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团龙古宴仪式及其舞蹈文化解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4572
额瑜婷马志萍丁雁彬

  (1.玉溪师范学院,云南玉溪653100;2.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云南昆明650222;3.玉溪师范学院,云南玉溪653100)

  团龙古宴仪式及其舞蹈文化解析

  额瑜婷1马志萍2丁雁彬3

  (1.玉溪师范学院,云南玉溪653100;2.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云南昆明650222;3.玉溪师范学院,云南玉溪653100)

  江城团龙古宴仪式是江城县哈尼族过本民族新年“十月年”时举行的活动,江城团龙古宴仪式及其舞蹈文化集中反映了哈尼族传统社会关系、伦理道德、生存环境与生产劳作方式、风俗习惯,同时也呈现出传统哈尼族文化在新时代中的嬗变。

  江城;哈尼历年;团龙古宴仪式;舞蹈文化;解析

  为调查西南跨境民族传统节日和民间仪式文化,笔者选择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X村①作为调查地点,通过参与、观察和访谈,对江城县X村团龙古宴仪式及其舞蹈文化进行描述和分析。

一、江城县团龙古宴的背景

X村位于云南省江城县境内东部,与老挝、越南紧密相邻。作为一个哈尼族自然村,距离村委会4公里,距离乡政府12公里,是村委会所在地。国土面积1.07平方公里,海拔860米,年平均气温20摄氏度。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7户,农业人口161人,绝大多数人口是哈尼族。

  负责操办团龙古宴的主要人物之一,是一位被称为民间“哈尼王子”的哈尼人。这位民间“哈尼王子”是这里最后一个哈尼族土司头人的后代,他就读过思茅师范学校音师专业和云南艺术学院声乐专业,曾是这个乡的文化站站长,熟知本民族历史文化。

  “哈尼王子”在X村的家的位置即是过去哈尼土司府的旧址。现在这个家既是“哈尼王子”在X村的居住地,又是一所哈尼文化传承馆(国际民间哈尼阿卡民俗文化传承馆),目前正在规划建设成为一个民间“哈尼王宫”,为今后广泛、深入研究哈尼文化,联系多国哈尼同胞,传承发展哈尼文化创造条件。

  据“哈尼王子”介绍:长街宴②和团龙古宴③是姊妹宴,都是哈尼族过本民族新年“十月年”时举行的活动。“十月年”是哈尼族收获结束的时节,所以这个宴席可以说是哈尼族最重要的宴席。哈尼语称之为“合熟杂”(汉字音译),“合熟”是“过年”,“杂”是指“吃”,意思是“吃新年饭”,是哈尼族的“年夜饭”。”长街宴是意深情长,团龙古宴是团结、交流、沟通的平台。这里搞团龙古宴有特别的意义,团龙古宴是团圆宴,也是团结宴。因为中国人的年夜饭讲究的是团圆,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的年饭也讲究团圆。而我们这里是一脚踩三国,一眼望三国的地方,古往今来附近的越南、老挝的哈尼族同胞,还有缅甸和泰国的哈尼族同胞,在这个时刻都会到这里来共同庆祝哈尼族的新年,所以哈尼族的“合熟杂”是亲朋好友团圆的宴会。我们国家56个民族都是兄弟姐妹,我们欢迎远近各地的各族兄弟姐妹都来这里和我们一起过哈尼族的新年,吃年饭,所以团龙古宴也是各民族团结的宴会。

二、团龙古宴舞蹈过程

2012年X村“团龙古宴”活动内容包括:迎宾仪式、祭祖仪式、舂粑粑、吃糯米粑粑(午餐)、民族风情表演、年年有余(档鱼)活动、千人团龙古宴、文艺联欢晚会。其中,舞蹈分别出现在迎宾仪式、民族风情表演、千人团龙古宴、文艺联欢晚会中。

  (一)迎宾仪式中的舞蹈

  早上9:00,身着哈尼盛装的男女老幼,在一位男性长者的带领下,从民间“哈尼王子”家旁边的空地,以两人纵队向村口方向出发。领头男性长者身后是铓鼓队,左右各1人提着一面直径约1米、高40厘米的红色大鼓,中间1人敲击,接着3人敲镲,1人打铓。铓鼓队后面是5个年长的老人,其中1名为双手各持1条长毛巾的女性,边走边挥舞着手中的毛巾。在他们之后是几个8、9岁左右的小女孩。后面的队伍主要是按三种不同民族服装排列的成年女性,她们的年龄约在40至50岁,其中穿插着几个中年男性和3、4岁的小孩。最后这组人的数量约为50至60人。整个队伍精神饱满,和着乐队“咚咚呛0”节奏,欢声笑语地走着。

