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近五年来湖北襄阳地区“三国历史文化研究”述评——以《湖北文理学院学报》“三国历史文化研究”栏目为蓝本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8476
江河

  (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湖北襄阳441053)

  近五年来湖北襄阳地区“三国历史文化研究”述评
——以《湖北文理学院学报》“三国历史文化研究”栏目为蓝本

  江河

  (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湖北襄阳441053)

  以《湖北文理学院学报》“三国历史文化研究”栏目为研究蓝本,将近五年发表的论文分类编目,分为史实、思想文化、人物、《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研究、三国文化的当代培育、综述等六个方面。在分类编目的基础上,对论文的主要观点、作者情况、研究内容作了分析。

  三国历史文化;三国演义;三国志;湖北文理学院学报;传统文化的当代培育

一、论文要点述评

(一)三国史实考证研究

  本部分研究篇目最多,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科技、地域地名、行政制度、官职等诸多史实的考证。

  1.政治方略方面

  孙启祥对孙刘联盟缔结的背景、发展阶段及鲁肃、诸葛亮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做了分析,阐明了联盟与孙刘争霸天下路线的矛盾,联盟旗帜下各自的心态及联盟破灭的责任,以及联盟的意义和局限。①

  付开镜对《隆中对》实施中的秘密性和变异性作了分析,认为刘备集团在夺取荆益二州之前,基本上遵守了《隆中对》的战略,实施了《隆中对》表现出较强的秘密性。刘备死后,《隆中对》已失去了战略实施的重要前提,其秘密实施的价值也就大打折扣。②

  孙启祥对方诗铭先生《论三国人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的四个观点提出商榷:一是潘睿与关羽不睦,在关羽出征后暗中投降了孙权;二是投降后作为牵线人,劝降了糜芳、士仁;三是潘的游说之词主要有两点,其中之一是晓以利害,劝芳、仁不做荆州失守的替罪羊,以免杀身之祸;四是潘因首降和劝降得孙权重用。③罗开玉认为蜀后主刘禅不战而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汲取了东汉灭成家、屠成都的教训,主要是从保护巴蜀百姓出发。④

  2.军事战争方面

  谭良啸认为汉中争夺战刘备取得胜利的原因有五:一是刘备集团比曹操集团更重视汉中;二是刘备能集中全力争夺汉中,曹操难以做到;三是刘备占有地利优势;四是在汉中,刘备集团的将帅更优秀;五是刘备在汉中的作战方略正确。⑤

  杨德炳对官渡之战的战前准备、部署、过程、胜负原因做了分析。⑥杨德炳还对诸葛亮北伐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厘清:关于诸葛亮北伐的战略目标问题:最终目标是北定中原,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稳打稳扎,绝不作无谓冒险;二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通过总结经验教训,逐步认识北伐战争规律,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进攻策略和作战方式。⑦

  蒋少华对曹魏历代都城做了分析,认为曹丕改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大有深意。谯是曹操兴起之都,许昌市汉亡之都,邺是魏兴之都,长安是稳定关中、凉州、防范蜀汉之都,洛阳是统一之都。⑧

  3.行政制度、官职方面

  黄惠贤对曹魏侍中机构做了研究,对侍中机构的发展变化做了分析,对散骑常侍的初建、散骑诸官的遴选、散骑诸官“不典事”、“员外官”的出现、散骑诸官晋再度被重视、“通直”与“员外”散骑设置的意义等问题分别阐释。⑨

  瞿安全对曹魏行政体制中的州郡做了分析,曹魏时期三级行政体制似仍在发展之中,州作为高层政区并不完整,中央仍对郡国实行直接控制,而且民政重心仍在郡国。⑩

  谭良啸对诸葛亮的封爵制做了研究分析了蜀汉封爵记录,封爵制及特点。认为由于严格以军功、事功控制封爵,蜀汉的封爵制与魏、吴相比,显现出爵位少、数量少、虚封多、食邑数不明等特点。?

  袁理对汉末中郎将做了研究,三国时期,由于持续不断的军事斗争需要,中郎将等武官官号被各个势力大量授予,各种中郎将频繁出现于此期史籍。?

  4.地域地名版图方面

  梁中效对襄阳在三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做了分析,襄阳是三分源头的战略思想库,造就了以诸葛亮、庞统为代表的战略设计师,他们与刘备、孙权等政治家联手,将三分天下的战略策划变成了现实。?

