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琵琶曲《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的创新性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7229
李桃

  (南京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论琵琶曲《诉
——读唐诗〈琵琶行〉有感》的创新性

  李桃

  (南京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新中国成立后,琵琶在乐器改造、曲目创作、演奏技法、理论研究、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琵琶艺术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时代。

  琵琶曲;唐诗;创新性

  琵琶曲《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是吴厚元于1983年创作的琵琶独奏曲。该乐曲是以音乐的形式写“读后感”,作曲家紧紧抓住琵琶女本是长安倡女,后因年长色衰而为贾人妇的悲惨身世,抚今忆昔作了丰富的遐想与发挥。乐曲形式新颖,传统与创新并重,体现出当代琵琶乐曲创作中的传承与创新,在当代琵琶音乐创作园地里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一、从《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看当代琵琶乐曲创作在曲式

唐诗《琵琶行》的“音乐读后感”,《诉》根据作品情节和情绪发展的需要,在曲式结构的布局上有机地借鉴了传统琵琶曲的多段体结构和西方音乐的奏鸣曲式结构,在保留乐曲传统古韵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时代气息。从多段体的角度出发,《诉》全曲共可分为8个段落,从奏鸣曲式的角度出发,乐曲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多段体的1-3段,主要描绘琵琶女“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的飘零身世;第二部分为多段体的4-5段,抒发了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第三部分为多段体的6-8段,是对中国传统曲式的传承、结合、吸收西方曲式的创新,使得当代的琵琶乐曲在不失传统韵味的基础上,被赋予新的时代气息。

二、从《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看当代琵琶乐曲创作在演奏技法上的传承与创新

20世纪以来,在琵琶艺术迅速发展的同时,琵琶的演奏技法也在不断发展。从演奏技法的角度出发,吴厚元并未将新创演奏技法用以诠释《诉》这首乐曲,但是该乐曲却将传统技法运用得淋漓尽致,通过对细节的把握,细腻地刻画出“铁骑突出”般的激情爆发和“幽咽流泉”般的低吟浅唱。以乐曲的引子和尾声为例,乐曲的引子段落运用了右手“三指轮”配合左手“滑音”的“划奏”来模仿古琴,意在借用古琴特有的厚重感来表达乐曲的古韵。此处对“三指轮”的演奏,要求演奏者有细腻的处理,必须根据滑音的速度,调整轮指的频率。如滑音的速度较慢时,轮指的频率也要相应降低;而滑音的速度加快的时候轮指的频率同样要有所提升,从而刻画出枫叶荻花迎风瑟瑟之声。乐曲的尾声运用了传统琵琶技法中的“擞”、乐曲的尾声运用了传统琵琶技法中的“擞”、“绰”等技法,而此处对这些技法在演奏中的具体要求却与传统有所不同。以“绰”为例,“绰”在琵琶古曲中也经常运用,但在本曲中,作曲家对“绰”的运用则有所突破。传统对“绰”的演奏,强调的是开始滑拖与终止滑拖的这两个音。而在此处演奏“绰”时则需要将头尾两个音中间的所有经过音都体现出来。通过对“绰”的突破运用,乐曲在尾声所要传达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感慨,则显得更为贴切。这种对传统技法的突破运用与新创技法一样,实现了当代琵琶乐曲在演奏技法层面上的的传承与创新。

三、从《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看当代琵琶乐曲创作在作品立意上的传承与创新

建国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基本解决温饱问题,逐步迈入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均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艺术教育获得了更多的关注,人们的艺术眼光与审美追求亦有了与时俱进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作品的立意更多地被作曲家所重视,在当代琵琶乐曲的创作中同样如此。《诉》是一首典型的具有“文学性”风格的当代琵琶曲。从创新的角度看,“文学性”题材是对西方音乐创作在学习与借鉴。该题材在西方音乐创作中大量存在,而在我国传统的琵琶乐曲中并不多见。建国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西方音乐创作的学习逐渐从作曲技法上延升至更为广阔的范围,于是“文学性”题材开始被大量运用于当代琵琶乐曲的创作中,从而拓展了当代琵琶乐曲创作的范畴。不论是《诉》,或是《花木兰》、《春秋》、《祝福》,这些乐曲均通过文学性”题材实现了乐曲在作品立意上的传承与创新。

  J632.33

  A

  1005-5312(2016)08-0101-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