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中国传统舞蹈的札记与评点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5736
付永霞

  摘 要:中国传统舞蹈文化在广袤的大自然中形成,是在以农耕为主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发展的。其血缘宗法制度维系着中国社会 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舞蹈文化特征:无论是创作舞蹈还是表演舞蹈,甚或欣赏舞蹈,首先需要学会舞蹈审美的方法,并掌握舞蹈审美的要领。

  关键词:传统舞蹈;札记;评点

  中图分类号:J7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4-0094-01

  中国传统舞蹈在韵律、动作轨迹和节奏力度之上具有非常独特的韵味,讲求圆、曲、拧的动态特征,欲左先右欲上先下,逢冲必靠有开有合。这些特点就注定了舞蹈的动作必然是表面柔软圆滑而暗藏力度锋芒的,在这些拧、圆、倾、转等动作变化之中无处不包含着暗劲的推动作用。

  一、首先要知道舞蹈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形态

  舞蹈的媒介是人体,是人体的律动。葛天氏“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吕氏春秋·古乐篇》),那粗粝、野性、本色的舞姿是原始先民生命的冲动和狂欢;美丽、精致、不乏神秘浪漫的巫舞《隶》、《雩》是人类跨向文明门槛的遗迹和足音。《韶》、《武》翩翩,《云门》大卷,《飞燕》轻盈,《胡旋》流转,舞以宣情,舞以达欢,舞蹈掀开了人类精彩的诗页。

  《诗大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以这样说,没有激情便没有舞蹈,舞蹈是动态的诗,是生命节律的凝聚和流淌。

  二、高级鉴赏从风格伊始

  风格是形式与内容的联营造势,是方法与技巧的色墨渲染。

  如果说西方的芭蕾向外伸展,开、绷、直的形式特征是欧洲文艺复兴精神的显现,那么中国传统舞蹈的曲、圆、收的审美风格,也是中华民族群体性格、哲学思想的积沉。芭蕾优雅高贵,技艺精湛、高超,是美的展示:展示美的形体,展示人的表演技巧,是对人的创造力的颂扬和礼赞;中国传统舞蹈却时刻关注着人的内心情感与体验,喜怒哀乐皆形于色,充分运用人体的线条、节奏以及动作画面,以神驭形,以舞传情,以情感人,通过丰富的表情、高度凝练概括的舞蹈语汇触动人的情思,表达人的情绪。

  少数民族,载歌载舞,有着丰厚的歌舞文化土壤。或俏丽秀美,或热烈奔放,或柔美委婉,或健劲粗犷。维吾尔族舞开朗、浪漫、乐观、活泼;蒙古族舞矫健、威猛、自由、洒脱;苗、彝、侗、傣舞蹈欢悦、轻松。

  三、鉴赏的能力在于发现方法与技巧

  在不知方法时晓得方法才是高超方法,在不见技巧处寻到技巧才是绝妙技巧。

  传统舞蹈不在技巧的演示,而重在情绪的渲染和传导。语意严谨,形式活泼,结构清晰明丽,强调身韵、神韵内外结合,形神兼备。它追求气息畅达,迂回曲折;反向起法,意念先到;舒展优美,情舞交融。它的一招一式,它的拧倾圆曲,它的一动一静一颦一笑,莫不气涌韵随、洗练传神。古代舞蹈谚云:“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它特别注意眼神传情达意的独特魅力,正所谓“传神写照都在阿堵中”。艺术虚灵,但又意蕴丰富,这丰富的意蕴就是宇宙运动的节奏,而“舞”是一切艺术意境的典型。动作的开合、敛放、輕重、缓急,舞蹈的韵律造型,都是“神”和“意”的贯注积聚。

  传统舞蹈艺术注重协调整个人体的表现力,重视手眼、躯干、步伐的配合和整体艺术效果,手势灵活,表情丰富,以情带舞,以舞传情,动而合度,形变神真,发之于心,传之有神。这就使它具有强烈的曲线美感和勃勃生机,情丰意满,风韵独具。《牧马人》跳出了蒙古族男子的豪爽、剽悍;《鱼舞》舞出了鱼儿自在游弋的悠闲情态;《蛇舞》凸现出银蛇缠绵柔美的妩媚;《雀之灵》轻松地传达着“神鸟”孔雀自然天真的灵性;《鱼美人》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形象地表现出舞蹈的内在意蕴。

  四、从历史的视角看见的是高远

  无论历史走到哪里,对于今天就是放大镜。对于明天就是望远镜。我国古代舞蹈艺术发展的两个重要时段——汉之繁荣、唐之鼎盛期,便是各民族及中外舞蹈文化交流、融合、涵化的结果。汉代设立乐府,搜集整理民族民间舞蹈,促进了舞蹈艺术的演进,《掌上舞》独步古今。盛唐教坊“十部乐”乐舞中,西凉乐、龟兹乐、高丽乐、疏勒乐等乐舞都来自新疆以及其他少数民族,波斯舞、印度舞、日本舞也相继传入,掀起了舞蹈艺术蓬勃兴旺的又一高潮。元明以降,戏曲兴起并成熟之后,舞蹈失去了独立存在的地位,渐趋衰落。民间舞蹈主要以花会、灯会等形式活跃在街头巷尾,高跷、花鼓、小车、狮子舞、跑驴、秧歌,形式简单,内容单纯,朴实明快。它既自娱又娱人,娱乐特征明显,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时盛时衰,基本处于自在自为状态。

  文化与舞蹈是不可分割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孕育了不同的 舞蹈,而所有的肢体语言,都在绘声绘色的诉说每个历史时期的 文化风貌。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是指导舞蹈史学习的重要依据。 文字与肢体同样都是我们了解历史变迁的重要手段。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舞蹈语汇所能表达的意境,有时是文字所难以启发的。 中国传统文化给予中国舞蹈史的学习不仅是一种方向的指引,同时也是学习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桂芳.力与美的空间——舞蹈美学论议[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9(02).

  [2]李晓君.从传统音乐舞蹈艺术看中国人的审美心理[J].作家杂志,2010(05).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