  孙启祥对街亭的位置做了辨正,许多人认为街亭位于陇关道西口的现在甘肃省秦安县东北的陇城镇或周围其他地方。此类观点与《三国志》及其裴松之注引的史料,与张郃的进军路线,与诸葛亮的兵力部署不符。?在他的另一篇论文中,对汉末曹刘汉中争夺战的一些地名做了辨析。?

  左攀对东三郡的战略地位做了分析,东三郡指的是西城、上庸、房陵,管辖秦巴山地的东部地区。由于跨有荆益的特殊位置,官渡之战后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高新伟聚焦三国襄阳争夺战的经过,认为襄阳争夺战对襄阳历史文化有重要影响:诠释了襄阳兵家必争之地的地位,提升了襄阳的行政地位,造就了襄阳“中国三国文化之乡”的声誉。?

  5.科技方面

  谭良啸的论文,对木牛流马研制的一些误区做了求解,对今后研制的方向做了规划设想:一是制作不会太花精力、财力、人力;二是一定能负重载重量应符合要求;三是关于行进速度必须把握;四是应以木构件为主,结构不会太复杂,构件的加工难度不会太高。?

  (二)三国时期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研究

  1.儒家思想研究

  梁满仓认为三国三国时期儒家崇礼、尚德、民本、孝悌、节俭等观念讲求实用,有重要现实意义。社会思想呈现出鲜明的多元化特点,求同存异,儒法互通。儒家思想和学说经过了从繁琐无用到师古实用的变化过程,体现了儒家思想和学说自我调整的特点。?梁满仓还对谯周的儒家思想做了解读,认为巴蜀地区丰厚的儒家文化土壤培育了谯;蜀汉政权中的儒者影响了谯;谯继承了其父的儒学风格。尽管谯周对蜀汉的信心前后有所变化,但对天下统一的追求和向往没有变,顺应统一大势,正是谯周儒家思想的体现。?他还对徐干《中论》中反映的儒家思想特点做了归纳:坚持儒家的理性道德;反对寻章摘句的繁琐经学;参与社会上重大思想问题的争论,批判虚浮之风;阐述儒家治国理论,与国家政治实际紧密结合;援儒入法,儒法结合,使儒家思想更具治国效力。?

  2.三国文化、礼仪研究

  陈绍辉对吴文化在三国文化中的地位、作业和影响做了分析,认为吴文化是三国文化最早的源头之一;是三国英雄文化的主要载体;是三国故事的主要载体;是三国青瓷文化的主要渊薮;是三国水文化和海洋文化的领跑者。?

  孙世平的论文对诸葛亮思想与易学的关系做了研究,认为诸深受易学影响。?

  付开镜从性善恶论的角度对诸葛亮思想解读,认为受性善论影响的学者合乎逻辑,多认为诸葛亮与刘备父子及蜀汉群臣的关系是一种高尚的政治关系,强化了诸葛亮民族楷模的形象,张扬民族精神的价值。?

  靳近对关羽民间信仰和民间崇拜做了分析,荆州民间信仰中有巫鬼信仰和祭祀传统。?

  梁满仓对三国礼仪的内容和特点作了分析,认为三国时期社会礼仪具有与国家礼仪同等重要的地位,一些社会礼仪行为与国家政权发生了紧密的联系,其为国家政权服务的特点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规范社会行为的范畴;某些礼仪具有貌似士礼实乃天子之礼的特点;国家礼法在某些方面开始对社会礼仪进行约束和规范。?

  3.文学研究方面

  余鹏飞对鸿都文学的历史意义、成员、士风、文风等做了阐释。认为没有鸿都文学就没有后来的建安文学、黄初文学、正始文学直至隋唐文学的发展和繁荣。鸿都文学可考者有乐松、任芝、贾护、江览、郗俭、梁鹄、师宜官等七人。?

  高新伟对陈琳、阮瑀的文学成就进行比较,分别从散文、诗歌、辞赋三个文体进行比较。认为二人都擅长散文,但陈琳文章气势雄壮,文笔劲健,阮文情志绵密,文气平顺。阮诗歌成就胜陈,陈诗悲壮刚劲,是建安风骨的典型,阮诗悲凉低沉,已有正始之音的某些特点。?

  郭殿忱对敦煌残卷曹子建《上责躬应诏诗表》做了校考,将残卷与传世文献比勘,在史实方面可对曹植被频繁改封爵位及归藩时间有所确认;在版本方面,对有些学者论断有所正误;在文字方面,于繁简字、正异体字有所辨正,与通假字、碑别字、敦煌俗字有所简略考释。?

