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试论歌唱中气息支持与声音位置的关系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5807
王宏亮

  摘 要:歌唱是人类以自身嗓音作为乐器,通过嗓音发声来传递思想,抒发情感的音乐艺术。从歌唱技能的角度来讲,在具体的演唱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矛盾,如:“气息支持”与“声音位置”、“靠前”与“靠后”、“打开”与“集中”。本文阐述了歌唱中如何在“声音位置”与“气息支持”这一对矛盾中找到平衡,以求得整体统一的声音效果。

  关键词:歌唱;气息支持;声音位置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4-0082-02

  歌唱作为音乐艺术的种类之一,以人类自身作为乐器,直接抒发人们的感情,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在我们的身体中,由于不同的肌肉组合,从而产生出不同的声音效果。有的声音圆润动听,有的声音干瘪刺耳。这都是因为歌者在歌唱时对自身乐器间所产生的矛盾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和解决其的方法。这些矛盾包括:“气息支持”与“声音位置”、“靠前”与“靠后”、“打开”与“集中”等。而在演唱的过程中,“气息支持”与“声音位置”的矛盾是尤为突出和重要的。

  一、歌唱中的气息支持

  无论男女,唱歌也好,吹乐器也好,最重要的是:气息。所谓 “气为声之本”,就是有了足够的底气,唱起歌来才能够游刃有余。因此,声乐是指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发出优美嘹亮的歌声,又用歌声透过音乐化了的文学语言生动地塑造不同乐曲中的人物形象、描绘歌曲意境、表达歌曲思想感情的音乐艺术。而在整个演唱的过程中,呼吸则是歌唱的生命和基础。在上声乐课时,老师经常会启发我们,歌唱时我们的声音就像一棵树,呼吸就像是树根,只有树根扎得深而牢固,声音就不会倒。

  (一)气息运动的分类

  歌唱时的气息和我们平时说话的气息感觉是十分相似的,一般来讲,歌唱的呼吸可分为两个动作:吸气和呼气。吸气要自然,吸的深、自然、恰当。气息从口、鼻同时吸入,经过咽喉、气管、支气管到肺叶底部,并把吸气的力量推向后腰部。呼气时两肋应高度保持吸气的状态,要平稳、自然、松弛、均匀的送出体外,身体不可坚硬。

  (二)歌唱时的呼吸分类即位置

  唱歌时的气息一般分为三种,这三种气息会产生不同的声音效果:第一种,高位置的上胸式呼吸,即吸在胸部。我们一般呼吸时的气息就是这一类,吸气幅度不大。在唱歌时,如果采用这种吸气方法,很明显的就是每次吸气时肩膀上提,这是唱歌时的大忌,既不美觀,同时也会导致唱歌时气息上浮,气息支撑减少,声音没有张力;第二种,低位置的腹式呼吸,即吸在小腹以上胃以下,肚脐眼的周围。这类吸气是唱歌吸气的一种,但并不完全正确。运用这样的方法唱歌,由于气位太低,无法与横膈膜及时地发生反作用力,造成气息不流畅;第三种,中位置胸腹式呼吸,即腰围两侧肋骨的下半部分(横膈膜附近,亦称中丹田)。著名的加西亚曾著书说:“呼气作用就是胸廓和横膈膜压迫充满空气的肺脏,使气息渐渐地流出体外。”它运用胸腔、横膈膜和腹肌共同控制气息,可避免胸、颈肌的紧张,全面地调动了歌唱呼吸器官的能动作用,可保持良好的灵活性。然后利用呼气肌和吸气肌的对抗,找到用力的支点。避免了气息不够用和气息上浮。这样出来的声音不会太浮也不会太沉。

  (三)气息支持的方向

  歌唱时,气息支持的方向是向下延伸。在出土的战国初期文物《行文玉佩铭》上面,刻有这样四十五个字:“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可见,在两千年前古人就将气息支持的方向概括的淋漓尽致。

  二、歌唱中的声音位置

  我们在歌唱中经常提到声音位置的问题,声音位置作为一种专业术语经常是指高的声音位置状态,这种状态只有自身体会。它是指声带震动所发出的声音,通过各种共鸣腔体,引起共振,产生大量的泛音,变成圆润、明亮、穿透力强、传得很远而优美的声音。并不是指高音区才能感受到高声音位置,中声区和低声区同样也要强调声音的高位置。

  (一)声音位置的分类

  声音位置分为高位置和低位置。唱歌时我们的声音是通过身体的管道通过不同比例的鼻腔以上共鸣的声音,传出松、通、圆、竖,明暗适度,色彩丰富,声音满贯全场,而体力消耗少,声带负荷不大的美妙且色彩变化丰富的声音为高位置。这是由于声音在头部共鸣器官共振的结果。低位置的声音大部分听上去是开放、扁而尖,靠声带肌肉的压力为支持。歌者自己感觉声音明亮,但音量不足,没有穿透力,声音白而散。如果唱歌时位置变低,声音常常会产生摇晃的声音或岔音、破音。这是因为唱歌时口腔以下的咽部肌肉使用太多,没有上部共鸣,并导致从咽鼓管传过来对耳朵产生压力,使歌者产生听觉上的错觉,其实不然。这样的声音回个声带产生大量负荷,容易使声带疲劳,长此以往引起声带病变。

