
5.设计国际化。对不同的设计题材、设计元素进行国际化的设计诠释是使一个原创设计具有国际性特征的有效途径。一个设计题材、元素在它最初产生的时候,可能是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的,这种具有地域性认可的是否具有国际化认可的潜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这些设计题材、元素的诠释方式。如刘文金学者曾就“中国传统家具的现代化”问题进行过比较深入的研究和实践,结果表明:以优秀的中国传统家具的某些题材为基础,进行具有国际化的“设计元素符号化、材料多样化、结构可拆装化、工艺设计现代化”等设计改造,收到了很好地成效。
三、结语
从中国加入WTO起,我国的家具产业就已经加入到了国际竞争的行列中,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只有提高我国的家具产品原创设计能力,才能在世界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虽然家具的原创设计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是需要综合多个方面,付出大量努力才能够实现的,但路虽难,我们在前进。
参考文献:
[1]胡景初 中国成为世界家具王国是历史的必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6(12).
[2]陈莲梅.我国未来家其行业市场展望[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4(03).
[3]方威.提开我国家具企业竟争力的营销策略探析[J].绿色中国,2004(12).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