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析北宋汝窑的艺术特征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6775
廖瑜

  摘 要:汝窑位列宋代“五大名窑”之首,是宋代北方地区著名的青瓷窑,北宋汝窑以其清淡含蓄的釉色、古朴优雅的造型、自然天成的纹饰、独创的“支烧”技法以及形式多样的款识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

  关键词:北宋;汝窑;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K8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0-0145-01

  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高峰时期,被誉为“瓷的时代”,汝窑是宋代北方地区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以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和艺术气质位列宋代“五大名窑”之首。汝窑创烧于距今800年前的北宋晚期,因产于宋代的汝州而得名。宋人叶真《坦斋笔衡》记载:“本朝以定州瓷器有芒,遂命汝州造青瓷窑”,由此可见,北宋初期为烧造宫廷用瓷的定窑因采用“覆烧”的技法,使得器物的口沿部位有“芒口”,即口沿无釉,涩边,不适于作食器,所以另外兴建了汝窑,官方“弃定从汝”的做法,使汝窑的身份由民窑转换为官窑,其窑址在今天的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清凉寺。

  北宋汝窑烧造宫廷用瓷仅20年左右,约在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烧造时间短暂,传世作品极为稀少,早在南宋就有人发出了“近尤难得”的感叹。如今全世界有迹可循的北宋汝窑瓷器仅有70件左右,分散藏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私人手里。关于汝窑的特征,中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青如天,面如玉,蟹爪纹,晨星稀,芝麻挣钉釉满足”。北宋汝瓷呈现了宋代瓷器在单色釉方面的成就,反映了宋人宁静淡泊、妙法自然的审美心态。目前,汝瓷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清淡含蓄的釉色

  北宋汝窑的瓷器以清淡含蓄的天青色而闻名于世,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此外还呈现葱绿、卵青、虾青、豆青、蟹青、豇豆青等色泽。汝窑的釉色源于其考究的工艺,《清波杂志》有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汝窑瓷器以玛瑙入釉,使瓷器表面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光洁,莹润如玉,与传说中绝世的柴窑同享“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盛誉 。“天青色”,说的是釉色如大自然中的雨过天晴之色。关于汝窑的釉色还有一个美好的传说:宋徽宗曾做过一个梦,梦到雨过天晴,远处天空的天青色,醒后他要求造瓷“雨过天晴云破处”,发誓要让工匠烧制出这样令其着迷的瓷器,最后汝州工匠技高一筹,从此,世上多了一种传世瓷器———汝窑瓷器,天青色釉也成为汝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此外天青色釉的幽玄静谧与宋徽宗笃信道教,以“静为依归”,崇尚自然含蓄、清单质朴的审美观十分契合。 “青如天,面如玉”形象生动的比喻汝窑瓷器虽由人作,宛若天成,同时体现了宋人 “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

  二、古朴优雅的造型

  汝窑的瓷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碗、盘等,从功能上分主要有礼器、,文房器、饮食装饰器等,大都尺寸不大,有“钧汝不过尺,钧汝无大器”之说。汝窑造型以古朴典雅而闻名,多仿自古代青铜器式样及玉器造型,究其原因,主要深受宋代“金石学”兴盛的影响。 宋代文人士大夫在被誉为“艺术大帝”的宋徽宗影响之下多好收罗、钻研古董。宋徽宗亦极爱文物,曾诏令访求天下遗书、古器,曾命文臣王黼等人将皇室收藏在宣和殿的三代青铜礼器加以整理、考订,每件器物都精心摹绘图形,记载尺寸、重量、容量、拓录铭文并加以释读,编撰成《宣和博古图》,这本图谱,对后世的仿古瓷器,尤其是送汝窑、官窑产生了重大影响。如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北宋汝窑弦纹樽”,身价数亿 堪称“汝瓷之王”,此樽仿汉代铜樽造型,器形规整,仿古逼真。