  符丽平认为杜甫对诸葛亮形象做了完美化并分析原因,杜甫塑造如此完美的诸葛亮形象,基于他晚年生活在成都、夔州两地,有机会探访诸葛亮遗迹,感受蜀人对诸的热爱,诸葛亮北伐大业未成的“残缺美”激起杜的共鸣。?

  余鹏飞对习凿齿《汉晋春秋》的历史价值做了研判,价值在于秉笔直书,补充史实,著成信史;从理论上确立了“晋越魏继汉”的正确史观;选材得当,评议有的放矢,切中要害,取材形式多样,创治史新路。孙娟对曹操、曹丕诗歌用韵做了比较,认为二人的诗在用韵上十分讲究,整体上说二人诗歌都用上古韵,韵律注重情志、色彩、节奏的协调。

  4.艺术方面

  日本学者渡边信一郎对曹魏俗乐做了研究,认为民间歌谣作为飨宴音乐在宫廷音乐中有正式的位置,始于后汉;曹魏时,仍在民间继续传唱同时,也作为宫廷飨宴音乐的二十二曲短萧铙歌中的十二曲仍在行用,它们的歌词内容则被改变为讴歌王朝的创立及权力的正统性。

  (三)三国人物研究

  研究人物遍及刘备集团的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孙吴集团的孙权、周瑜、鲁肃、诸葛瑾等,曹魏集团张辽、徐晃等。

  1.刘备集团方面

  谭良啸对刘备的祖辈、妻妾后妃、子孙做了考证,认为刘备具体的世系传承是断裂不清楚的,称刘备为东汉皇室远之旁系是恰当的。余鹏飞剖析了诸葛亮的成才之路,认为他成才的原因主要是家学的影响,南北地域文化的熏陶,良师益友的帮助,生活的磨难加上他个人主观努力几个方面的结合。吴娲、谭良啸对诸葛亮的规划才能做了分析,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也是策划大师、规划大师。岳慧分析了刘备与关羽的关系,他们曾经是情同手足的兄弟,然而在以后的军事斗争和个人交往中,关系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是关羽本人刚愎自用的性格造成,另一方面是刘备自己的政治构想相互矛盾加深。谭良啸、张祎考证了助孔明南征的夷帅济火其人其事,济火是贵州彝族古代水西安氏一支的一位受爱戴的头人,诸葛亮南征时他积极主动协助蜀军平叛,得封罗甸王,事后又参与平僚,得到赏赐。罗胜吉、王中龙、瞿正灜对张飞文人化的观点做了反驳,指出张飞能书能画说产生于明中叶以后,主要发端于杨慎,其后愈演愈烈,描述了“张飞文人化”之层累形塑过程。

  2.孙吴集团方面

  蔡美云勾勒了多重文化视域中的孙坚形象,史家笔下孙坚是勇猛善战的英雄,但在元杂剧、《三国志评话》及其他民间创作中,作者对孙坚不仅武艺低劣,而且目光短浅,是个十足的小丑形象。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对孙坚形象进行了重塑。王鑫义解读了善“解大数”的政治家鲁肃,所谓善“解大数”,指他遇事善于把握全局,从战略上观察和解决问题。鲁肃是孙刘联盟的先行者和奠基人,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崔兰海分析了周瑜的谋略和胆识。表现在:离开袁术南下重归孙吴集团;帮助孙权稳定江东政权;率先提出“南面称孤”的政治目标等。贾国栋谈孙权后期弊政对孙吴政局的影响,后期弊政包括:杀戮重臣;虚伪自持,好大喜功;立嗣举棋不定,废长立幼币制紊乱,刑法苛重,任用酷吏。杨德炳评论了诸葛瑾,诸葛瑾在治国理政上有其长处,但少有发挥余地,一生戎马倥偬,位至大将军,“以德度规检见器当世”,以风雅声名光国。虽然很有修养,小心谨慎,但在家教方面却远不如诸葛亮。

  3.曹魏集团方面

  付开镜研讨了关羽与张辽、徐晃的友情,认为他们从相识到结为好远的原因,是三人都具有儒家忠义思想的人格;在于三人均为盖世英雄,惺惺相惜;在于三人有相似的早年生活背景,三人皆以军功影响了三国的政治走向。杨懿、王舒彦探讨了吕布,将其一生分为三个阶段:追随王允,诛杀董卓;与陈宫、张邈联合,企图占据兖州;袭取徐州,跻身汉末群雄之一。王奎、瞿安全论析了三国大儒宋衷,荆州官学主持者之一。

