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伦勃朗的人生经历论其艺术风格的演变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5974
徐紫竹

  

  

  

  摘 要:伦勃朗(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将自己的喜怒哀乐,生命印记置于他的自画像中,让我们直观地和他进行情感上的共鸣。本文将走进这位艺术大师的人生,以自画像为媒介来探求他画面中风格及情感的演变。

  关键词: 伦勃朗;自画像;生平;风格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4-0071-02

  一、朝气蓬勃的青年——“精微细腻”的初期绽放

  伦勃朗·哈门士·凡·莱因(1606.7.15——1669.10.14),出生于莱顿的一个磨坊主的家庭。早期,伦勃朗在当地的雅各·凡·斯瓦宁堡学习,伦勃朗在这里呆了三年,学会了素描,版画等基本技巧。随后,来到阿姆斯特丹跟从历史画家彼得·拉斯特曼来学习画画。拉斯特曼是一位十分崇尚卡拉瓦乔艺术风格的画家,在老师的影响下,伦勃朗在早年的艺术风格之中,就已经呈现出了卡拉瓦乔式的强烈明暗对比,陶醉在光线的独特运用中。学有所成的伦勃朗,在1629年之前,就已经创作了小有名气的作品了。如《画家和他的妻子》、《达那厄》等。伦勃朗早期的自画像深受卡拉瓦乔风格的影响,将卡拉瓦乔那儿继承的“明暗对比照”的技法发展到极致,以平稳的构图,娴熟的笔法,形式的美感,取得画面中完美的效果。此时此刻的伦勃朗已经在画坛上初露锋芒。

  在伦勃朗的绘画生涯。伦勃朗乐此不疲地将自己作为自己最满意的模特,以此展开他对艺术技法的研究,研究如何更好地去表现人物的面部表情从而与观者达到一种情感上的共鸣。

  显而易见,卡拉瓦乔式的明暗对比在伦勃朗这幅早期自画像中尽显无疑。如图1所示,伦勃朗将人物的左脸置于一片阴影之下,光影随着鼻梁垂直分开,脸上的明暗分布正好形成了两边对称的艺术效果。伦勃朗巧妙地通过运用明暗关系以及生动的轮廓线将观众的目光吸引到画面中来,这种明暗关系具有极丰富的光影层次。在他的画面中这种用光手法不仅仅是为了突出形象,更重要的是,伦勃朗极具思想地将光线作为一种塑造形体的手段。他巧妙地处理了画面的明暗光线,利用光线来突出画面最重要的部分。这种光线仿佛是从黑暗中冲出的一束光线,传达着人物内心的最真实思想感情。早期的伦勃朗在用色上,喜欢以黄色系和蓝紫色,与斑驳的光影交错着,烘托着画面的光感。

  画面中,艺术家向左呈现一个侧身状,头部转过来,面貌年轻,眼睛里面充满的是朝气与自信。这幅作品,他将自己左侧的头发画的很长,尽管,左侧的头发处于阴影之中,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观察到,他将头发留到了肩膀处。这种不对称的发型设计,在17世纪的荷兰,只有贵族才能去留这种发型。但是作为一个磨坊主的儿子,伦勃朗将自己设计成一位贵族的样子,显而易见,年轻的伦勃朗在他的这幅英姿勃发的自画像中,告诉我们,他对于未来充满着憧憬。充满着自信与希望,展现出了少年得志的自得心态。

  二、雍容自信的中年——“紫金色黑暗”的积淀

  在艺术上风生水起的伦勃朗,离开故乡,来到文化、政治、经济中心阿姆斯特丹,从此不断地接到作品的订单。在即将迈入中年时,创作了一幅名为《杜普教授解剖学课》的画作,画中人物神态各异,表情生动自然,这幅作品也为伦勃朗带来了事业上的成功。之后找伦勃朗订画的人越来越多,他的主顾都是全城最富有以及高贵的家族,这都使得他物质生活越加富足。之后一年,伦勃朗遇见了他认为是他一生中所看过最招人喜爱的女人——萨斯佳。1633年,伦勃朗与萨斯佳订了婚。在1634年,与他的未婚妻萨斯佳结婚了,组成了幸福美满的家庭。伦勃朗沉浸在这段无尽甜蜜的爱情之中,使这成为了他最幸福的时光。生活上的奢华富足,爱情上的甜蜜美好,事业上的高峰点,幸运之神无处不在眷顾着伦勃朗,仿佛伦勃朗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运的人。1632年的《杜普教授解剖学课》,这幅画的创作成功,使伦勃朗开始进入了他人生中的最辉煌阶段。

  《杜普教授解剖学课》不仅带给了伦勃朗极大的荣誉和富裕的生活。同时,也标志着伦勃朗在群体自画像上已经开始自己独特的构图模式。远离了哈尔斯的那种呆板的构图方式,因此,一度使伦勃朗声名大噪。

  从图2的画面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出,面貌年轻俊朗,目光闲适,多了份成熟的平稳。华丽的服饰,圆帽,无不显示出了成年人的硬朗与富足。這个时候的伦勃朗,为了使整个画面更加趋于完整,逐渐地抛弃了尼德兰的绘画传统——对物体局部的细致描绘。他将物体的外轮廓有意识的进行减弱,从而将画面集中于最主要的部分。在他的自画像中,处在画面中心的人物形象,通过强烈的聚光手段,光线层次的丰富变化,各种颜色的相互交融,便身处于这样一个融洽的大色调中。背景中的黑色与亮部的金色进行对比,再运用灰色来进行平衡,协调整个画面的节奏,达到绚烂的光线效果。因此,后来的评论家给予了伦勃朗这一时期最好的评价——“紫金色的黑暗”。这是对他在光影的敏锐运用上,在明暗画法运用的熟练上所给予的肯定。整个面部表情呈现出一种安逸与闲适的意味,展现出了他生活的富裕,家庭的幸福美满,内心的安定与愉悦。

