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20793
冷欢欢

  摘 要:人文关怀发源于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追求。它提倡自由,尊重个性。中学是青少年一生中的黄金时期,也是青少年确定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人文关怀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语文是百科之母,也是人文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们感受到一种人文关怀,能激励学生勇于张扬自己的个性,保护他们的创造力和好奇心。本文通过剖析人文关怀的概念,论述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性,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做好人文关怀,为做好初中語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并最大程度地发挥人文关怀的作用寻找到新的途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关怀;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7-0247-01

  初中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人文应用学科,它以情感为纽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幼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他不断壮大,最后排挤自己缺点的杂草①。”老师在教授语文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同时,要给学生一种爱的关怀,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借助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为孩子提供一个情感体验的平台,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一些选择。

  一、人文关怀的概念剖析

  人文一词在古代就已经出现。“在《易.贲.彖》中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句子,在这里作者最早提出了人文概念。 “人文化成”也影响到中国的教育思想,儒家教育理念中的孝悌之教就是人文教育的体现②。“人文关怀的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③。”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自由、积极、主动的发展,而不是由外力强制的发展,是各方面素质都得到较好的发展或达到一定水平的发展,是在承认人的差异性、特殊性基础上,与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全面发展。

  二、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人文教育是当前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共同话题。人文主义也是国家大力提倡的一个教育理念。纵观当前我国教育现状,教育者给予学生的人文关怀还十分缺乏。2011年10月18日,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学校门口,多数孩子戴的是红领巾,而有少数孩子戴的却是绿领巾,来接戴绿领巾孩子的家长表情尴尬。一名孩子说:“调皮、学习不好的学生就得戴绿领巾,老师要求上学、放学都不能解开,不然就在班点名批评。”紧接着是包头的“红校服”事件,无锡一些学校的老师要求班级里的差生到医院测智商,江西南昌一所中学的期中考试中,成绩较差的学生被“请”到屋外进行考试……。校园“冷暴力事件”接连不断,而在人文性最强的语文学科教学中,大多数老师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语文不再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实用性学科,一切都为考试让步,情感体验被忽视。

  三、如何加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一)师生平等,在教与学中共享共创

  语文课本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途径,也是情感交流的一个途径。“语文老师可以透过形形色色的文字符号,让学生去体味其中蕴含的情和意,成为一个被感动的读者;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然后设置一种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的张扬,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随着作者的一颦一笑去忧去喜④。”语文教学应该在作者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作为语文教师,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性。

  (二)多元互动,多维度评价学生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自己。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能以成绩为唯一标准,轻易给学生贴上标签,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励学生积极进取,自信快乐的生活和学习。“多维度评价策略使每一位学生在不同学习层面上体验到成功,找到了自信。成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之源,而多维度评价有助于学生发挥自身优势让每一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是十分有益的⑤。”评价主体应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改变老师一人承包的模式,增加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语文教师不仅要教语文,而且也要教“做人”。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有健全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善于与人共存;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善于发现和探究;有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注释:

  ①李镇西.追随苏霍姆林斯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13.

  ②吴启安.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关怀[J].教育研究,2005(17):32-33.

  ③谢秋灵.浅谈初中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J].华章,2013(29):274.

  ④胡洁.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J].基础教育,2013(11):120-121.

  ⑤翁静芳.教学评价的情感性处理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J].浙江教育科学,2008(05):32-35.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