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昆山三贤祠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6738
王广成

  摘 要:在历史上,昆山市现有的辖区内曾经有过四个“三贤祠”。第一个“三贤祠”祭祀卫泾、叶盛和张和;第二个供奉陆贽、陆烈和陆龟蒙;第三个祭祀明朝殉节的朱集璜、陶琰和朱用纯的祠堂;最后一个是纪念顾炎武、归有光、朱柏庐的祠堂。通过回顾昆山“三贤祠”的历史,从而进一步了解昆山的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时代的道德观。

  关键词:昆山;三贤祠;物质文化遗产;道德观

  中图分类号:K825.6;I20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0-0146-02

  在历史上,昆山市现有的辖区内曾经有过四个“三贤祠”。最早的“三贤祠”出现在明弘治三年(1490),是当时的县令杨子器在石浦的真如观创建的一个祠堂,用于祭祀卫泾、叶盛和张和,称“三贤祠”。 卫泾(1159-1226年),字清叔,号拙斋居士、西园居士,又称后乐居士,是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甲辰科状元。中状元后,授官承事郎,添差镇东军签判,后历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著作佐郎、贡举参详官、淮东与浙东两路提举、起居舍人、礼部尚书、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等官职。卫泾在年少时就有不同寻常的操行。他在朝为官时,因韩侂胄妒贤嫉能,排斥异己而被罢官回家。六十八岁去世时,他被追赠“少师”,追封“秦国公”,谥“文节”。叶盛(1420-1474年),字与中,是叶春的次子,正统十年(1445年)成进士,授兵科给事中,后官至吏部左侍郎,死后谥“文庄”。他在边地做官从来不带家属,只带几个抄书人抄书,公务之余未尝一时辍书。他只要一看见好书,即使不是十分完整,必然要依照一定格式抄写,储藏的书目,共有二万馀卷,所以他收藏了大量的奇秘书籍,留有《菉竹堂书目》六卷、《菉竹堂》六卷。他还是一位非常贤能的官员。张和,字节之,号篠庵。他是昆山凇南人,明正统四年(1439年)进士,本来在廷试中拟定他为第一名,因为他的眼睛生翳而改二甲第一名,景泰庚午年(1450年),受聘江西乡试主考,后来授予南京刑部主事的官职。六年后他进入翰林院,应召修编《宋元通鉴纲目》。天顺元年(1457年),回南京,升官郎中,擢升为浙江提学副使,以自己的身教来为绅士的示范,他的仪表和规范很是严整,被人们所敬仰。本性廉洁、耿介,处事端正、严谨,不进出权贵之门,听到别人讲忠义的事例,高兴地就像自己所做的一样。他生平以厚道自居,享年五十三岁,后来死在旅馆之中。他的著作有《篠庵集》十卷、《篠庵论钞》、《秋台清话》等。县令杨子器为了表彰这三位昆山名人,特地为他们创建了“三贤祠”。

  此后是锦溪的“三贤祠”, 该祠建立时在明清易代之时,是太学生陆世钥的住宅改建而成,祠里供奉着三位历史人物:陆贽、陆烈和陆龟蒙。

  陆贽(753-805年),字敬舆,唐朝时苏州人。少年即成孤儿,但表现却很不同于一般,非常勤于学习儒学,十八岁登进士第,以博学宏词登科授官华州郑县尉。判案出类拔萃,累迁监察御史。唐德宗在东宫的时候,闻其名声,召为翰林学士,转为祠部员外郎。再转中书舍人。此后,遭朋党排挤,失去皇帝的欢心,故很久没有被任命为辅相。在母亲去世的时候,藩镇所送来的丧礼钱和其他饷遗,一概都不收取。他精于吏事,斟酌决断,分毫不差。

  陆烈,字伯元,是西汉时宰相陆通的后裔。他在西汉时曾任吴县令,后迁豫章为都尉,死后葬于胥屏亭。他的子孙成为吴郡人,发展成为江南强宗大族,后来江南陆姓尊陆烈为始祖。

  陆龟蒙(?-881年),字鲁望,别号“天随子”。唐代末叶的著名诗人、文学家,与皮日休并称“皮陆”。苏州甫里人,出身官僚世家,其父陆宾虞曾任御史之职。早年的陆龟蒙热衷于科举考试,屡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有考中。此后,陆龟蒙跟随湖州刺史张抟作幕僚。后来,他回到了故乡甫里隐居,勤于著述。后朝廷召陆龟蒙为左拾遗。任命的诏书刚刚下来,他就去世了。后人因此称他为“甫里先生”。 他著有《甫里先生集》、《小名录》五卷、《笼绎丛书》三卷、《翰苑集》二十四卷等。