二、作者与研究内容分析

(一)作者分析

  以下从研究人员情况做一分析,近五年来在《湖北文理学院学报》“三国历史文化研究”栏目发表论文超过3篇的,可以说是国内三国历史研究的中坚力量,暂且称为“核心作者”,其余称为一般作者。核心作者情况统计如下(统计截止2014年12月):谭良啸7篇,余鹏飞、梁满仓6篇,付开镜、孙启祥5篇,杨德炳、高新伟、沈伯俊、石冬梅各3篇。

  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9名核心作者共发文41篇,占全部发文总数的53.9%,核心作者包揽了该研究领域的半壁江山,是研究的绝对主力。从作者的年龄段来看,9位核心作者,年龄超过70岁的有3人,60-70岁的有2人,50-60岁(包括50)有4人,40-50岁有1人,40岁以下没有,说明在核心作者中年龄层偏大,中青年基本没有成为核心作者。这一方面是因为三国历史和文学研究是个厚积薄发的漫长过程,需要很深长厚重的积淀;另一方面说明在该研究领域,青年学者还没能取得丰硕的成果,研究队伍的老化、中青年研究者断档的情况已经出现。

  从作者来源看,核心作者属襄阳本地的只有2人,其中余鹏飞教授已78岁高龄。大多数核心作者来自襄阳外的高校或科研院所,襄阳本土的三国历史文化研究实绩与襄阳的历史文化名城地位不尽相符,有待加强。

  从作者的职称学历结构来看,核心作者基本全部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说明该领域研究的话语权把握在高学历、高职称的资深研究者手中。一般作者(发表篇数少于3篇的)中有不少是高校青年教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他们是研究的“生力军”,但论文篇数一般只有1-2篇。中青年研究者由于工作的变动、研究领域的变化等各种原因,对该领域的研究未能持续,成果不够丰富,能否成为三国历史研究的“主力军”仍有待时间检验。

  (二)研究内容分析

  从研究内容来看,史实考证类最多,有25篇,占比32.8%;思想文化研究其次,有22篇,占比28.9%;人物研究15篇,占比19.7%;三国文化的当代培育研究有4篇,只占全部发文量的5.3%,比例较低。研究热点并不集中,甚至热点不热,这一方面是由于该领域研究热点的转移和发散,另一方面可能和本文选取的研究范围比较狭小有关。像2005-2010年比较热门的“吴简研究”、曹操研究等,都未在本文的研究范围内体现。

三、结语

历史文化的研究中,回溯、考证、思辨、继承无疑是基本的、重要的,但当代的传承、发展、培育、弘扬也同样重要。任何传统文化只有跟上时代的脉搏,才能对当代的民族文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事业添砖加瓦。三国历史无疑是古的,是旧的,但三国文化中体现的一些民族精神,却是常新的,比如重情重义、君轻民重、天下归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等,这些都值得在当今的三国文化研究中加以总结、弘扬。只有襄阳市政府和民间共同协力,倾力打造“汉水流域三国文化带”,将三国文化中的现代性元素提炼、激发出来,加以弘扬,三国文化才有可能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注释:

  ①孙启祥.论孙刘联盟[J].襄樊学院学报,2010(04):33-40.

  ②付开镜《.隆中对》实施中的秘密性和变异性[J].襄樊学院学报,2010(07):9-14.

  ③孙启祥.糜芳、士仁如何被“阴诱”——兼与方诗铭先生商榷[J].襄樊学院学报,2011(09):28-31.

  ④罗开玉.东汉灭成家、屠成都与刘备不战而降[J].襄樊学院学报,2011(10):10-16.

  ⑤谭良啸.曹刘汉中争夺战述评[J].襄樊学院学报,2010(10):28-33.

  ⑥杨德炳.官渡之战新探[J].襄樊学院学报,2011(06):12-22.

  ⑦杨德炳.关于诸葛亮北伐的几个问题[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2(12):5-12.

  ⑧蒋少华.曹魏五都考论[J].襄樊学院学报,2010(12):5-10.

  ⑨黄惠贤.曹魏侍中机构的发展和变化[J].襄樊学院学报,2011(07):5-15.

  ⑩瞿安全.曹魏行政体制中的州郡[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3(01):10-20.

  G232

  A

  1005-5312(2016)02-0001-03

  湖北文理学院省级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开放研究基金项目。

  江河(1972—),男,湖北安陆人,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讲师,湖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襄阳地方文化。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