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理工学院艺术学院,湖北黄石435000)
山东胡集书会发展脉络与传承对策的思考
成惠玲
(湖北理工学院艺术学院,湖北黄石435000)
本文旨在通过对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胡集书会概貌及发展脉络的介绍,提出应保护这种优秀传统的民间文化,从而能够使其更好的传承下去,为保存更多的民族记忆,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做出应有贡献。
山东胡集书会;发展;传承
一、胡集书会的概貌
“曲艺的盛会,人民的胡集”,这是中国曲艺家姜昆先生为胡集书会的题词。胡集书会源远流长,相传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其二的民间说唱艺术盛会,被誉为中国曲艺界的“活化石”。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二,在山东省惠民县的胡集镇,传统曲艺艺人定期在此集会献艺。这些艺人大部分来自山东省境内的各县市,也有少数来自河北、山西、陕西、辽宁、内蒙古、河南、安徽、江苏等地。书会上的曲艺表演异彩纷呈,以西河大鼓、木板大鼓、竹板书、评书为主,同时还兼有乐亭大鼓、渤海大鼓、毛竹板、河南坠子、山东琴书、东路大鼓、山东快书、沧州大鼓、渔鼓、数来宝等多种说唱艺术形式。由于书会在元宵节期间举办,因此当地人称之为“灯节书会”。二、胡集书会的曲折性发展
胡集书会就像许多宝贵的文化一样,拥有过艳阳高照、生机勃勃的春天,也遭遇过冰雪漫天、几近消亡的严寒。纵观历史脉络,胡集书会的发展也是一波三折,面对严峻的社会转型,其生存环境喜忧参半,几乎走向濒危的边缘。但是,尽管局势严峻,胡集书会却依然被称为“活态”文化,这意味着书会经过风雨飘摇的洗礼后,至今依旧顽强存留于民间。第一,六十年代前后的胡集书会。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书会总体上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胡集灯节书会艺人多的年份达二三百多档、四百余人,少时五十多档、一百余人;听众多时十多万人,少时也在三万人以上。”“据惠民县曲艺界的老艺人讲,解放前每年来胡集赶会的艺人多达二三百档,一九五零年后的几年中还能达到一百档以上。”惠民县鼓书院也于1950年建立,主要艺人有西河大鼓演员吕立东、刘立芳、张久功和评书艺人王兆祥、展中和及著名琴师周庆奎等。是年,吕立东参加山东省第一届曲艺汇演,演唱西河大鼓《坐楼杀惜》,获演唱二等奖。到了“文革”期间,由于政策地错误执行,给说唱艺术带来了极大灾难,成了政治的喊叫和口号的堆砌,搞形式主义,作品千篇一律,致使演员表演难堪,听众热情不高,书会呈现“百花凋零”的残局。与此同时,惠民县鼓书院的老艺人受到无辜批判斗争,鼓书院于1967年7月被迫解散。
第二,九十年代前后的胡集书会。十年浩劫,百废待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艺人们重操旧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说书中去,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书会又重放异彩。1980年5月,惠民县以原鼓书院艺人为骨干,组建了曲艺队,老艺人张久功被推选为曲艺队主任,演员有评书演员张红霞、西河大鼓演员李金贵等,曲艺队地成立为书会地振兴又一次注入了新鲜血液;1985年,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顾问、著名教育家陶钝亲题“胡集曲艺厅”。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先生,率鞍山市曲艺团来到胡集,为胡集曲艺厅奠基义演,观众有数万人。从此以后举办的历届书会,基本上都是在该曲艺厅或曲艺厅前面的大院里进行的;进入新的世纪,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对书会予以保护和发展,书会出现了新的转机。
第三,二十一世纪初的胡集书会。2006年,胡集书会被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镇政府出资,采取了“群众听书,政府买单”的新举措,加大了书会地宣传力度,书会受到政府、媒体及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由此书会逐年翻新,参会艺人越来越多,举办规模与档次越来越高,影响也越来越大,书会在新的世纪又迎来了一次非常宝贵的繁荣发展机遇。
三、胡集书会的保护与传承
胡集书会的形成、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目前面对严峻的社会转型,其生存环境喜忧参半,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让这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传承发展下去呢?对此,笔者认为应做以下几点分析。第一,政府的扶持力度急需加强。胡集书会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受到了各界政府和领导的高度关注。国家、政府给予政策、经济上的大力扶持与救助,出台了相关文件,拨发了专项经费来建立保护胡集书会的组织。当地政府更是采取一些具体措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胡集镇政府自2007年开始实行“群众听书,政府买单”的举措,进行及时抢救民族文化遗产工作。有了专业职能、专项经费的部门单位参与,民间与政府两者结合起来,各尽所能,统筹安排,对于资料的收集保存,研究利用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开创更好地局面,这也是政府的职责和义务,是胡集书会传承发展的基础。
第二,内容题材要更新,发挥媒体宣传功能。作为民间文化遗产应受到保护,而胡集书会本身也应提高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是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延续的必要内在条件。胡集书会要有自己的传统精华,要坚守自身的本土文化,但不能脱离社会的发展轨迹。对于“行业”的创新成果不妨实行点“拿来主义”,比如曲调歌词紧跟时代步伐,内容题材形式的不断丰富,不断提高其自身品味,提升演员的专业水平;与电视相关栏目、网络媒体紧密融合,接受广告公司的大力宣传推广等措施。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打造更多艺术魅力,借助媒体更好地把胡集书会传播出去。
第三,拓宽受众年龄及层次。胡集书会要走出老龄化、低层次受众群体的局限,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热爱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应加强与学校教育的联系,可以在有条件的大学、中学、小学开设曲艺欣赏课,使学生了解胡集书会的基础知识,体验胡集书会的艺术魅力,培养对其的感情兴趣,增强对传统曲艺艺术的热爱;也可在文化馆办短期培训班,对群众开展一些普及性的知识教育,将弘扬民族文化、热爱家乡艺术的传承理念进一步落实。
四、结语
综上所述,胡集书会在其生命的进程中,也像生物体一样存在着生老病死。为了保存民族的记忆,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通过以上举措的切实落实,相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胡集书会能够健康地传承发展下去,它的艺术生命在这里集结、碰撞,然后由这里向周围数以百计甚至更多的地方传播开去,并热烈地绽放。[1]陈汝衡.说书史话[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2]山曼.山东民俗[M].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88.
[3]山曼.齐鲁之邦的民俗与旅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5.
[4]井口淳子,林琦(译).中国北方农村的口传文化——说唱的书、文本、表演[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J722.21
A
1005-5312(2016)08-0157-0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