  三、自然天成的纹饰

  北宋汝窑瓷器表面很少用纹样装饰,有部分汝瓷的纹样,因为釉厚,装饰效果不是特别理想。比如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的椭圆形汝窑洗中刻着两条相对的鱼,因为釉厚,鱼刻得模模糊糊,不太清楚。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说:“汝窑器,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蟹爪纹”是汝窑瓷器釉面裂纹的一种,开片原本是瓷器的胎、釉膨胀系数不同而在焙烧后冷却时所形成,属于釉的一种缺陷,但因其片纹自然天成、生动有趣,后来古人掌握了其中的规律,有意为之,控制开裂纹路的大小和疏密,把缺陷发展成了美,逐渐被视作一种特殊的装饰。每一件汝窑瓷器上的开片都不相同,都是独一无二的。汝窑青瓷釉面开片细密,多呈斜裂状,深浅相互交织叠错,排列有序,开片的形成的紋样主要有蟹爪纹、蝉翼纹、鱼子纹、冰裂纹等,因其自然天成,深受宋人欣赏。此外,汝窑表面釉层中有肉眼可见的稀疏的气泡,清晰疏朗,犹如晨星一般寥寥可数,独具特色。

  四、独创的“支烧”技法

  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谈到汝窑瓷器“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芝麻钉”源于汝窑瓷器考究的做工,为了追求瓷器完美无瑕的质感,汝窑瓷器多采用满釉“裹足支烧”的技法,即制作时仅在底部以支钉隔开瓷胎和匣钵,支钉是支烧是所使用的其母,可以防止瓷器在焙烧过程中变形,避免圈足露胎不雅,也让釉尽可能覆盖住整件作品,达到满釉的效果, 烧成后釉面接触支钉的部分会留下痕迹。为了美观,汝窑使用的支钉特别考究,因而烧成后器物外底留下的钉痕细小如芝麻粒。从传世和出土的实物看,一般圆形外底留有三或五个支钉痕,椭圆形器物底部则留有六个支钉痕。如现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底部就有六个细小的支钉痕。“芝麻钉”堪称汝窑瓷器的一大特点,也成为汝窑瓷器的鉴定标准。

  五、形式各样的款识

  瓷器的款识是瓷器的身份的重要标签,但在宋代,还没有形成瓷器底下写款的制度,只有部分汝窑瓷器底部写款,这些款识记载了一段又一段的历史,主要有“甲”、“乙”、“丙”、“奉华”、“蔡”等铭文款以及乾隆的御题诗。“甲”、“乙”、“丙”铭文款,一般认为是划分等级的标识。清宫档案中明确记载精于鉴古的乾隆皇帝曾下令在清宫收藏的瓷器和所配的架座等上面,分别以“甲”、“乙”、“丙”等字标注器物等级,汝窑瓷器底部的“甲”、“乙”、“丙”铭文款也由此而来。“奉华”铭文款中的“奉华”指的南宋德寿宫的配殿奉华堂,奉华堂曾是宋高宗赵构的宠妃刘贵妃居住的地方,“奉华”铭器是奉华堂的专用品。“蔡”铭文的瓷器,应为太师蔡京动用金钱和个人权利影响汝州地方官烧造的带有“蔡”字铭文的汝窑瓷器,或是蔡氏父子受宫廷赏赐所得。

  六、结语

  北宋汝瓷之美冠绝古今,在中国青瓷史上地位显著,是单色釉发展的巅峰制作,历代均被视为珍品;同时北宋汝窑作品的简洁优美、庄重典雅、含蓄隽永折射出了宋代文人旷达、超然、深沉、内敛的人生态度以及崇尚宁静淡泊、妙法自然的审美境界。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

  [2]耿宝昌.探寻汝窑[J].紫禁城,2015(11).

  [3]黄修林 海琳.宋代汝瓷的艺术之美与再设计探究[J].陶瓷学报,2014(04).

  [4]单晔.北宋汝窑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2(05).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