  (二)声音位置的载体

  在唱歌时,不同的音色要求我们利用各共鸣腔体进行调配,使它们达到最佳状态,这种状态就是良好的高位置声音。我们人体自身有许多共鸣腔体,可分为:头腔共鸣,口腔共鸣,胸腔共鸣。而这些共鸣腔体所产生的声音效果有所不同。头腔共鸣是指在鼻腔上方以窦部所固定的各空间,依靠鼻咽腔的咽壁力量与软腭,使声音通过鼻腔进入头腔,产生共鸣,使声音色彩明亮柔和。口腔共鸣是指包括口腔、喉腔为可变共鸣腔,加强各种共鸣的效果及修饰吐字的作用,它是歌者嗓音个性的体现,同时也是共鸣的基石。胸腔共鸣是指声带以下以胸腔为共鸣腔体,以其宽阔的腔体美化声音的色彩,加强声音的浑厚感和震撼力。

  (三)声音位置的方向

  在歌唱时声音位置的方向是无限向上延伸,不论是高音区还是低音区,声音的位置始终向上。但不应使整个身体状态向上提,应使身体松而不懈,开后吸气,使喉头保持稳定状态,上口盖保持兴奋状态,在哼鸣的位置上,用气息将声音带出。

  三、气息支持与声音位置的统一

  我国古代时期就有关于声乐学方面的论著,其中有“沉于底,冠于顶”的说法。所谓“沉于底”指的是气息深,沉得深。只有气息沉下去,牢牢扎稳,才能够使声音传得更远。这是我国古代关于声音位置与气息支持这一辩证关系作出的解释,没有深呼吸就没有高位置,没有高位置说明你用的气也不深,这就需要歌唱者用良好的呼吸作基础。意大利著名的高音歌唱家卡鲁索曾经说过:“我是看着自己的脚尖在唱歌”。这就是形象的比喻说明,拥有良好而深的呼吸,对产生高位置的必要性。这说明,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无论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都强调气息支持和声音位置的关系即“高位置”与“深气息”的关系。什么是“高位置”与“深气息”?“高位置”是指一种声音的感觉,听起来是圆润的、松弛的、竖的、富于色彩的,听上去感觉高,而不是指某个部位或声音从哪个位置发出来的。“深气息”是一种引导,一种感觉上的描绘,是要用深处的意识、力量、感觉来呼吸。这样造成横膈膜下降,使下腹腔同时产生反方向的压力,形成歌唱需要的呼吸状态。

  著名的音乐教授沈湘先生说过:“共鸣状态和呼吸状态特别密切,好的共鸣状态就是好的呼吸状态,用深呼吸的感觉把腔体打开了等在那唱,好的共鸣声音就出来了。”所以,头腔共鸣与呼吸的关系,就如同魚与水的关系,想让声音漂亮,就必须像在渠里放水那样让共鸣通道产生通气的感觉,鱼才能在水里游动,声音靠着气息才能流动。这就要求我们将声音位置与气息支持辩证统一地运用到歌唱中来。

  在我这些年的声乐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有学生误解了我的意思而步入一种误区,即学生在演唱时,为了找到老师所说的“打开喉咙,叹气歌唱”,有些学生往往错误地理解为“喉咙用力撑开,往胸口唱”。这样唱出的声音全是喉音,非但气息不畅通,而且使发声位置变低,造成头部共鸣减少,下巴发紧产生压力,使真声使用过多,真、假声利用不平衡;此外,还有部分学生为了追求高位置的声音而忽略了气息的支持,演唱时,气息上提,声音假声偏多,中、低声区声音发虚,使声音上下不统一,影响了声音的美感。

  当然,在声乐的学习道路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对于声音位置与气息支持平衡统一这一复杂的技术问题要不断的练习积累更多的经验,从中找出问题之所在。只要运用方法适当,歌唱意识正确,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就会做到。在这一过程中,根据个人情况不同,有的声音位置欠缺,缺少共鸣;有的气息支持欠缺,声音缺少支撑。因此,在声乐的学习当中就应该针对薄弱环节进行练习,开发身体机能,使声音位置与气息支持两者趋于平衡统一的状态。

  最后要说明的是,歌唱中气息支持与声音位置出现不平衡时,不应该减少气息支持或降低声音位置,而是加强对某一方的注意力,降低相对一方使用过多的蛮劲,最终使双方得到相对的平衡统一,这才符合歌唱中声音的原则。

  参考文献:

  [1]杨仲华.气功与声乐艺术[J].中国音乐,1990(02).

  [2]罗林.浅谈高位置歌唱的获得[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08.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