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00)
庾肩吾《书品》略谈
——以自然物象论书
张洞冀
(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00)
虞肩吾是中国南朝梁代著名的政治家、诗人。也是一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卓越的书法实践理论家。他所著《书品》闻名于后世。此书的“九品论”的评书方式被后世沿用。而此著述中的另外一种评书方式即使以自然物象论书。在此作简要论述。
庾肩吾;自然物象;《书品》
庾肩吾,字子慎,又字叔慎。原籍河南南阳新野(今属河南新野)人。是中国南朝梁代人。在其时代,庾肩吾不但是一个闻名遐迩的政治家,而且在梁代诗坛上也是一位举足轻重的诗人。其与刘考威、江伯摇、徐昉、徐摛等诸人号称“高斋学士”。其诗,韵律考究,辞采雕琢。胡应麟称其诗“风神秀相,洞合唐规。”虞肩吾是“宫体诗”的开创者之一,也被视为是“徐庾体”的代表人。不仅如此,在中国书法史上,还是一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卓越的书法实践理论家。
他之所以有这等瞩目的成就,离不开他丰厚的家庭、社会、政治背景。庾肩吾生于优越的官宦世家,其家族又为南朝梁代士人望族,其一生又受到简文帝萧纲的赏识与重用,一生跟随简文帝萧纲,所以其无论在政治上,文学上,还是书法与书法理论上,都有非常好的濡染熏陶与不菲的成绩。在书法理论史上,有许多的著述里都有对其的评论。如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中云:“庾肩吾书如新亭伧父,一往见似扬州人,共语便音态出。”①张怀瓘《书断》能品中记录:“虞肩吾字叔慎,新野人。官至度支尚书。才华既秀。草隶兼善,累纪专精,遍探名法,可谓瞻闻之士也。变态妍殊多惭质素,虽有奇尚,手不称情,乏于精力。“文胜质则史”,是之谓乎。尝作《书品》,已有佳致。大宝元年卒。肩吾隶、草入能。子信亦工草书。时有殷钧、范怀约、颜协等并善隶书,有名于世矣。”②窦臮《述书赋》里都有评云:“肩吾通塞,并乏天性。工归文华,拙见草正。徒闻师阮,(阮研。)何至辽敻。使铅刀之均锋,称并利而则佞。(庾肩吾,字子慎,新野人,梁度支尚书。今见具姓名行书三纸。)”。③在这些理论著述里,无论评论如何,暂且不论,这些评论或因其他因素影响。在历史长河的芸芸众人中经过洗礼能被人记录流传至今,可见其书法和书论在当时和今天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具姓名行书三纸”,谓庾肩吾书法墨迹在唐朝代宗大历年间可见,后未见传世,无法得其风貌。盖历史变迁流落遗失。
其著述方面仅有书学理论著作《书品》传于后世。此书富含体系。他继承总结前人的书学成果,论述了书法源流演变,深刻对诸多书法理论问题进行了较客观阐释,系统地品论了梁代之前的书家。并且在学习总结前人的书学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如书法需“天然”、“工夫”的论点;还有被后来诸书家延用的“九品论”。他是书法史上用品第式品评的第一人。他的这种品论方式是受到汉末魏晋以来对人物品藻的影响。此后,许多书画评论著述都效仿《书品》的评论体例。如唐张怀瓘《书断》,李嗣真的《书后品》,清包世臣的《国朝书品》等。
庾肩吾《书品》除了以“九品中正制”来品评各书家书风外,在此书中,另外一种评论方法是用自然物象来评论。在中国的古诗词中,用自然界的物象来品评的不胜枚举。如在《诗经·卫风·硕人》中有:“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④《诗经·郑风·有女同车》中有:“有女同车,颜如舜华”⑤。《诗经·召南·野有死麕》中有:“白茅纯束,有女如玉。”⑥这里面的荑”、“脂”、“蝤蛴”、“瓠犀”、“螓”、“蛾”、“舜华”、“玉”,都是用自然界中的物象来描述人之美。
