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李凤来遗书考析鹤山建县前后的社会经济状况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6738
李锦飞

  摘 要:以《李凤来遗书》为前提,结合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微观角度,从一个小角落反映鹤山建县前后的社会经济状况。

  关键词:李凤来遗书;迁徙;鹤山;建县前后;社会经济状况

  中图分类号:F129;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0-0148-01

  翻开人类历史,每一页都写着“迁徙”二字。鹤山禾谷、白米田客家李氏是清初从永安县(今河源市紫金县)迁徙来的。开基祖李凤来临终以七字句遗书叙述生平,较详细地记述了他分别于鹤山建县前和建县后二下鹤山创业的过程,是非常难得的原始资料。原文不少漏字、白字、异体字和客家口语,个别语句不很通顺,现参阅《李氏家谱》试以整理,释读其大略文意,并结合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以祈从一个小角落反映鹤山建县前后的社会经济状况。

  吾今当年六十三,思想百千尽皆堪。

  为人须要守本分,切勿昧良利己身。

  行年事务悉历出,晋作唔系积福人。

  这是李凤来七字句遗书开头几句。他六十三岁那年身染重病,知道自己快不行了。思前想后,觉得自己一生虽然坎坷艰难,但在自己的努力拼搏之下,也算小有成就,全家人在自己带领之下迁来鹤山并已安居下来,值得宽慰,值得把它记述下来让子孙后代看看,遂以七字句叙述生平。首先告诫儿孙“为人须要守本分,切勿昧良利己身。”回想往事,历历在目,自己一生劳碌奔波,系辛苦命,不是亨福之人。

  李凤来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四月二十四日生于广东惠州府永安县下黄砂水潭郁,后移居李塘。他少习诗书,明礼义,为人勤劳厚实。本务农,成家之后开始做些小生意。

  庚子年来禾谷市,生理①交接几多人。

  莫谓往来富贵客,且处炉釜囗商身。

  日兴月盛利益有,行船走水不曾停。

  生钱放债存本分,买卖交易无欺心。

  东邻西伴无人怨,五尺童子有誉声。

  这里先交待一下社会背景:为彻底铲除台湾郑氏反清武装力量,清政府分别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及康熙三年(1664年)颁布“迁界令”, 强令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八十里。“迁界令”使沿海地区人口骤减、土地荒废,给百姓造成极大苦难,而清政府在打击台湾的同时,也损失税银,造成社会动荡。于是,康熙八年(1669年)正月, 清政府决定部分地区“展(复)界”。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宣布废止“迁界令”。“迁界”使得“迁界区”人散难归,田地荒芜。为尽快恢复生產,康熙降旨招民复业,奖励拓荒。此时,在朝廷及地方一系列招垦劝农政策的感召下,人多田少的粤东穷困山区人民纷纷迁往广东沿海地区②。

  康熙五十九年庚子岁(1720年),李凤来年二十七,他开始来禾谷市做生意。当时鹤山未建县,禾谷属开平县古博都。禾谷,在鹤山旧县城鹤城之南,东临址山河(旧称鹤城水),西倚皂幕山,因处昆山之南,又称昆南。乾隆十九年编的《鹤山县志·卷之四·圩市》就有“禾谷坪圩”,为当时鹤山22个市集之一。又据梁润枝《鹤山便览》:禾谷圩,清雍正十年(1732年)里人钟、谢、卢、官、杜、卫诸姓倡置,以附近禾坪围、谷围二村各取其首字命名。然而,李凤来这篇遗书说明,至迟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已有禾谷市了。李凤来之所以来禾谷做生意,一来是因为家乡人多地少,且多为山地、丘陵,土地贫瘠,难谋生计;二是因为这里的居民都是粤东迁来的客家人,大家语言习惯相同,容易沟通。

  虽然安分守纪做生意,无奈与人发生生意纠纷,惹上了官非,在省城广州被冤困六个月,备受磨难,最后散尽了钱财才得以脱身。李凤来第一次来禾谷就这样因惹了官非而告终,重回永安老家困守了十多年。这里并没有交待清楚惹了官非的前因后果,我想这终究算不得是什么光彩的事,他不想多讲罢了。

  李凤来脱身后,回到永安李塘老家,思前想后,觉得家乡一向贫困,地少人多,难觅生计,况且父母先后故去,已无牵挂,他决定再度外出谋生。由于曾来鹤山做生意,对这里比较熟悉,又值鹤山招人垦荒,所以他选择来鹤山。看得出,李凤来第一次来鹤山只是想出来闯一闯,赚点钱,这一次他已作了全家迁往鹤山的打算,但还不敢一下子把全家带过来,决定还是自己先过来探探路,心中已有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计划。李凤来这篇七字句遗书对于他回到永安老家的十多年时间的事竟只字未提,或许是过于平淡吧。通览全文,主要是记述他二下鹤山艰苦创业的历程,恰好留下了这些我们最需要的宝贵资料。

