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声乐教学中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融合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5847
黄静

  摘 要:声乐艺术是当今人类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与喜爱,本文就当下发展趋势讨论了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互相借鉴与吸收。

  关键词:美声唱法 ;民族唱法 ;通俗唱法 ;融合

  中图分类号:J6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0-0231-02

  一、美声、民族、通俗唱法及其互通性:

  1.美声唱法(意大利文:Bel canto):又称“柔声唱法”。它不仅是一种发声的方法,还代表一种演唱风格,一种声乐学派,因此通常又可将它译作美声学派。 美声歌唱不同于其他唱法的特点在于,它采用了喉头位置较低的发声方法,因而产生了一种明亮、丰满、松弛、圆润,而又具有一种金属色彩的、富于共鸣的音质;其次是它注重乐句的连贯,声音的灵活,刚柔兼备,以柔为主的演唱风格。

  2.民族唱法(意大利文:Nazionale cantanti):是根据中国各族人民自己民族的习惯爱好,创造发展起来的一种唱法。其中包括中国的戏曲、说唱、民间歌曲和民族新唱法等四种唱法。民歌和民歌风格的歌曲均带有浓郁的地方音调,在演唱时如能用方言更能表达其内容与色彩,用普通话来演唱也是可行的。由于民族唱法产生在人民群众之中,继承和发扬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在演唱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演唱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语言生动,感情质朴,因此,有很深的群众基础,是中国老百姓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3.通俗唱法(又称流行唱法):始于中国二十世纪30年代。其特点是声音自然,近似说话,中声区多使用真声,高声区一般使用假声。较少使用共鸣,故音量较小。演唱时需借助电声扩音器,演出形式多以独唱为主,也有对唱、合唱、重唱等形式,常配以舞蹈动作渲染舞台效果,追求声音自然甜美,感情细腻真实。

  4.互通性:(1)呼吸:这三种唱法均需要呼吸作为歌唱发声的动力与基础,正确发声、优美音质、多变化的音色和感情的表达无一不与呼吸密切相关。美声唱法采用的“胸腹式呼吸法”与民族唱法所要求的“丹田之气”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都是在气息支点上利用横膈膜的力量来调整声音的深浅,根据演唱作品的风格,利用共鸣腔体和呼吸技巧进行音色的变化,以此表现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通俗唱法在呼吸上也要求气息的支持,但程度不同。(2)共鸣: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在歌唱中使用的都是整体共鸣的方法,但在使用时是有区别的,关键在于不同风格作品对共鸣腔体的不同要求,而在通俗唱法中,不刻意强调演唱者的整体共鸣。(3)声区统一:美声唱法主要强调混合声区的运用,追求三个声区的统一、连贯、音域宽广和无明显的换声点;民族声乐对于声区有“三不”的要求即“高音不刺耳,中音不显燥,低音不显浊”,演唱时追求具有真声色彩的假声歌唱,使声音听起来色彩丰富,既有真声坚实有力的特点,又有假声空灵通畅的特点,声音明亮集中,親切柔美;通俗唱法主要追求演唱时的感情,声音自然,接近说话,中声区使用真声,高声区一般使用假声。

  二、美声、民族、通俗唱法融合的必要性

  1.民族唱法源自我国各地、各民族的民歌、戏曲,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自美声唱法传入中国以来也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因此这两种唱法在我国高校声乐教学中得意发扬光大,在今后的教学中,若能将两者有机的融合,将会使中国声乐艺术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使疲软的中国民族音乐艺术发展道路更加宽阔。

  2.通俗唱法的咬字是接近生活化的,内地近年来学习的西洋传统唱法遵循的模式仍是五十年代的前苏联模式,这种唱法反映在演唱上最突出的缺点就是吐字不清和可怕的声音颤抖;民族唱法在咬字上则过分追求字正腔圆。前两者没有像通俗唱法一样生活化的咬字,所以无法直接的表达歌唱者地感情世界。

  而普通群众之所以可以广泛的接受通俗唱法,正是因为它的生活化。因而,美声、民族、通俗这三种唱法的融合,是普通群众广泛接受美声唱法、民族唱法的必要条件 ,让美声、民族唱法在群众眼中更“接地气”。