  到村口附近,盛装队伍按之前位置以夹道的形式,分别面对在道路两旁各站一行,等候嘉宾的到来。每每有人从村口往队伍走过,盛装的人们就在统一的节奏声中跳起嘎尼尼。此时乐队中加入了两个芦笙,大鼓的节拍大体是“咚咚咚0,咚咚咚哒哒”。那位手持毛巾的老年女性,当时有68岁,是曲水乡本地人。她说她身上服装的面料是她母亲亲手织的,舞蹈的动作也是跟她母亲学的。她跳的舞蹈的基本动律是在保持每拍一颤动的过程中,第一拍换重心,第二拍动力腿④出前或旁点,第三拍保持颤动,第四拍弱颤;手随脚出,即出左脚点地则左手提于毛巾于身旁或胸前,上身随之右转90度。来自江城县城的哈尼切弟支系的中年妇女的动作则是也在保持膝盖颤动的基础上,八拍换一次重心,并同时于下一个第一拍时换脚于前点地位,多数用脚尖点地,每拍随上身扭动和膝盖的开合,脚跟自然跟随左右摆动;双手成握空心拳状于两胯前,随手臂上下做“绕毛线”状动作,上身和胯随之前后左右扭摆。一个妇女解释这个动作的意思是“欢欢喜喜迎接客人”。6位男性老人或徒手或右手持1条手巾的中部,围圈而舞,舞至高兴时还时不时合鼓点节奏发出“喔喔”“萨萨,萨萨萨”的声音。他们的动作刚劲有力,舞姿浑厚有势。他们的身体体态多呈蹲状态,前俯后仰。脚步亦是配合鼓点保持膝盖颤动的基础上,三拍一换脚,脚的位置或前点,或旁移,或后退。上身和上肢则随着下身和鼓点三拍一换,或双臂同时上张,或双臂同时收缩于身体,或单臂于胸前、身后、腿前。较之女性动作,男性动作更为自由,或因个人差异动作变化较大。但男性动作的动物模拟性特征更强。这时在这几位男性老人的外围又有一些人跟着开心的舞动起来,过程中里圈的老人时不时和他们相对而舞,交流切磋。6个小学三、四年级模样的小女孩排在乐队的旁边。她们的动作是跟学校里的老师学习的,动作大致与妇女动作一样,但动作较硬、较脆,手的翻动和上身及胯的扭摆幅度较少、较小,动力腿脚跟随的左右转动较大。

  返回的路上,队伍中各类人员的位置与去时基本一致,只是领头的多了几位边舞边行的老年人,尾部增加了不少看热闹的人。一路上老人在鼓点伴奏下边走边舞,把队伍带回到民间“哈尼王子”家前的广场空地。这时广场已有不少人到来。乐队人数和乐器数增加了3倍,3面大鼓(其中两面由木架支撑,一面由两个人提着)、6对镲、3套铓,还增加了统一节奏的指挥。舞蹈场地上除了之前迎宾舞队外,还增加多了许多人。有来自越南、缅甸、泰国、以及附近市、县、乡镇的来宾,大家都加入到舞蹈的集体中,自由发挥跳着本民族的舞蹈。一位来自西双版纳的哈尼族爱伲中年妇女说,这里的人热情好客,邀请她们来这里玩,她们玩得很开心,这里的人也会到她们的家乡去玩,她跳的舞蹈是爱伲人的舞蹈。来自绿春县的哈尼族腊咪人,墨江县及国外的哈尼族同胞也都在舞蹈场上展示各自的舞蹈,并相互交流切磋舞艺。

  (二)民俗风情表演中的舞蹈

  中午1:00多,在民间“东盟哈尼王子”家旁边的空地上,举行民族风情表演。这一环节主要以来自各地的哈尼族出节目的形式展现。有6、7个节目,其中主要有由越南、缅甸和中国哈尼族共同表演的再现哈尼族生产劳作过程的节目,和江城哈尼族表演的舞蹈节目。中外合作完成的节目是在民间“哈尼王子”和一名绿春哈尼女子的演唱哈尼族歌曲中进行的。来自越南和缅甸以及中国江城的约30个哈尼族同胞身着各自的服装,手中拿着、身上背着不同的哈尼族生产、生活用具,如镰刀、稻谷、篾笆、背箩、竹桌及竹杯等,有秩序地出场、舞蹈。以舞蹈的形式再现哈尼族同胞在相互合作下耕田、收割、打谷子、庆贺丰收的情景。

