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若干支曲牌中分别截取部分曲调组合而成的曲牌,称集曲。由于集曲系各正曲(未进入集曲以前的单支曲牌)之精华荟萃,故丰富了表现力,适应了演唱内容的多样变化,展示了不同的情绪转折,不仅增添了情趣,更使听众感到新奇、精当、出色。
关键词:二人转;唱腔;集曲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7-0033-01
集曲在结构上不许前后倒置,即集曲的首数句必须是正曲的首数句,集曲的尾数句必须是正曲的尾数句,首尾中间的乐句则可较为灵活。集曲的方式可分为接集、夹集:几支曲牌中的牌段依次衔接构成新曲牌的称接集;主要曲牌被截为两段或三段将另一支或两支曲牌的片断嵌入其间的称夹集(前者为单夹,后者为双夹)。
二人转曲牌中的集曲,其相集的样式可分为“并着使”、“当腰夹馅”、“借腔”、“掺着唱”等。
一、并着使
截取几支曲牌中的部分曲调,平排着连结合成的接集曲牌,二人转艺人称之为:“并着使”。
在二人转曲牌中,用此接合技法编创的集曲可见四种形态。
(一)用甲曲牌上句接合乙曲牌下句构成的集曲
这种集曲只是不同曲牌的上下句平排、对置,曲调与它们在各自的正曲时基本相同,即使需要转调的也基本如此。
(二)用乙曲牌起头的腔调代替甲曲牌的起头腔调
在这种集曲中,甲乙两支曲牌的分量不同,置于开头的乙曲牌,尽管曲幅短,显得分量轻,但不可缺略;而甲曲牌虽然接在其后,但曲幅较之长,当然分量沉,显然是主要的。
这种集曲其上句系由两支曲牌中的部分曲调接合而成。这样的上句既需要能够容纳两支曲牌中的各具个性的部分曲调,又需要两者可以共生。不能贯通、融合,便谈不到相辅相映,故除选材恰当外,尚需转换时衔接得自然、顺畅、不留茬口。
(三)用乙曲牌收尾的腔调代替甲曲牌的收尾腔调
在这种集曲中,甲乙两支曲牌的分量依旧不同。甲曲牌在前,曲幅长,分量重,占据着主要地位;乙曲牌只用在末尾,曲幅短,分量轻,但不可缺略。
这种集曲其下句系由两支曲牌中的部分曲调结合而成。这样的下句,不强求贯通、融合,只要两者的音调相同或相近,方便互相衔接或暗暗转换即可。
二、当腰夹馅
将主要曲牌截开,在其中间嵌入其他曲牌片段的集曲,二人转艺人称之为:“当腰夹馅”,或“当中夹馅”、“当间夹馅”。
在二人转曲牌中,用此技法编创的夹集曲牌,可见下列几种形态,即:嵌入上句唱腔中间的、代替上句唱腔后半句的、嵌入上下句唱腔中间的、代替下句唱腔前半句的,嵌入下句唱腔中间的。
三、借腔
二人转中某些以叙述性强见长的曲牌,多为上下句结构,旋律性欠缺或情调暗谈,有的尚无甩腔,故它们在随意反复叠唱到一定段落需小结、引申、转折、对比时,常挪用其他曲牌的甩腔。这种集曲,二人转艺人称之为“借腔”。
“借腔”与“并着使”有相同之处,即两者都是不同曲牌中部分曲调的接集。但不同之处也相当明显,即“并着使”是将不同曲牌中的部分曲调接集成为另一支曲牌,而“借腔”则是将借来的甩腔接集于某曲牌反复叠唱的唱段煞尾。
“借腔”实际存在两种情形:一是只“借腔”(甩腔)不转调(调高、调门、“弦口”);二是既“借腔”又转调。前者转换顺畅,后者对比鲜明。
需要特殊提及的是,[武咳咳]这支宝调的甩腔常被借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除了彼此结合互相作用以产生的亲和力之外,更突出了[武咳咳]的主干作用,从而稳定了二人转唱腔特色。
四、掺着唱
在甲曲牌中混合了乙曲牌“特征腔”的集曲,二人转艺人称之为:“掺着唱”。
“掺着唱”与“并着使”、“當腰夹馅”、“借腔”等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不同曲牌的曲调掺兑,故甲乙两支曲牌的曲调接头不分明,多为时隐时现的“沾点味儿”,即使有的能明确地分辨出某处是乙曲牌的“特征腔”,它也多是淡进、淡出并须为此造就必需趋势。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东北二人转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共三百多个。唢呐、板胡是二人转的主奏乐器。击节乐器,除用竹板(两块大板和五块节子板)外,还用玉子板,也叫手玉子(四块竹板,一手打二块)。二人转的表演,有“四功一绝”。四功是指“唱、说、做(或扮)、舞”,手绢、扇子、大板、玉子板等“绝技”。唱词以七言、十言句为主,兼有民歌长短句。说口包括说白和数板,多用韵白,单出头语言风趣。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