下面就说一下庾肩吾《书品》中以物象品书。“鱼犹舍凤,鸟已分虫。”用动物对书体比拟。“龟若浮溪,蛇如赴穴。流星疑烛,垂露似珠。”“分行纸上,类出茧之蛾;结画篇中,似闻琴之鹤”,用动物来对字势、章法进行比拟。“峰崿间起,琼山惭其敛雾;漪澜递振,碧海愧其下风”用自然景物对章法进行比拟。“抽丝散水,定于笔下;倚刀较尺,验于字中。用自然景物对下笔,最后成字进行比拟。“真、草既分于星芒,烈火复成于珠佩。”用自然景物对真草的比拟。“是以鹰爪含利,出彼兔毫;龙管润霜,游兹虿尾,”以自然景物对笔画比拟。“若探妙测深,尽形得势;烟花落纸,将动风采。带字欲飞,疑神化之所为,”用自然景物对书法的“形”、“势”作比拟。“子并,崔家州里,颇相仿效,可谓酱咸于盐,冰寒于水。对张超书用自然物象类比。“披其丛薄,非无香草;初见涯岸,皆有润珠。”下之中十五人用自然之香物作比。“此二十三人,皆五味一和,五色一彩,视其雕文,非特刻鹄;人人下笔,宁止追响。”用自然之“味”、“五色”对下之下品二十三人作比。“犹如玄圃积玉,炎洲聚桂。用自然之物对“众贤”比拟。
对于用自然物像论书,在许多书法理论著述中也有。如欧阳询的《用笔论》中说:“夫用笔之体会,须钩粘才把,缓绁徐收,梯不虚发,斫必有由。徘徊俯仰,容与风流。刚则铁画,媚若银钩。壮则啒吻而嶱嶫,丽则绮靡而消遒。若枯松之卧高岭。类巨石之偃鸿沟。同鸾凤之鼓舞,等鸳鸯之沉浮。仿佛兮若神仙来往,宛转兮似兽伏龙游。”⑦“铁画”、“银钩”、“枯松”、“巨石”、“鸾凤”“鸳鸯”皆以自然物象论书法用笔之妙。再如孙过庭《书谱》中曰:“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⑧这些文字对书法中的笔势、笔墨、书迹、书势、书形等运用自然物象进行了丰富而形象论述。在读者反复的研读揣摩后,在脑海中已有了一定的感知与图像。
《书品》对一百二十八书家的风格、师承上的品论与追索,用仅仅一千九百八十多字系统的进行了很好的论述。庾肩吾以非常多的自然物象作为品书的手段方式。这种自然物象的评品方式也为后者有一定启示作用。
但这种形象生动的评论方式,笔者有一点自己的看法。用一自然物象描述比喻另一事物或人的这种文学手段,由于各学科本身的特质的不同,呈现出的效果也会有异同。在文学著作中运用自然物象描述会使文章丰富、生动、形象,血肉丰满。读者也会通过自然物象想到所要描述事物或人的特征、性质、形象等。如前面讲过《诗经》中对少女的描述。在舞蹈中,把自然物象运用到人的肢体语言、服饰、布景、道具等,观众也不难通过视觉感知理解所要表达的含义。那对于运用自然物象论书,虽然文章写得丰富生动,有声有色,但由于书法艺术本身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它仅仅是通过墨的浓淡、干枯、润燥和线条的粗细变化形成的造型来表达艺术家的内心情感世界。这种抽象的艺术,品观者即使面对一副实实在在的作品也很难把握它的特质和艺术家的精神世界。那么,对于读者读此文章,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人从各种感觉、感官上感知书家与书风的特质,但另一方面,这种以自然物象评论抽象的书法艺术的评论方式又有一定的抽象度,某种程度上略有点“阳春白雪”,让人有点难以具体的捉摸、理解和把握。那么,这就需要艺术家反复的研读与实践、实践与研读,从而从所描述的自然物象中领悟神奇“造化”富含书法的形质特性。
注释:
①张彦远,唐撰,武良成,周旭.法书要录[M].杭州:浙江人名美术出版社,2012:59.
②潘运告.中国书画丛书·张怀瓘书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198.
③潘运告,云告(译).中国书画丛书·中晚唐五代书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73.
④⑤⑥姜亮夫.先秦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1998:45,112,164.
⑦⑧潘运告,云告(译).中国书画丛书·初唐书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21,69.
I207.22
A
1005-5312(2016)02-0006-0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