  (三)千人团龙古宴前迎宾时的舞蹈

  下午4:30,从村子的街口到民间“哈尼王子”家旁边的空地上,人们按老及幼的年龄分别站成两排,列队舞蹈欢迎来宾。列队舞蹈欢迎的人中也包括来自越南、泰国和缅甸的哈尼族同胞。大家都在铓鼓声中做着流传于江城哈尼族中的嘎尼尼的舞蹈动作。队伍先作一次排演,即按民间“东盟哈尼王子”领着贵宾走过,队伍亦由长者、外宾跟随依次通过。紧接着从省外专程赶来参加团龙古宴,2012哈尼年(江城曲水乡)主要承办单位负责人到来,之前排演的欢迎仪式随即开始。

  (四)文艺联欢晚会中的舞蹈

  晚上9:00,在江城县文化馆和县文工团工作人的的主持下,一台以哈尼歌舞为主,由专业和业余,哈尼族及其他民族,国内和国外人员共同完成的,乡土气息浓郁的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晚会顺利进行。晚会持续了3个多小时,最后一个节目后,台上台下的演员和观众均在热烈、祥和的气氛中跳起传统的哈尼族舞蹈。舞蹈随着人群的逐渐散去,最终结束。一天的活动到此基本结束。

三、江城哈尼历年团龙古宴仪式及其舞蹈文化分析

(一)团龙古宴文化分析

  曲水乡每年都过哈尼历“十月年”。哈尼族的“十月年”,在哈尼历法中为岁首,是新的一年的开始,是哈尼族的新年,是哈尼族最隆重的节日。按传统,过去每个村过年的时间并不统一,而是轮流过年。为了规范,共同庆祝,自1983年起江城县政府规定每年12月20、21、22日这三天为法定的节日。哈尼族过年时,要举行长街宴,X村村民称团龙古宴。X村团龙古宴是按一年有365天加1天来设桌数,共366桌。从首桌至尾桌的坐位安排,基本是年长有威望的老人、领导到年幼的小孩。之所以称之为“团龙古宴”,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桌子围绕中心,按圆的形式一圈一圈摆出3、4圈,形似盘龙(“哈尼王子”解释:我们是龙的传人,所以宴席的桌子摆成盘龙);二是“团龙”与“团拢”(当地汉语为“团团围拢”,意义为“和和气气地团聚在一起”)音同,“团龙古宴”是“团拢、团圆、团聚、团结的宴会”。X村是三国交界的地方,过去哈尼土司所在地,附近的哈尼人都以这里作为文化、情感等交流的中心。在这里举办“团龙古宴”有如汉族过春节时兄弟姊妹要回家团聚吃年夜饭一样,附近的哈尼族同胞不分国界团聚共渡哈尼年;三是这是老古时候就传下来的风俗。当地哈尼族古往今来都要过哈尼年。过去,哈尼年到来时,当地土司在X村宴席,邀请附近的哈尼头人或土司参加,所以称之为古宴。

  因此,在X村举办的团龙古宴,实际上是一个政府新规下的哈尼族传统节日期间,喜迎中、老、越、泰、缅多国哈尼族和其他民族同胞共庆哈尼新年的聚会。它不仅是哈尼族传统节庆的延续,也是维系中外哈尼同胞情感交流的纽带,还是哈尼族对外交流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播渠道。通过团龙古宴人们共祝哈尼新年的来临,庆获丰收,并祈祝来年好收成。

  (二)团龙古宴舞蹈文化分析

  1.舞蹈队伍排列方式体现传统哈尼族社会关系。哈尼族家庭以长者为尊,一切听从长者的教导。甚至坐卧饮食都有一定的尊长敬老的规矩,如吃饭时长辈坐上席,睡觉时让长辈睡在正房火塘边,好酒好菜让长辈先尝等等。⑤2012年团龙古宴迎宾仪式中的舞蹈和千人团龙古宴前迎宾时的舞蹈,是按年长的老人到年幼的小学生来排列舞蹈队伍的。这与团龙古宴上按长幼的顺序安排坐位一样,体现了哈尼族长者为大的社会关系。

  2.舞蹈动作体现男女性别、老幼年龄差异。2012年团龙古宴迎宾仪式中的舞蹈和千人团龙古宴前迎宾时的舞蹈,均为江城哈尼族传统舞蹈嘎尼尼。但不同性别、年龄层次的人所跳舞蹈动作有所不同。男性舞蹈动作刚劲有力、顿挫鲜明、收放突出、幅度较大,动作变化因人而异;女性舞蹈动作柔中带刚、节奏清晰、幅度较小、动作变化不多。50岁以上老年人的动作娴熟自然,舞蹈律动方式透射着浓厚的民族风格。越年青的人的舞蹈动作受外来舞蹈文化影响的痕迹较明显。

