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术辅导中创造美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感受美、认识美的目的,也是最具特点的美育目标,在美术辅导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美术辅导;培养学生;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7-0255-01
我们现在的国家,毛笔不仅被硬笔取代,并且由于电脑普及,“无纸革命”的兴起,很不利于中国书画的普及和发展。这种状况已经引起各级领导关注,文化部门领导尤为重视。我县文化馆应时而生地办起书、画辅导班,利用节假日时间辅导学生,宣传群众。在培养学生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同时,使家长和广大群众对中国书画有了深刻认识,群众通过接近书画、理解书画,上升为热爱书画。我是文化馆美术工作者,当然加入到辅导美术的行列,几年来我一直辅导小学中、高级的学生。几年的辛勤辅导工作,认识提高,感受颇深,特别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做了大量循循善诱的工作,积累了一些点滴经验。
人的创造精神的造就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通过多方面综合培养的结果。儿童的美术教育,是学习艺术创造与实践为基本内容的学科,对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创新人格的形成,具有别的学科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美术教育属于美育范畴,是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美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形成完美的人格。美育任务中,创造美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感受美、认识美的目的,也是最具特点的美育目标。
一、激发创作兴趣
美术,从整体上说大多数儿童喜欢它,但是一班几十个学生,具体到每一位学生来说,喜欢的程度不同,兴趣的浓厚程度也不同,这就看辅导老师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激起他们的创作兴趣。例如,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创作一副荷花图。首先给学生演讲一则“神笔马良”的故事,然后利用影碟机播放马良画的画。这样一来,场面马上变得热情高涨起来,个个磨拳擦掌、跃跃欲试。趁时,马上向学生提示创作要点:可以画三五枝荷花与几片荷叶;也可画一塘荷花;还可画桥边的荷花;亦或以荷花为主,再画上岸边柳树等等,总之,按平时见到的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构图。学生在创作中个个神情贯注,画室内鸦雀无声。至于最后的作品如何,是否人人画的都够标准,那不可能,也更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兴趣激增,情趣高涨,创作激情浓厚,并从中感受到艺术创作的愉悦。
二、坚定创作信心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全部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幅小小的儿童作品,就是一个小小世界的探索。其想象之奇特,构思之大胆,手法之自由,尽情宣泄的色彩不受任何约束,这正是儿童作品最动人、最精彩的价值。辅导的时候经常发现,学生的创作各具魅力之处,尽管有些创作出现一些欠缺,可当你换一种角度去欣赏,会发现它也是很完美的。但是有极少数学生,写生作品总是与实物相差甚远。这部分学生不愿自己的画让人看见,总说自己画不好。于是我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肯定画中的成功之处,针对画中的闪光点大加表扬,鼓励其今后的创作一定能成功。这样一来,学生的胆子大了,信心足了,绘画勤奋了,好作品不断诞生了。其中有一学生创作的“排队”在市儿童绘画竟赛中获一等奖,画面上的妈妈正在给奶奶洗脚;妈妈身边还放养一盆冒着热气的水,姐姐正给妈妈解鞋带,等着给妈妈洗脚;门口的弟弟正端着水向屋里走来。小作者自己说,弟弟在排队给姐姐洗脚呢。看到画面,感慨万千,多么生动的画面,多么巧妙的构思,它的内涵表现了多么高尚的品德。
每一个孩子都想表现自己、展示自己,向往成功、享受成功,这是孩子的天性。关键是指导儿童创作过程中,要肯定并表扬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坚定信心,使他们的向往逐步实现。辅导者尽量让儿童做画画的主体,让他们发现其中的乐趣,画他们最想画的事物,画他们生活中熟悉而又感融最深的事物,老师只作引导、解惑。这样能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树立自己的信心,不再畏难;有了自信,孩子就敢画了,有了自信,孩子就能自如地描绘生活,有了自信,想象的翅膀就可以自由飞翔,创作出精彩的作品。
三、提供创作素材
在美术辅导的过程中,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现象能力及表现能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作空间,是学生画好创作画的关键。观察是认识各种事物的前提,没有观察就不能认识事物的全部和实质。创作的基本程序是由观察到认识,继而到現象,接着动笔创作出美丽的国画。美术辅导模式不能单一,内容也不能单调。于是我就让学生走出画室,观察自然景物,在自然中搜寻创作素材,暑假一个月的辅导,至少有两次这样的活动。在去之前向学生布置任务,讲清楚要点。例如带学生去公园,讲清楚你想作大的画面,观察时注意近大远小、近实远虚;你要画亭台楼阁,应注意其结构及你所观察的角度,等等。学生兴趣浓,观察认真仔细,认识深透明了,有的竟画起了速写。活动之后再看学生作品,真是千姿百态、新颖别致,特别在造型标准、构图合理、用色准确而丰富三方面,得到了飞跃性的进步。
这样的活动,使学生真正理解了美术“源于生活、师造自然”的意义,让他们内在的创造性、造型表现欲望与外部存在的美术相碰撞,让美术与生活相沟通。这样的活动,使学生的创作欲望更高涨,他们的体会是搞创作得心应手。
总之,美术文化教育具有趣味性、形象性、感染力、渗透力,对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有着深刻而又实际的意义。通过美育,使学生真正获得对他们终身发展有益的美术能力,从而达到人格完善的终极目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