  再后是在康熙年间,由朱柏庐先生的门生王喆生、吕廷章等主持建造祭祀明朝殉节的朱集璜、陶琰和朱用纯的祠堂,该祠在马鞍山的南麓,初名“三贤祠”,后改名为崇贤祠,在乾隆年间重修。当时在己卯年(1699年),吕廷章等人在朱柏庐先生生前读书、教学的相在书屋合祀孝定先生、节孝先生和仁节先生。后来,相在书屋岁久倾圮,王喆生、吕廷章等人为了能够继续祭祀三位先生,就在马鞍山南、关侯庙的西偏修建了祠堂。修建的时间开始于乙亥年(1719年)的秋天到庚子年(1720年)的夏天。一共花费八十多两银子,由王喆生、吕廷章和陶琰的儿子共同出资。在康熙庚子(1720年)八月,王喆生、吕廷章等人把三位先生的牌位迎入祠堂祭告礼成。这三位先生分别是朱集璜、陶琰和朱用纯。朱集璜是朱用纯的父亲。朱集璜(1597-1645年),字以发,贡生功名。他的学问和品行被乡里推重,先后教授数百个弟子,非常留心世务。在昆山起义遭到清军镇压时,他投水自杀。陶琰是朱用纯的岳父和舅父。陶琰(?-1645年),苏州府志作陶炎,亦作陶琬,字圭稚,号别峰,昆山人。崇祯年间成为诸生。他拜同乡蔡懋德作为老师,与朱集璜关系很好,互相以实学激励。他家世代居住在鸡鸣塘,离昆山城二十余里。清兵攻打昆山城的时候,他率领三百多乡勇赴援,还未到达,就听说昆城已经陷落,回家后上吊自杀。当时的人们就说:“朱断断,陶植植,生同学,死同穴。”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奉皇帝的圣旨把他的牌位放入忠义祠。咸丰年间,这个祠堂毁于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同治八年(1869年)的冬天,新阳知县四川巴江廖纶把该祠改建成专门祭祀朱柏庐先生的专祠,而且把朱柏庐的门人也附带祭祀。他曾亲手书写过朱柏庐先生的《治家格言》,也称《朱子家训》。

  最后的三贤祠是建在西塘街的“三贤祠”。它建立的时间是民国三十三年(1945年),在今江苏省昆山中学内,为纪念顾炎武、归有光、朱柏庐而建造的。顾炎武(1613-1682年),初名绛,字忠清,在昆山县学读书时的庠名叫顾继绅。明朝灭亡后改名顾炎武,字宁人,亦署蒋山佣,学者尊称他亭林先生。他一生留下了大量的学术著作,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还提倡務实的学风,开启了有清一代的学术风气。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自称项脊生,昆山玉山镇人。归有光的住宅在玉山镇酒坊桥南,内有承志堂及左右夹室。他九岁就能读书作文,十岁时写了《乞醯论》,十四岁开始应童子试,二十岁考了第一,补为苏州府学生员。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举,在应天乡试中考了第二名,声名大振,此后八次到北京参加会试都没有考中。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考中三甲进士,授湖州长兴县知县。隆庆三年(1569年)改顺德府马政通判,次年升南京太仆寺丞,留北京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死于任上。他开创了明朝中期的一代文风。

  西塘街和东塘街历来是昆山县城的繁华之地,由于西面可以通娄江而交通方便,许多大户人家都住在那儿。当时修建西塘街“三贤祠”的是汪伪政府,他们打着纪念顾炎武、归震川、朱柏庐的旗号,希望欺骗和奴役中国人民。很快,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此“三贤祠”后来被国民党政府改为“忠烈祠”。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在西塘街的三贤祠一带开始营建江苏省昆山中学新校舍,以后逐年扩建,至1959年学校全部迁入新校舍。1980年,该校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为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之一。2000年4月被确认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2004年3月,被评为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

  参考文献:

  [1]陈尚隆,陈树谷(清).陈墓镇志:乡镇志专辑第六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2]康熙.昆山县志稿[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