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中国古代中医学中的音乐养生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8337
巢蓉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中国古代中医学中的音乐养生

  巢蓉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音乐养生自古有之。古称“道生”、“摄生”、“养性”等。研究古代中医学与养生、音乐养生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人们明了中医音乐养生的独特功效,促进身体健康。本文概述了从远古到明清时期中医学在音乐养生方面的主要观点和主要方法,并阐述了古代中医学中音乐养生的原理。

  古代中医学;中医;养生;音乐养生

  养生,古称“道生”、“摄生”、“养性”等,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国传统养生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养生方法,并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有别于西方的)思想原则,如:“防重于治”;“不治已病,治未病”;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观;调整阴阳的平衡观等。

  中医认为,真精元气为生命始生之物质,而精神、意志是人的根本。其中,音乐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因为它有调摄精神、调和情志的作用。早在《内经·素问》中便记述了“宫、商、角、徵、羽”这五种不同的音阶,并将它落实到五脏。

  音乐中的“乐”字始见于甲骨文和金文。《说文解字》上是这么解释的:“五声八音总名,像鼓鼙木虞也”。“乐”字的本意是“音乐”,至于“快乐”这个意思是很晚才出现的。“乐”在古代与“疗”字是同源字,后来又演变出“药”字。由此可见,音乐与药物、治疗具有天然的联系。音乐揽天地精华、汇万物灵气。既流通气血,宣导经络;又变化气质、陶冶性灵。音乐治疗与药物治疗同功,又能补药物之不逮。

  传说神农氏尝百草发明了医药,而他又是琴的发明创造者。据史书记载:“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琴歌悠悠,如石上清泉淙淙流淌,或邈远清淡,云水苍茫,或幽深奔跃,苍凉飘渺”。神农氏在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过程中,爬山涉水,风餐露宿,领略了大自然的种种神奇,品尝了流水、松涛、鸟兽鸣叫、电闪雷鸣的种种韵味,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制造了五弦琴。相传神农氏在大森林中采药时,看到啄木鸟在树上啄吃虫子,鸟嘴啄树发出哆哆哆、咚咚咚的不同声响;人们在制作衣裳过程中用兽皮撕成的条和用苎麻结成的绳,在两头拉紧的状态下会发出悦耳的声音。他从这两种自然现象中得到了启发,找来一根桐木,将其挖空、削平、取三尺六寸分长作琴身,再用麻搓成长知粗细不同的五根线安排在琴的正面,这五根线就是这架琴的琴弦,分别叫作宫、商、角、徵、羽。这就是神农氏亲手制作的第一件乐器——五弦琴,又名神农琴。汉代的杨雄在他的《杨子》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昔有神农造琴以定神,禁淫僻,去邪欲,反其天真者也。”意思是说:神农造琴的目的是修心养性,凝神定气,防止淫僻,去除人们心中的私心杂念。这正是古代音乐养生的精髓所在。

  元代朱丹溪曾说过:“乐者,亦为药也。”意思是说,音乐乃是一味良药啊!音乐与中医药亲如手足,互相渗透,有着不解之缘。乐疗之理即药疗之理,用乐如用药,亦有归经、炮制、升降浮沉、四气五味、配伍、反佐及个体差异。草木无情而乐有情,载道养生则“用药不如用乐矣”。音乐能变化气质、陶冶性灵,仙乐醉听,似酒消愁;轻歌漫品,如茶怡情。

  人们若要长寿,就必须注重调摄精神,调和情志。调摄精神,调和情志乃是防治疾病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人类健康长寿的重要手段。早在《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就载有:“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在《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说:“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的论述。意思是说,做人要安心处世,排除杂念,驱逐烦恼,精神静谧,这样病邪就不易侵入机体,疾病就不会发生。可见,音乐是调摄精神、调和情志、养生疗疾的妙药良方。我国医学很早就用音乐治疗很多种疾病。宋金时代著名医家张子和《儒门事亲·卷三》中指出:“好药者,与之笙笛不辍。”意思是用笙笛一类乐器给人演奏,是一种很好的药。音乐可以使人有良好的心态,乐观的情绪。所以历代中医养生专家都十分重视音乐的养生和治疗作用;把音乐作为调摄精神,调和情志,养生疗疾的重要措施。

  音乐自有虚渺的意境、梦幻的色彩、神秘的气氛、奇妙的变化,潜入心田,赶走失落,振动心弦,驱散孤寂。《文心雕龙·声律》说:“声含宫商,肇自血气??外听之易,弦以手定,内听之难,声与心纷。”音乐可以“外听”,更贵在“内听”即内心听觉,对音乐的联想和内心的旋律流动。贵在由外及内、由指及声、由音及心。仿佛欣赏书法:“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书断》)琴家之手、琴家之心、听者之耳、听者之神,相溶而得,渐入佳境,进而悟道,与道冥合。“道之为物,惟恍惟惚。”(《老子·第二十一章》),这种音乐审美中的陶醉与“药弗瞑眩,厥疾弗瘳”的效果是颇为相似的。《庄子·人间世》云:“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瞻彼阕者,虚室生白”。

  传统文化思想和中医理论都主张:天人合一、身心合一,音乐养生也是这样。人体健康与自然社会有非常紧密的关系,《昭公元年》中的“六气”说中有很明确的体现:“天有六气,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据此,古人认为天有阴、阳、风、雨、晦、明六气,六气的运行产生了四时、五节的变化,在人的身体中则表现出五味、五色、五声的感性需要,如果过度,便会产生疾病。同时,六气又可表现为好恶喜怒哀乐之情,这六种情感的表达同样要有所节制。因此,在‘六气’说之中,作为小宇宙的人机体和作为大宇宙的自然界之间,具有声气互动的关系。在人和环境、生理和心理之间,如果自然谐调则健康。而音乐在协调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人生活在社会中,必须与自然、社会保持相对的统一、稳定,方能保持健康。而疾病,尤其是心理疾病,往往使人产生心理负担和不安全感,削弱了人与外界的正常联系,使之与外界交流过程所依赖的感情、情绪或精神受到损害,进而破坏了患者与自然、社会等外环境的协调,而且形成恶性循环。音乐疗法恰恰可以发挥和运用音乐的属性和功能,起到了沟通联络外环境,割断恶性循环,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而且在庄子看来,欣赏音乐的最高心理境界就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从中医角度可以解释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天地万物,一人之身,此之为大同!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优美的音乐,就是契合人的自然本性的天然能量平衡大餐。故道家有“大音希声”的至乐境界。“声借气场,气借声场”是天人合一之音乐疗法的典范,是现代人的养生大道。一边聆听美妙的音乐,一边凝神静气,呼吸吐纳,可共振经络,调补气血、整固五脏、振奋精神,以达养生最高境界——调养“精、气、神”。

  一杯香茗,一首雅乐,如醉如痴,自得其乐。我们应该像古人那样寄情于山水之间,吐纳天地之灵气,合于自然。闻“天籁之音”,取日月精华,修身养性,颐养天年。

  [1]四库全书.嵇中散集[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王利器.史记注译[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

  [4]诸子集成.吕氏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1954.

  [5]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6]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7]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8]罗建平.宇宙之音拨动药草琴弦——“药”字的语源探索[J].医古文知识,2003.

  J60-05

  A

  1005-5312(2016)11-0161-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