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思考,作为音乐教师,需要以怎样的意识观念去“看”音乐的美?通过教师的引导,继而令学生能够发现、体会和感悟音乐的美。
关键词:音乐教育;音乐美学;以美立教;美育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7-0242-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美育是审美的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①在“以审美为核心”的学校音乐教育基本理念下,我们不断认识到音乐教育是不能脱离审美的教育,特别是不可缺乏对音乐美感的理解和感悟的教育,而以美育人的选择和目标自然离不开对音乐“美”的认识和思考。从音乐美学的角度看,作为音乐教师,需要以怎样的意识观念去“看”音乐的美?从而引导树立学生的正确审美观念,并提升其审美能力,达成音乐教育以美育人的目标呢?
每个人都有一双欣赏美的“眼睛”,看到的美都是不尽相同的,这也表示着每个人都有自己认识、品味和评价美的标准,音乐的美更是如此。随着音乐美学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音乐之美认识的意识观念也在思辨中不断变化着。什么是美?这一个“美”字,可谓是美学领域中的核心关键字,至今仍有不少美学理论认为“美”是最为重要的研究对象,涉及到美的问题、美的认识、美的现象等等。而音乐的美,除了研究“美”之外,还离不开对“音乐”的关注。 “音乐美学是研究人类音乐立美与审美实践的本质与规律的一门艺术科学。与纯粹的有关音乐的哲学思辨不同,音乐美学不仅仅关注音乐的本质、意义等本体论问题,有关音乐的特殊性以及人的音乐感性实践的普遍规律,都是音乐美学研究的重点所在。”也就是说,音乐美学并不是一门只研究音乐本体的狭隘的艺术理论,它也涵盖了对音乐实践普遍规律的探寻,这也意味着诸如音乐的创作、表演、审美都是音乐美学所关注的问题。由此,音乐对人以及社会所具有的功能和价值,尤其在教育方面,自然也就成为了美学研究的一个范畴,对于音乐教育的实践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具体到以美育人的音乐教育中去,音乐教育是美育大阵营中的一个重要营地。音乐是一门特点鲜明的艺术门类,有其自身特殊的美和意义。音乐的美从音乐美学角度观之,大体围绕着音乐观念及其存在方式、音乐语言与音乐形式、音乐内容及音乐表现、音乐创作与音乐立美等方面,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理解音乐的美?并且以“美”来对人进行教育呢?
首先,从音乐观念方面看,我们通常是以什么样的音乐认识去理解音乐的美?尤其是音乐教师,面对着学生未踏入长期的社会生活,缺乏足够的艺术实践活动时,教师需要用什么样的音乐观念来传递出音乐的美,让学生随着教育引导去体验呢?毋庸置疑,音乐美学的思想可以与音乐教育相融会,为教师树立较为合理的音乐观念提供借鉴,也为进一步树立学生的正确音乐审美观和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打下基础。特别是当我们在面对有着争议的所谓“另类音乐”、“反美”的音乐,例如约翰凯奇为代表的后现代音乐作品,或是解构主义音乐作品以及拼贴音乐、偶然音乐。亦或是互联网时代下催生的“快餐式”音乐时,这样的音乐是不是美的?甚至还会出现这样的音乐究竟还是不是音乐的疑问。当然,如果我们的音乐观念,不因长期稳固的社会经验和审美经验,而遵从客观理性,摒弃绝对主义,普适性的音乐观念,承认多元音乐的价值和功能,那么无疑对形成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和观念起到影响的作用。我们不难想象,如果一位教师在面对约翰凯奇的《4分33秒》时,在学生面前抨击这不是音乐,是荒谬的“行为艺术”时,对充满好奇,想要从中收获音乐体验的学生而言,这样的评价或多或少会干扰到学生形成独立的音乐理解与评价。毕竟,像约翰凯奇的“Everything we do is Music.”也是一种音乐观念,无非对错,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理解,能够从中感受。
其次,从音乐的形式看,音乐的美是怎样通过音乐本体展现的?显然,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色、和声、复调、调式等是展现音乐的语言要素,而体验和感受美也必然要通过这些要素。例如在《义勇军进行曲》和《黄河大合唱》中,我们在上行的旋律的进行中,体会到的是激昂奋进、积极向上的情感。而在《小白菜》的下行旋律中深深被一种哀愁悲凉之情所包围。此外,我们也不能忽视的是,音色对于音乐美的展现也是一个要素,在《彼得与狼》、《动物狂欢节》等音乐作品中,我们就不难发现,音色对于塑造音乐形象,传递音乐画面的重要性。当然,音乐的形式美还包括类似于黄金分割点“0.618”式的音乐段落划分,也存在格式塔心理学中的音乐“完形”体验等等。
当然,还可以从音乐内容、音乐表现等方方面面的美学研究内容,去认识音乐的美,而在认清,并且合理的看待多元文化下的音乐时,才能为我们正确培育出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奠定基础。
注释:
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29):18-2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