  3.舞种体现哈尼族传统仪式。“嘎尼尼”也称“哈俺些”,“撒贺”,意为跳舞。主要流传于江城县曲水、加禾等地的哈尼族聚居村寨及绿春县的哈尼族切地、白宏支系中。是哈尼族传统的自娱性舞蹈,在“哈尼年”和娶亲嫁女等喜庆日盛行跳此舞。⑥2012年团龙古宴迎宾仪式中的舞蹈和千人团龙古宴前迎宾时跳嘎尼尼,即是哈尼族传统节庆中,以舞祝乐的形式。

  4.舞蹈仪式体现哈尼族热情好客的性格特征。西汉学者毛亨为《诗经》所作的《大序》里写道:“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根据笔者调查研究可知:至少明代以来,哈尼人在为去世老人举办丧葬时,要跳舞悼念老人,追溯历史。通过舞蹈的形式宣泄内心悲伤的情感,同时化解由失去亲人产生内心的不安,联络情感等。在祈祝来年风调雨顺的祭竜活动仪式上,哈尼人也要跳舞与神灵对话,将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等思想表达出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列队跳嘎尼尼夹道欢迎远近宾客的仪式,一方面体现了与X村哈尼人民喜好舞蹈,同时也是他们对待宾朋的一种态度。以喜庆时才跳的舞蹈来迎宾,必定是由衷喜悦情感的体现,其中也反映了哈尼人热情好客的性格特征。

  5.舞蹈形态体现了哈尼族生存环境及生产劳作方式。X村团龙古宴迎宾舞蹈嘎尼尼的舞蹈形态特点,主要表现为屈膝、前俯后仰的体态,扭身、颤膝、转跟、有规律移动重心的动律,和模拟猴等动物的动作特点等。X村属山区,主要种植粮食、橡胶等作物。长期以来以种植为主的劳作生产方式对当地哈尼族动作形态产生了深刻影响,与往返山路和田间埂坝的行路方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方式等不无关系。

  6.舞蹈伴奏乐器体现了古今文化结合。两次迎宾仪式中的舞蹈所使用的伴奏乐器是大鼓、铓、镲等传统舞蹈活动中使用的乐器。民族风情表演中的舞蹈和文艺联欢晚会中的舞蹈多为现代音响设备提供音乐伴奏。不同的舞蹈使用不同的伴奏方式,传统与现代结合,更好地演绎节日庆典中不同侧重点的文化需求及其气氛。

  7.多种舞蹈同台竞技、相互学习,体现了包容、吸收与融合的文化发展状况。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哈尼族舞蹈,来自不同民族的舞蹈都是团龙古宴庆祝活动的重要内容。人们在舞蹈活动相互学习、切磋技艺,或为表演共同参与一个节目,不但拉近了心灵距离,增强了情感交流,更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8.民俗风情舞蹈表演的出现体现了主办者的思想导向。笔者在2012团龙古宴举办前的国际哈尼/阿卡学术讨论会上,遇见包括民间“哈尼王子”在内的,参与操办团龙古宴的当地有威望的几位哈尼族。他们为了组建江城县哈尼协会,使团龙古宴办出品位,办出特色,使之在原来基础上提升国际影响力,专门参加了国际哈尼/阿卡学术讨论会。在团龙古宴开始前两天,还邀请外国和省内知名哈尼学者召开学术研讨会。就这一区域的哈尼学术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团龙古宴中特别安排了以中外哈尼共同完成表演的民俗风情舞蹈表演,一方面体现了中外哈尼人享有共同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同时也弘扬、传播哈尼传统文化。

  9.不同年龄层次人的舞蹈学习渠道体现了教育方式和传承方式的转变。同为嘎尼尼舞蹈,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的舞蹈略有不同。65岁的那位老人的舞蹈是跟她妈妈学习的,中年妇女的舞蹈多是在休闲娱乐广场上学习的,小学生的舞蹈是在学校学习的。由此可知,人们学习、接受民族文化的方式方法随社会发展变迁而变化。

  注释:

  ①为了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本文中所出现的地名与人名已经做适当技术处理.

  ②长街宴是哈尼族的一种传统习俗,每到“昂玛突”节来临,哈尼人会在山寨里摆上酒席,一起欢度节日。在摆酒庆祝时,百来张桌子排在一起,恰似一条长龙,“长街宴”也因此而得名.(http://baike.baidu. com/view/1137048.htm?fr=aladdin).

  ③团龙古宴的举办时间为哈尼历十月年,内容与长街宴一样,但桌子不是摆成一长条形状的,而是转圈而摆,形似盘龙.

  ④动力脚:舞蹈专业术语,指相对于支撑身体重力的,另一条用来做动作的腿.

  ⑤雷兵.哈尼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74.|

  ⑥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华舞蹈志·云南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427.

  [1]雷兵.哈尼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2]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华舞蹈志·云南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427.

  J722.21-4

  A

  1005-5312(2016)08-0147-02

  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西南跨境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民间仪式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批准号:12BMZ036)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