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本导演黑泽明拍摄过一部影片《梦》,既不是其成名作也不是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但是在今天我们生存环境受到巨大威胁时,这部影片的内涵显得尤其深刻。在整体把握影片的基础之上,用相关美学的思想来分析其主题特色。
关键词:《梦》;不二法门;以小见大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7-0075-01
日本导演黑泽明是东方著名导演中的一员,他的影片主题却时常体现着东西方两种文化的融合。本文分析影片《梦》,在美学的角度分析其主题。
一、梦境简介
整部影片是有八個梦境组成:狐狸娶亲、桃源、登山、隧道、梵高、食人魔、核爆炸、水车村。单独来看,总有种不知所云的感觉而仔细把梦境联系起来加以揣摩则可以领悟其中深刻的内涵。它贯穿人的一生,儿童时代,成年时代,老年时代;同时又包含生活中许多的主题,社会与生活,战争与和平。比如,太阳雨,表面来看讲述的是一个小孩在下太阳雨天的时候,不听妈妈的劝告,偷偷跑出去看“狐狸娶亲”,结果回来时妈妈哭着告诉他,小孩儿的行为彻底激怒了狐狸。妈妈给了小孩儿一把刀,让他去找狐狸想办法获得原谅,否则就要“以死谢罪”。小孩儿一路寻找,最后找到彩虹的尽头……起初我们很难理解,为什么小孩儿偷看之后要想办法去获得狐狸的原谅。仔细想想“狐狸”不单单是一种动物,它具有代表性,代表除了人之外的其他事物。人与其他万物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做了别人不想让做的事就要去获得别人的谅解,这正契合了道家那对于“道法自然”的追求以及积极与大自然生命融为一体的思想。下面就整部影片来看所体现的美学思想。
二、不二法门
“维摩一默”可以用来很好的理解“不二法门”。维摩诘与诸位菩萨坐而论道,维摩诘问道:“什么是不二法门?”,三十二位菩萨根据自己的理解作了回答,回答的内容包括了超越分别智的若干方面,诸菩萨都说完,维摩诘请文殊回答,文殊回答:“一切法应该无言无说,说不二就已经是二了。老师能不能为我们说说怎样才是真正的不二法门呢?”维摩大师一言不发。这就是著名的“维摩一默”,文殊菩萨赞叹:“维摩大师已经把不二法门说了,因为说一必定是二,不说恰恰是不二法门的最高注解。”①当然这不是鼓励大家保持沉默,而是“超越主体客体,没有主客之间的界限,与万物合二为一”。“太阳雨和桃园”是以儿童角度去构思的。儿童时期是人一生最简单最美的时期,他们心地善良,对一切充满好奇之心。他们的眼中可以看到“神圣的狐狸娶亲”和“满山美丽的桃花”,而这些在成人眼中是“欲望、利益”的化身。最后一个梦讲述的是一位老者,在世外桃源,过着神仙般的日子,周围鲜花满地,流水潺潺。流水通过慢慢运作的水车达到一定的高度,水车也因为水的存在显得格外美丽,只有水和水车融在一起,都会有着超越自身的美妙,这就像极了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人们最应该知晓的事情。于老者眼中“我就是山,就是水,万物与我息息相关,合二为一”。
三、以小见大
郑板桥曾谈到他的家居之乐:“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吾辈欲游名山大川,又一时不得即往,何如一室小景,有情有味,历久弥新乎!对此画,构此境,何难敛之则退藏于密,亦复放之可弥六合也。”②这大概是以小见大的比较好的例子,这是一种超越,一种心灵上的超越。就像黑泽明自己曾经说过的一样:“在这部影片中包括了我对当今社会的全部看法。如今美丽的大自然正在消失,与此同时,人类美好的心灵也正在消失。我只想自然地描写我对大自然及美好心灵的怀念。”
今天,我们发现人们的脚步更急,眼神无光,心灵也变得麻木。这时的人们遗忘了 “逍遥游”的审美的人生态度,“天地与我并在,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境界。影片所展现的画面最多的是人类过度的利用自然,破坏自然的同时最终也伤害了人们自己。食人魔,那变形的向日葵以及那不再美丽的富士山等等充斥着人们的眼睛,撞击着人们的心灵。导演影片所展现的已经达到一定的深度,深入挖掘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们思想的变化等等。但是,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深度并不等同于高度,不能因为看不懂就走马观花式的浏览一部电影,我们应该在电影中跳出,从宏观的层面进行整体的把握,进入审美领悟层面。即在审美活动中,主要用某种感性的形式,对客体意蕴和审美活动意蕴的直接,整体的把握和领会。它是审美活动中的理性因素,渗透在知觉和想象的整个过程中。这就好比说整部电影就是一个客体,这个客体本身在揭示事物时有一定的深度,我们作为主题的观影者要利用自己的心灵的震撼,心中的疑惑进行相对理性的思考。导演如此深刻的构思影片,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思想高度,深度是为高度服务的。因为深度就像影片中情节一样是用来发现问题、揭示问题的,而高度,是站在问题之上,俯视现状来找对策、找出路的。
简单来说黑泽明的《梦》所体现的最重要的美学思想就一个字:和。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天地的和谐,一种平等、亲和、友善的关系。就像影片最后的百岁老者,在他的脸上看到的是对生活的满足以及对一切的释怀。由世界的对面回到世界当中,放慢脚步,静下心来,一切都是那么和谐,那么美丽。
注释:
①②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