  3.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产业化的趋势更加明显,融合成为了当今时代的大趋势,音乐不能采用千篇一律的演唱方法、演唱模式、和演唱声音。固守成规会在时代进步的浪潮中被淘汰。这也是三者融合的原因之一。

  歌声能给人们带来艺术美的享受,只有不断地探索各种演唱方法相互之间不断的融合,才能做到创新;只有遵循科学的发声方式,音乐作品的演唱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这三种唱法的有机融合,相互借鉴,已经成为社会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手段,是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的。

  4.就声乐教学的角度来看,这三种唱法的融合是当今音乐发展中声乐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大多就职于中小学,对其的教学要求不是成为某个唱法的专业人才,而是普及性艺术的工作者。这种工作需要培养的是音乐素养全面的人才,这样的学生毕业后将面对不同的工作环境和音乐演出任务,他们不仅需要顺应市场需要演唱通俗歌曲,还应能够演唱美声及民族唱法的歌曲。所以,美声、民族、通俗,这三种唱法的相互融合在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融合途径

  在演唱中国民族作品时,可以借鉴美声唱法中的气息的运用、共鸣的运用等。在演唱艺术歌曲是,在过程中保持吸气的感觉、气息积极的流动,声音平缓均匀、持续连贯,追求声音的连贯;在演唱民族色彩浓厚的民歌时,要运用偷气、换气等手法;再演唱具有民间风情的歌曲时可以采用美声唱法中花腔的技巧。中国传统的民族唱法主要以口腔共鸣技术为主,在声乐教学中可以借鉴美声唱法中混合共鸣技术来克服民族声乐中挤、卡、压的声音,使声音获得胸腔、口烟腔、头腔的共鸣,丰富声音的色彩及美感。举一反三,通俗唱法亦是如此,根据不同的声乐作品来使用气息技术、共鸣技术,科学的运用不同唱法。

  四、三种唱法在声乐教学中相互融合的表演形式

  如今各唱法彼此融合的情况越来越多的,如在民族唱法的基础上融入美声唱法的技术,形成俗称“民美”的演唱方法,采用“民美”唱法演唱的歌曲有《春天的芭蕾》等;在民族唱法的基础上加入通俗唱法的一些元素,形成俗称“民通”的演唱方式,经常采用“民通”唱法演唱著名歌唱家有谭晶,她以民族、通俗、美声三种唱法融为一体的跨界演唱风格而著名,代表作有《在那东山顶上》等或在美声唱法的基础上加入通俗唱法的一些元素,形成俗称“美通”的演唱方式等等。

  除此之外,像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200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著名民族歌唱家宋祖英与流行歌手周杰伦合作的《本草纲目》;2009年6月30号在鸟巢体育馆演出的由著名民族歌唱家宋祖英和美声歌唱家多明戈合唱的《山歌好比春江水》和《千里之外》等。

  五、结语

  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专业教师,需要全面的艺术修养,在追求专业化,技能化的同时,拥有开放的声乐审美观和开放的声乐美学的观念,来积极促进各个唱法的融合,创新声乐教学体系,使本民族音乐艺术与外来的音乐艺术互融互敬,也使我国的声乐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

  无论是哪种唱法,最重要的都是掌握歌曲的风格与内涵。感情是作品的灵魂,音乐则是最终的表现。这三种唱法地融合,让我们更有动力去追求用适合的声音、适合的形式,在适合的舞台上传递美的旋律,演绎动听的歌曲。

  参考文献:

  [1]沈湘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2]张旭东.中国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字声问题及审美差异[J].人民音乐,2010(01).

  [3]李艳梅.通俗歌曲演唱技巧[M].北京:高等教育图书出版社,2010.

  [4]苏祥玲.美声、民族与通俗唱法相融合之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30).

  [5]韩丽娜.通俗、民族、美声唱法在歌曲演唱中的交叉运用[J].艺术研究,2011(03).

  [6]郝晶华.徐寅晨.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相互借鉴与融合[J].音乐创作,2013(06).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