  鹤山建县后,蜂涌而至的客家人主要聚集在址山(鹤城)河中上游及莱苏河、民族河(两河旧称新化水)上游,禾谷仍不失其中心地位。它北连鹤城,南达址山,西接云乡,东通松塘等地,水陆交通均占优势。当时禾谷还有客船往返江门、新会——“禾谷坪大田基一四七往江门、新会渡”,大约3天有一班船。可能是由于鹤城河上游水浅,鹤城的人要坐船到江门、新会须到禾谷上船。址山到禾谷这一段河道,以前比现在水深得多,至解放后修筑了将军陂,才绝了船迹。传说禾谷曾有盐井,井水与大海相通。

  鹤山多丘陵山地,皆宜植茶。“自海口直至附城,无论土著客家多以茶为业。” “邑中物产惟此可以甲诸郡” 。鉴于当时鹤山人多种茶,李凤来担着货物村过村地卖,边卖边收购茶叶,然后将茶叶运去贩卖,再买回货物上村卖,如此双向赚取差价。

  乾隆八年癸亥岁(1743年)二月十八日李凤来将家眷接来,因未建有房屋,全家暂时栖身禾谷市。一家人勤劳节俭,一边耕作,一边做生意,陆续置有二十余亩田,并小有积蓄。于乾隆十二年丁卯岁(1747年)十二月初二日在白米田网山脚田面兴工建屋,十二月十三日落成,终于定居下来。虽然全家迁来了鹤山,但永安老家还有兄弟亲朋和祖坟祖屋,免不了要回去的,这三年就回去了四次。老家路途遥远,回去一次不容易,辛苦积攒的钱因此用去不少。原在老家时已为长男找了媳妇,因尚年小,未过门。现儿媳已长大,又回永安将她迎娶过门,带来网山脚。

  乾隆十七年(1752年)李凤来回永安老家,得知五弟凤翔已病故一年多,弟媳孀守二载,财主频频逼债。退田拆还之后,虽解除了财主逼债之苦,但仅剩六七两银,怎能养活一家人呢?众亲友都劝李凤来将他们带到鹤山去。于是于当年十一月十八日,花了七千文二十七钱包下一条小船将五弟一家带来鹤山,他们一家人都欢天喜地。至今(李凤来临终前)虽不算富裕,但总算能维持温饱,比在老家好,幸好当初将他们带来鹤山,希望他们不要忘了他的一片苦心。 凤翔一家到来后,居禾谷坪昆南义学侧,他们居住的地方就叫凤翔里。

  从上述几句可知,李凤来他们从永安到鹤山,是坐船的。那么,为什么不走陆路而坐船呢?因为当时陆路交通落后,更没有先进的陆上交通工具,广东山多水多,道路崎岖曲折,马车都难以通行,一般人主要靠步行。从永安李塘到禾谷约500公里,途中要经过好几条大江河,一家大小带着行李,爬山涉水,是相当艰苦的。而坐船由东江顺流而下,入珠江,再转入西江到江门、新会,经潭江入址山河直达禾谷,虽然也不是很快,可舒服多了。

  李凤来生有五个儿子,一个个长大了,娶上媳妇,就有10个青壮年劳动力。充足的人手,是开基创业之本。他们除了努力耕作外,又于乾隆十九年甲戌岁(1754年)在禾谷市租铺做生意。有了固定的店铺,不用再担著货物奔走乡村了,但租人店铺要交租,辛苦赚来的钱要交一大截给人,非长远之计。第二年冬自造了一间店铺,经营饭店及杀猪卖肉。至此,屋、田、店俱立。

  丙子年夏身沾恙,不时喉痛食难吞。

  暗想我身阳年尽,闲中无事写原因。

  若是我身阳寿尽,男儿你爱做成人。

  我今交有田店屋,男勤妇俭爱学人。

  可惜我今唔曾问③,吝媳(啬)未知生死命。

  只恐一朝身故去,晋作儿孙日后间。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夏,劳碌了大半生、刚有所成就的李凤来却病倒了,不时喉痛食难吞,他知道这次病得不轻,暗想自己阳寿将尽了,于是执笔写了这篇七字句遗书。他告诫儿子们:我死后,你们要好好地做人,我今交有田、店、屋,你们要男勤妇俭,学我那样勤俭持家,踏实做人。可惜自己为吝啬几个钱,没有为自己算过命,不知自己能否过这一关,只恐一朝身故。

  从康熙五十九年庚子岁(1720年)李凤来第一次下鹤山,至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夏李凤来去世的这一段时间,正是广东社会相对稳定的时期。之前发生的清军入粤、广东义军和南明永历政权抗清、“社贼”之乱、沿海居民“迁界”、三藩之乱等,之后发生的广东天地会起义(始于嘉庆初年)、英军入侵、太平天国革命、洪兵起义、粤西土客大械斗等等,每一事件都给粤中或粤西地区造成巨大的创伤。因而李凤来又是幸运的,一个安定的社会给了他来鹤山创业的良好机会,他把这个机会抓住了。

  注释:

  ①生理:客家口语,即生意.

  ②民国九年赖际熙《赤溪县志》卷八《赤溪开县事纪》.

  ③问:这里指问卜、算命.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