  三、沧海桑田的暮年——“强光暗影”的淋漓尽致

  1642年伦勃朗以为后人所倡之的“伦勃朗式布光法”的光影技法为班宁·科克上尉的自卫队所画的群体肖像画——《夜巡》,在当时的荷兰惨遭“失败”,彻底改变了他的艺术生涯。订画的人越来越少,没有了生活的来源,伦勃朗也因此变得穷困潦倒。1642年,伦勃朗的第一任妻子萨斯佳离开了人世,相继地,他的孩子也去世了。萨斯佳和孩子们的离世,尤其是萨斯佳,对伦勃朗来说是一个非常沉痛的打击。萨斯佳在最后病危的期间,伦勃朗几乎放弃了他所终生热爱的事业,日夜陪伴在他深爱的妻子身边。但无情的上帝最终还是夺取了萨斯佳的生命。据记载,伦勃朗在萨斯佳去世的夜晚,为她画了最后一幅作品,画的是他们结婚那天的容貌神情。

  幸运之神彻底地抛弃了伦勃朗,他的第二任妻子也不幸地离他而去。经济上的拮据,精神上的磨难,名声的衰落,让这位对绘画执着着的伟大艺术家,以“戏剧性”的悲惨人生做了一个终结。当伦勃朗的自画像发展到晚年的时候,不仅绘画的表现手法达到了最高点,同时,也更加地善于撇除一些琐碎的形式,运用更加简洁的表现形式去展现人物内心最深刻的情感,此时他的画仿佛是血和肉所组成的,充满着生命力,而不单单只是呈现出亚麻仁油和不同颜料堆积的质感而已。1642年,为有名的班宁·科克上尉的自卫队所画的群体肖像画——《夜巡》,成为了伦勃朗一生的又以转折点。

  伦勃朗极具新意的一改《杜普教授解剖学课》中那种构图均衡的布局方式,在肖像中引入了“情节式”的创作手法,通过众多人物在空间上的穿插,虚虚实实的光线以及旗帜与武器在背景上的交织,呈现出民防队即将执行任务前热烈而充满着激情的场景。①

  《夜巡》中的人物,不再是均等的排列在画面上,中间的人物与两边的人物也不再是同样的清晰。画面中的士兵们正在前去执行一项任务,身穿黑衣的上尉正在交待着副官什么事情,副官神情专注地聆听着,领队深知自己的职责,镇定的走在前方,充满着自信。这两位人物的形象,因运用光线的强烈照射而处于人们的视觉中心焦点。用笔之上,伦勃朗也几乎是直接在画面中进行起稿,黑色,褐色,赭色占据着画面的绝大部分。正是由于这样的处理手法,让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都认为这是一幅描绘了正在黑夜中巡逻的自卫队。

  《夜巡》绘制结束之后,便遭到了订画者的抗议。他们不能容忍自己付一百荷兰盾只为了画中的一个难以辨认的头像,或者只为了做一片“富有生气”的阴影。他们起诉了伦勃朗,要求伦勃朗修改画面,以获得他们在画面中应有的地位。但是伦勃朗不惜对他们进行赔偿却拒绝修改画面。

  1669年的自画像(图3),也就是伦勃朗去世那年所作的作品。人物的衣着,已经从中年时期的华贵服饰变为了粗麻布衣,姿势还与从前相似,同样地侧身面向观众,不同地是,眼睛里却满含苍凉的悲哀。面貌尽显沧桑,没有了青年时期的朝气,也没有了中年时期的闲适阔达,眉头紧锁。暮年的伦勃朗娴熟的运用技法来描绘自己,一切都处于阴影之中,唯独只有脸部的一束光线,让我们看清他脸上深深的皱纹,花白的头发。侧身略微驼着背,消瘦的身影,目光就像是打翻了五味瓶般,叙说中他那曲折的人生。

  他将帽子和衣服都设计成红色,有别于色彩炽烈的鲜红,这种沉稳的红色与前期的自画像相比,更加凸显出晚年作品的真挚与朴实。随着伦勃朗对生活体验地不断加深,他以近乎速写式的笔触,自由洒脱地展现着自己的内心。早期的绘画作品或多或少在光影和色彩的表現上,还在拘泥于会绘画形式的表达,而在晚年时期,已经逐渐地抛弃了中间色的细腻明暗的过渡,转而更加直接的采用了粗犷而有魄力的笔触去表现人物的形态。背景上的轻描淡染,虚实与冷暖关系将画面协调的更加整体。在亮部光线处,则大胆的运用色彩的凝重堆积,塑造出画面的肌理与体积,在映衬之下,具有立体而厚重的感觉,深谙的背景与画面的聚光处形成反差对比,使画面呈现出一种极具象征性与充满神秘气息的氛围。

  四、结语——艺术思想的升华

  纵观伦勃朗的自画像,我们可以发现,从朝气蓬勃的面容到人间沧海桑田面容,从满含自信的眼神到对生命的领悟,这些都在他的脸上,他的自画像里留下的深刻的烙印。曲折的人生并没有将伦勃朗摧垮,伦勃朗以他那拒绝逢迎媚俗的精神,为我们揭示出——伟大的作品是不受时代或潮流限制的。

  注释:

  ①戚炜.伦勃朗与它的现实主义作品[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03):97.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