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福建厦门361000)
《格尔尼卡》的“美”
金倩倩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福建厦门361000)
毕加索作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格尔尼卡》是其代表作之一。毕加索在这幅作品中运用了黑、白、灰三色的组合、拼贴,采用了古典的三角形构图,创作了丰富的象征性形象,充分地表达出对侵略战争和法西斯暴行的愤怒,同时让观者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毕加索;格尔尼卡;战争;象征性
1937年4月26日,天空中突然出现的德军飞机,打破了西班牙西北部巴斯克地区的小镇格尔尼卡的平静,德军的飞机疯狂地向地面扫射,人们失魂落魄地在街上仓皇逃窜。炸弹在他们的身后爆炸,到处都是血与火组成的惨不忍睹的景象。43架轰炸机持续了三个多小时的狂轰滥炸,格尔尼卡7000多名居民中有1654人惨遭杀害,889人被炸伤,大量建筑物倒塌。这个美丽的小镇瞬间便成了一片废墟。
这就是震撼全世界的格尔尼卡事件。
这个国际性的悲剧也转移了毕加索的注意力。此前他刚刚受西班牙政府的任命,要担任布拉多美术馆的名誉馆长,并受托为这座美术馆创作一幅大型壁画。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担任官方的职务。就在毕加索苦于没有合适的题材而迟迟没有动笔的时候,格尔尼卡事件深深触动了他,他义愤填膺,怀着满腔怒火拿起了画笔,仅用六周时间就完成了这幅他最伟大的作品——《格尔尼卡》。
在一般人眼中,《格尔尼卡》也许并不算是一幅“美”的画,因为它没有绚丽的色彩,画面中只用了黑、白、灰三色组成了低沉的色调与强烈的对比,运用这三色的组合、拼贴、叠加,营造出了紧张与恐怖的气氛。乍看之下,这幅画在构图上显得十分随意,甚至给人一种杂乱的感觉,整体画面看起来也是支离破碎的。但当我们仔细推敲观察之后可以发现,画面采用了古典的三角形构图方式,这种构图方法既突出了画面的主体,又使画面两侧达到平衡的效果。全画从左到右还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强调了公牛的形象和怀抱孩子仰天长啸的妇女的形象;第二部分突出了因为受伤而惊恐挣扎的战马和一盏像眼睛的孤独的电灯;第三部分最显眼的是一张向上一张向下的两张侧脸;而在第四部分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个高举双臂,竭力要摆脱险境的妇女。毕加索将一个个夸张变形、给人以刺激感受的形象都安排在了合适的位置,在给观者视觉冲击的同时,画面又统一有序。在这幅画中,毕加索充分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毕加索自己也解释道:“在那里公牛代表暴力,马代表人民。不错,我在那里运用了象征主义,但其他作品没有用过。”
《格尔尼卡》在巴黎世界博览会展出时引起了全巴黎的轰动,几乎所有的巴黎人都来欣赏这幅杰作。评论家们也纷纷发表评论,有的说:“《格尔尼卡》是一份反法西斯的檄文!”有的称《格尔尼卡》是一座“献给毁灭的纪念碑”。有的认为《格尔尼卡》是被天才的精神扩大了的义愤与恐怖的呼声”。这幅历史性的伟大杰作充分表达了毕加索对饱受战争痛苦的西班牙人民的同情和他们誓死抗争法西斯的不屈精神的赞颂,更反映了他对法西斯分子的强烈谴责和憎恨!
《格尔尼卡》是一幅人人都能理解的现代派绘画,一方面是立意明确,另一方面是画面的单纯朴素。它的画面中没有硝烟、炸弹,甚至没有描绘侵略者,但是却充斥着残暴、恐怖、绝望和呐喊,完全揭露出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并把画家愤怒、悲痛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让观者看着那本是静止不动的图像仿佛能听到飞机的轰鸣声、人民无助的呼喊声、失去亲人的痛哭声,仿佛能感受到爆炸产生的强烈震动、人们仓皇逃窜的混乱局面……光是看画面就足以让观者体会到画中的含义与画家悲愤的心情。在视觉与情绪上同时带给观者强烈冲击感受的画谁又能说它不是一幅“美”的画呢?
精心的构图、黑白灰三色富有层次的运用、独特的表现形式,再加上对于精神内涵与情绪的成功表达,成就了《格尔尼卡》在绘画史上的特殊地位。它的“美”是一种破碎的美,是一种震撼的美,是一种引起内心深处强烈共鸣的美,这种“美”不是一般绘画可以模仿和超越的,称之为“绝美”也不为过。
[1]焦晓军.毕加索画传——世界艺术大师图文馆[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
[2]程阳阳.毕加索与《格尔尼卡》[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3]王占林,王昭华.毕加索[M].北京: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4.
J218.6
A
1005-5312(2016)08-0076-0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